阳光正背面
繁体版

第104章

    在安娜前期精心的安排之下,孙叔叔顺利的在疗养院办理了入住。

    这家疗养院采取的是会员制,会费一年50万元,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会费中不包含食宿和医疗费用,住宿的标准从每月3000元到每月10万元不等,林可儿给孙叔叔办理的是最高的10万元标准。餐食也是有很多种类型,最低标准同样是3000元每月,但是上不封顶,入住的人员想吃什么都可以自行花费食材和加工费用由疗养院负责采购制作,这方面林可儿选择了1万元每月的最低标准,在这个标准下,会由专业的营养师根据入住者的自身情况量身定制营养餐食。

    敲定了食宿之后林可儿最关心的就是医疗保障能力。

    这家疗养院根据入住者的需求级别配备三级甲等医院的从业医生作为私人保健医,按医生级别不同价格不同,同时还要根据医生来访的频次和时长进行不同标准的收费,林可儿选择了主任医生级别每天来访不少于1小时的类别,这样每个月的费用是10万元。

    除了医生之外,疗养院提供最快5分钟相应的急救响应措施,15分钟之内可以抵达最近的医疗机构,如果选择指定的医院就医抢救,还可以提供直升机送达服务,价格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落实了这些直接关系到孙叔叔入住舒适度和健康保障措施之后,疗养院又向林可儿推荐了一套心理健康关怀服务,这项服务主要针对于无人陪伴的独居老人,具体内容包括日间陪伴、夜间陪护、辅助卫生服务等多项具有鲜明人文关怀特点的内容,价格也极其灵活,林可儿在与负责人沟通之后决定在疗养院留下20万元押金,至于选择与否或者说选择哪项服务均有孙叔叔自行决定,费用就从这20万里面扣除。当然,这20万元只是针对关怀服务的,食宿费用也是按年度提前预支的,这部分费用在单独的账户收款。

    这些都落实了以后林可儿回到房间,孙叔叔已经在豪华套房的大床上接受完了疗养院驻院医生的健康检查。

    孙叔叔见林可儿回来了,从床上坐了起来,一边整理衣袖一边说道:“可儿,你们累不累?开了一宿的车,辛苦你们了,我迷迷糊糊的睡了一路,现在状态还是不错的,刚才医生已经给我检查过了,你们不用担心啦。”

    林可儿上前帮着孙叔叔理正衣领说道:“看您这意思是现在就想出去看看啊?不行不行,一路奔波的,您还是再好好休息一下吧,我和焕哥先出去找找您老家的线索。”

    孙叔叔拉过林可儿的手,紧紧握着说道:“可儿,你不说我也知道,你给我安排的这个地方肯定是花了不少钱吧,孙叔叔谢谢你,我也只能谢谢你,但是我不想再耽误你们更多的时间,如果你们不累那我肯定没有问题,咱们就尽快出去转转吧,你们俩出去了能找到什么线索啊,还不是浪费时间嘛,走吧,听我的,找得到最好,找不到我也就死心塌地的在这住着等死了,你们也不用再为我浪费精力在这了。”

    陈焕在一旁听的明白,于是上前拍了拍林可儿的肩膀说道:“走吧,既然这么远都到这了,咱们就听孙叔叔的,你要是担心我开了一宿车,那让安娜开车就是啦。”

    林可儿看着陈焕点了点头,于是四个人立刻出发。

    虽然急匆匆的出来了,但其实四个人对于去哪儿都是毫无头绪,按照孙叔叔所说的,他的老家在孙家庄,但是现在的孙家庄早已不存在了,原址上已经是一座座高大的写字楼。

    四个人开着车在附近转了转,孙叔叔趴在车窗上向外张望着,眼眶是湿润的,不知道他是因为回到家乡而激动,还是因为家乡物是人非而伤感。

    陈焕想到了一个主意,既然这里动迁了,那当年一定会对拆迁的村子有明确的安置,大概率会有搬迁的小区,于是找到了一个当地的派出所打听情况。

    派出所接待他们的人是个年轻的新城市移民,不过他很热心的给派出所里年纪最大的一位民警打了电话,这位民警刚好是本地人,听说是一位百岁老人回家乡寻亲非常激动,特意赶回派出所来帮助他们。

    但是在这位民警了解了详细情况之后也是一筹莫展,因为孙叔叔连能想起来的家乡人名字都没有一个,即便有的话,现在的户籍系统中也查不到几十年前的人口户籍。

    寻亲的希望刚刚燃起又一次中断了。

    民警在几个人准备离开的时候又想到了一个办法,因为孙家庄的主要村民都集中住在附近的一个小区,这个小区迄今为止还有孙家庄的村委会,也许到那可以找到一些老人,说不准能有些新的线索。

