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鲁国风云
繁体版

第601章 孔门高徒颛孙师(2)

    据说,颛孙师是一位非常讲究“忠”与“信”的人,他把孔子关于忠信的教导写在大带上,以示永远不忘,并一直践行之。

    古代的士大夫阶层,在深衣外面要束一条腰带,是服饰的一部分,这条要带宽大显眼,故称大带。

    大带又叫绅,所以士大夫又被称士绅或者绅士。到后来,又演化成我们熟悉的乡绅。

    颛孙师把孔子关于忠信的教导写在大带上并践行之,成就了自己忠信楷模之名,甚至被后人誉为“亚圣之德”。

    颛孙师认为,作为士人,遇险时应考虑是否惜命,见利时应考虑是否该得,祭祀时应考虑是否严肃,居丧时应考虑是否悲伤。

    更令人称道的是颛孙师的交友观。

    颛孙师认为,与人交往既交比自己贤的人,也应交往普通的人,要宽宏豁达,主张“尊贤容众”,不要计较过去的恩怨。

    所以,颛孙师被称为“古之善交者”。

    也许颛孙师交友很广泛,而且三教九流无所不交,所以这不符合孔子的理念。

    史料记载,有一次,端木赐问孔子:对颛孙师与卜商两相比,谁更贤?

    孔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端木赐追问:那是否就意味着颛孙师要比卜商更优秀呢?

    孔子摇摇头,曰:过犹不及。

    这就是成语“过犹不及”的典故。

    用现代的话讲,孔子认为,颛孙师有些过分,而卜商则有些不够。无论是过了还是不够,都不够好。

    卜商,即大名鼎鼎的子夏,出生于公元前507年,氏卜名商,字子夏,晋国人氏,是孔子最为优秀的学生之一。

    据说,卜商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被当时世人誉为“有圣人之才”。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其中一派就是卜商的“子夏之儒”。

    卜商后来赴晋国魏氏领地西河(今山西河津,韩赵魏三家分晋后,为魏国重镇)继续传播儒家学说,这便是“子夏于西河设教”的故事。

    据说他有弟子三百,当时名震诸侯列国的李克、吴起、田子方、李悝、段干木、公羊高等都是他的学生,连魏国国君魏文侯都经常向卜商请教,尊卜商为师。

    关于卜商的故事,我们会在后面再讲,这里的主角不是卜商,而是颛孙师。

    端木赐是孔子高徒,在春秋江湖闯荡出的名号在众弟子中排个名的话,当然也是名列前茅的。

    但是,他偏偏要在老师面前问颛孙师与卜商两个人相比谁更优秀这样的话题,只能说明一点:颛孙师与卜商在某些方面在孔子众弟子中是最厉害的,而且两人不相上下!

    儒门八派中,颛孙师的“子张之儒”与卜商的“子夏之儒”都以儒家精髓中庸之道为基础,但子张之儒带有明显的墨家精神,而卜商的子夏之儒带有明显的法家精神。

    儒门八派,虽然是孔子去世以后才有的事物,但孔子在世时,从众弟子的言行中自然能看出一些端倪。

    这个端倪,就是以儒家中庸之道为准绳,去衡量颛孙师的“子张之儒”与卜商的“子夏之儒”,就可以发现正如孔子所言,颛孙师在坚持中庸之道上有些过,而卜商则有些不及。

    具体到生活上的交友,颛孙师交友广泛,无友不交。

    据说,颛孙师认为:君子尊重贤者,也要接纳普通的人;既要赞美好人,也应同情弱者。不论什么人,都不应拒绝结交。

    也就是说,颛孙师的朋友圈里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都有。这就是孔子认为的,“过了”。

    而卜商则是谨慎交友,“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好与贤己者处”。

    也就是说,卜商只结交认为比自己优秀的人。用现代的话讲,朋友圈很少有人给他点赞。这就是孔子认为的,“不及”。

    孔子曰,过犹不及,两者皆不可取。

    但从严格意义上讲,卜商这种交友理念是符合孔子思想的,因为孔子一直倡导“毋友不知己者”。

    孔子很注意个人修养,因此非常重视选择邻居和交结朋友的问题。孔子曾曰过:“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明智呢?”

    到后来,儒家领袖孟子在少年时,其母三迁其家,正是因为要择一处有利孟子学习的环境。这正是孟母完全信奉了孔子的“里仁为美”思想。

    孔子又曾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的意思就是,一切要以忠信为本,不要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错误不要怕改正。

    孔子还曰过:“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意思就是,那种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德,故不值得结交。

    孔子甚至指出,那种在人前表现出甜言蜜语、满脸堆笑、点头哈腰的,是可耻的。如果心怀怨恨跟人交朋友,也是可耻的。

    关于交友,孔子还认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认为,结交这三种人是有益的,即正直、诚信、知识广博。相反,结果这三种人是有害的,即谄媚逢迎、表里不一、花言巧语。

    所以说,关于交友观,孔子倡导的儒家思想是有着严格标准的。而颛孙师因为交友过于广泛,貌似有违儒家思想。

    但是孔子并没有过于批评颛孙师,只是说他有点过了而已。

    因为孔子倡导的“毋友不知己者”并非是静态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发展着的。

    一个人,也许一开始不值得交往,但如果后来这个人改正了缺点,那就值得交往。

    甚至,一个人,某些方面不值得交往,但有许多方面是值得交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