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人有完人
列国诸侯们都回家忙着抗洪救灾去了,齐后庄公阴沉着脸,心里狞笑着:只要寡人与楚国结盟,晋国,自然会有楚国来顶着。至于其他诸侯国嘛,哼,那就让你们看看寡人的能量!
其实在晋楚棘泽之役前,齐国已经实实在在教训了一把莒国,齐军攻入莒国重镇介根城,莒国哪里敢还手?
现在,轮到鲁国了。
公元前548年春,正为因秋季洪涝灾害导致的五谷歉收大饥荒给折腾得焦头烂额的鲁国,突然遭到齐国的侵略。鲁襄公接到的报告是北方城邑被攻打,率军的正是齐国上卿崔杼。
鲁襄公头大如麻,他的第一反应就是立即派人向晋国报告,请求晋国赶快发兵来救。
唉,想当年,周公旦受封鲁国时,鲁国的定位那可是大周王朝的东线屏障,甚至到了春秋开启时,鲁国还是列国诸侯中一个响当当的强国,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军事,都号称列国诸侯第一梯队。
鲁隐公、鲁桓公、鲁庄公等鲁国先君时代,我们总能看到鲁国在国际舞台上发出响亮的声音,与齐国、郑国、宋国、卫国等国结盟也好,开战也好,鲁国给人的感觉非常强悍。
如今,鲁国的国力已经衰落到了但凡齐国一来侵略,鲁国唯一的办法就是向晋国求援。鲁襄公呐鲁襄公,不大力发展国力,靠晋国能解决实质性问题吗?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知道么?
见国君急得团团转,看来又要派行人出使晋国,大夫孟公绰对鲁襄公道:“主公勿忧,以臣观之,此番齐军来犯,无非是走走过场,绝对不会对鲁国有所损害,臣请主公,勿需理会。”
此言一出,不用说鲁襄公吃了一惊,连参加君前会议的叔孙豹、季孙宿、仲孙羯三位卿大夫都以怀疑的眼神看着孟公绰。大家都在想:你孟公绰脑子是不是被门挤坏了?人家齐国大兵都已经打到边城了,你还说不要理会?
见大家用怀疑的目光看着自己,孟公绰捋须微微笑道:“主公,据报此番齐军来犯,领兵的是相国崔杼。既然是此人统军,那臣坚信不足为虑。”
鲁襄公听着不耐烦地摆摆手道:“大夫请勿弄高深了,还是说说您为何作此判断吧。”
孟公绰正色道:“主公,崔杼是什么人?他无非是靠着拥立了当今齐侯而得到恩宠而已,当今齐侯在崔杼的帮助下,迫使大批齐国世家宗主和公子流亡他国,这才成功得到君位。
但齐侯此人刚愎自用,不善纳谏,且性格乖张,处世随意。为了巩固君位,齐侯在国内实施了高压政策,国内诸多不满。崔杼一直忧心冲冲,臣以为崔杼率军侵犯鲁国,但心不在鲁国,而在国内。
此番崔杼率军出征,无非是奉命而已,他担心的是国内有变,据臣所知,崔杼根本不严格管理士卒,对士卒犯纪总是开一只眼闭一只眼,他是不想得罪军中人士,而是有意在收买军队人心。
一支纪律不严明的军队,形成不了多少战斗力。一位心猿意马的敌方统帅,根本不值得主公担忧,所以臣判断崔杼很快就会退兵。”
结果怎样呢?结果正如孟公绰所判断的那样,崔杼此番奉命侵犯鲁国,无非就是作作样子,他无时不刻在想着国内,谋划着自己的事,所以对军队采取了收买人心的策略。过了几天,齐军果然退去。
而且,崔杼此番借率军讨伐鲁国之际,确实成功地在齐国军队里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形象,一个善待士卒的形象。
这当然就是收买军队人心。当然,无论是孟公绰还是鲁国的其他君臣们所不知道的是,崔杼此举,目的正是为了自己的阴谋,一个干掉国君齐后庄公的阴谋。
崔杼为什么要干掉齐后庄公?因为齐后庄公居然霸占了崔杼的夫人!