    热心的民警特意从派出所给孙家庄村委会打了电话,四个人按照民警提供的地址顺利找到了这个小区,到了小区门口已经有四五个人在那里等候他们。

    这几个人当中有一位年长者,看起来也有八九十岁的样子了,但身体康健的很,还有一位是孙家庄现在的村长,不过这个村长就快名存实亡了,因为户籍上还是孙家庄的人口只剩下三十几个老年人啦,年轻人在没有了土地之后都把户口改成了城镇户籍。

    村长热情的带着众人来到了村委会,这个村委会就设在村长的家里,是这个小区里位置居中的一个带有独立院落的一楼,虽然设在村长家里,但是村长还是专门把位置最好的客厅和南卧室布置成了专门的办公室,屋子里挂满了各种牌匾,这些都是孙家庄多年获得的荣誉。

    各自落座以后,孙叔叔主动先问起了那位年长的老者。

    “这位老兄,您贵姓?今年贵庚啊?我是民国十年出生的,不知该叫你老哥还是老弟啊?”孙叔叔礼貌的问到。

    老者往前探了探身子说道:“我姓赵,您是哥哥,我是1937年生人,我是土生土长的孙家庄人,我爹虽然是外姓人,但是他一小就搬到咱们孙家庄啦。老哥,您贵姓啊?您老家是我们孙家庄的吗?出去多少年了啊?”

    孙叔叔听他年纪也不小了,感觉他可能会认识当年的一些人,于是激动的说道:“我姓孙啊,我大名叫孙书民,我爹大名叫孙知恩,他外号叫孙老包,他当年在老家是卖包子的。我是民国二十年跟着我爹我娘一起去的东北,走那年我才十岁。”

    老者一边听他说着一边频频点头,情绪激动的说道:“你是书字辈的人?你们老孙家书字辈早就没有人了,不过你们家谱排序我还是知道的,‘公廉简让,知书达理,顺天仁和,同济永宙’,你看我说的对不对?”

    孙叔叔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家族还有字序,但是听他这么一说更加激动,赶紧问道:“那你知不知道我这一支还有没有后人了?书字辈的没了,那达字辈的或者理字辈的还有吗?”

    老者冥思苦想了一会儿,无奈的摇了摇头,说道:“据我所知啊,你们这支老孙家本来就不是孙家庄的强枝儿,这孙家庄姓孙的一共有四股人,你们这一股我之所以知道是因为我在新社会的扫盲班里有个同学,他叫孙达康,是他跟我讲的,那会儿他特意找老师教他这几个字怎么写,所以我就跟着学会了,也就记住了,不过那个时候他已经三十多岁了,还是个老光棍,后来离开了扫盲班也再没见他。”

    孙叔叔略显失望,因为新的线索又断掉了。

    村长在听着两个人聊天的时候没有说话,见两个人陷入了困局,一边招呼大家喝水一边说道:“孙书民老先生啊,您先别失望啊,这不是已经找到了线索嘛,咱们接着顺藤摸瓜啊。赵老爷子,您把您说的那几个字再说一遍,我写下来,然后我看看问一下村里其他老人,看看有没有认识姓孙的还犯这几个字的,咱们接着查一下就是啦。”

    赵老爷子热情的把几个字又详细的说了一遍,陈焕听的认真,在手机里把这几个也存了下来,他寻思一会儿把这几个字发给刚才的热心民警,按照孙+犯字的方式看看能不能查到什么有用的信息,特别是上下几代人刚好能排上序的。

    寻亲又有了新的转机,印证了那句至理名言,办法总比困难多。

    村长这边在村民微信群了问了之后并没有得到回应,有姓孙的老人把自己家谱犯字发了过来,和孙叔叔家的的确不一样,看来正如赵老爷子所说的,孙叔叔他家这一支人的确在孙家庄人丁不旺。

    不过热心民警那边却传来了好消息,他疑似找到了一家人,这家人在户籍的有三代人,都在一个户口上,祖父叫孙理全,父亲叫孙顺洋,儿子叫孙天宇,按照犯字和年龄来说都极有可能和孙叔叔是同一个家谱上的人。

    于是众人赶紧赶回派出所,民警通过户籍登记信息查到了孙顺洋的电话,电话接通之后民警把孙叔叔寻亲的事情简单介绍了一下,众人趴在电话机旁紧张的等着电话那边孙顺洋的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