公元前548年夏,齐国爆发内乱,相国崔杼设计弑杀了国君齐后庄公,另立齐后庄公的同母兄弟为国君,这就是齐景公。
这下,孟公绰名声大振。我们感兴趣的是,这位孟公绰是何许人也?
好吧,我们是得好好讲讲鲁国政坛上的几位大人物了,前面我们总在讲鲁国如何应对齐国入侵的事,已经将很重要的一些鲁国国内的大事给忽略过去了。
首先得交待一下这位孟公绰先生。
孟公绰,鲁国三桓家族中的孟氏家族人士,姬姓孟氏,名绰。中间加个公字,说明他很在意自己算起来是鲁国公室一脉。
也许这位孟公绰先生在我们的认知中算个小人物,因为春秋史料记录他的事不多,貌似就这一件。但在后来的圣人孔子看来,孟公绰是他最为敬仰的人之一。
孔子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出生,在不久的将来,当然是我们这本书要重点推出的鲁国风云人物。当然,此时的孔子,还仅仅是一位才三岁的小娃娃,还不懂春秋江湖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事,我们还是让他先慢慢长大吧。
我们对孟公绰的了解,却主要的是从孔子后来的介绍中获知的。孔子说,孟公绰为人静心寡欲,为官清正廉洁,是孔子所敬重几位春秋牛人之一。
孔子是圣人级别的大人物,但他也有自己敬重的对象,具体就是周王室掌管典籍的老子先生、卫国的蘧伯玉、齐国的晏平仲和楚国的老莱子、郑国的子产和鲁国的孟公绰。
这些春秋史料记载过的牛人,他们是谁,渊源何处,有何故事等等,我们当然会慢慢讲来。
我们总是说,人无完人,但孔子不这样认为。孔子认为人是可以做到完美的,完美的标准是什么呢?
子曰:“一个人,如果他具备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才艺,再懂得礼和乐,那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
问孔子关于人如何成为完人问题的,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路。子路是个直性子,他对孔子的回答直接表示了怀疑,因为按照孔子所言,这样的人其实基本上是不可能存在的。
孔子见子路不依不饶,大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架式,就对子路曰:“其实,如今的完人倒也没必要达到这个标准。一个人,如果见利而能知义,遇险敢于舍命,处穷而守信,那也算是一个完美的人了。”
孔子曰过的话很多很多,我们这里也不再做搬运工了,我们感兴趣的,是孔子提到过的孟公绰。
孔子认为,孟公绰是一位克制的人。克制的人,其实就是“不欲”的人,摒弃欲望,无论是对财富、地位、权力、美女、寿命等都能做到克制。这在春秋时期,确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当然,放到现在,更加难能可贵。
不欲的人,几乎是不存在的。
但孔子认为,孟公绰却正是一个不欲的人,据说他绝对不追名逐利,绝对不见利忘义,始终坚持洁身自好,独守清廉,过着简单闲适的生活。
孟公绰这样的人,虽然值得孔子尊敬,当然也值得我们尊重,但这样的人真的是完人吗?
笔者还是坚持人无完人,孟公绰虽然具备了不欲的美德,但他却只想着自己过简单生活,自由散漫,那他的才华又怎么发挥呢?又怎么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呢?
甚至连孔子都认为,孟公绰适合做强者的家臣,不适合做小国的重臣。史料原话是“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赵魏,指的是晋国的赵氏家族和魏氏家族,是孔子时代全世界最有权势的其中两大家族。这个老,指的是家臣的意思。滕薛,指的是滕国和薛国这样的弱小诸侯国。
孔子为何这样认为?
正是因为孟公绰是一个“无欲”的人,清闲无忧,清心寡欲。无欲的结果,是不思进取,没有远大的理想目标,不孜孜以求,似乎是得过且过。
所以,赵氏家族和魏氏家族这样的强权家族,其宗主都很强势,都有振兴家族的远大理想目标。他们往往会对家族的重要事项高度负责,绝对不会让家臣承担重要责任。
所以,孟公绰作为一个具备高尚品德的人,在赵氏家族和魏氏家族的大家族里当家臣,应该是很滋润的。
但是,如果象薛国滕国这样的小国,国君本身碌碌无为,公卿大夫们要操心的事多了去了,承担的国家责任也大,这就不适合孟公绰这样的人了。
这不正印证了那句“人无完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