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鄢陵之战1
让鲁国叹服的是,晋国的对楚一战,绝对不是愣头青一样的直接出兵跟楚国干。晋国需要作进一步的准备,这个准备就是公开将吴国拉进自己的圈子。
公元前576年周历11月,晋国组织了中原列国诸侯会议,与吴国一起商议如何对楚国来一场外科手术式的打击。鲁成公这次不用辛劳了,代表鲁国参会的,是叔孙侨如。
因为这次会议,并非是国际盟会,而只是一个初步磋商。但就这样一个初步磋商,让楚国高度紧张起来。
让楚国高度紧张的除了吴国终于加入了晋国同盟圈,关键是这次会议的地点,居然选择到了钟离。钟离,原本一个淮水流域的赢姓小国,相传是伯益后人所建。随着楚国崛起,钟离归附楚国,是楚国的附庸国。
钟离地处徐国与吴国之间,这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因为后来,这里出了一位叫朱元璋的大明开国皇帝。正是这位姓朱的皇帝,将钟离改名为凤阳。
这个就不多扯了,反正对楚国来说,一帮家伙聚在一起商量着对付自己,居然把会议地点放到了自己家里!
楚国掂了掂自己的斤量,突然发现自从传统盟友秦国被打残后,自己基本没了盟友。而且那个春秋新贵吴国的实力越来越可怕,如果这个时候楚国再继续对中原用兵,那可能会遭到重大打击。
难道就任由不利于己的态势继续发展下去?当然不可以。那除了发动战争,还有什么办法?
办法是有的,那便是拉拢中原诸侯。
中原诸侯中,除晋国外,战斗力最强的,无疑是郑国和齐国。但齐国不好控制,一方面离楚国远,另一方面齐国本身也想着称霸江湖。
那就是郑国了。楚国行动了,但楚国这一次没有动用武力,而是破天荒采取了怀柔政策:一是借许国向楚国救助之际,帮助许国迁国至楚国内地,彻底解决郑国与许国的历史遗留问题,这就变相承认郑国占有许国的许田为合法行为;二是以属于楚国的汝阴之地,换郑国对楚国的归顺。
汝阴之地,即汝水以北的土地。郑国得此好处,立即表示背叛晋国,全面归顺楚国。
楚国大喜,立即命令郑国全面进攻宋国。在楚国看来,正是这个宋国,忽悠了楚国,诱使楚国与晋国达成弭兵会盟,结果让楚国利益得到了极大的损害,让晋国获得了巨大利益。
郑国与宋国本就是世仇,此时得到楚国大力支持,立即发兵进攻宋国。宋国哪曾想到,郑国居然也背弃了弭兵会盟盟约,悍然向自己开炮?
公元前575年夏,郑国大举进攻宋国,宋国惨败大败。史料记载,全军覆没,统帅被俘。
曾经在弭兵会盟盟约上签过字的卫国见郑国居然背弃盟约,勃然大怒,立即发兵讨伐郑国,并向晋国请求狠狠教训郑国。
晋国见弭兵会盟盟约已经完全成了一张空纸,再加上已经作足了准备。此时更有郑国挑头闹事,立即出动主力部队,浩浩荡荡向郑国开进。
楚国见晋军出动,哪还坐得住?楚共王亲率三军立即北上。
公元前575年6月,晋、楚两军在郑国的鄢陵相遇。
鄢陵,今河南省鄢陵县,当时在郑国境内。这是晋楚主力部队的第三次正面交锋,第一次,城濮大战,晋胜楚败。第二次,邲地之战,楚胜晋败。这是第三次,三局定胜负,谁胜谁就是老大。
鲁成公看得心惊肉跳,他知道鲁国必须考虑一个站队问题。鲁成公主持召开了重特大事件酝酿会议,会上,仲孙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晋军必胜,楚军必败,鲁国必须全力支持晋国。
仲孙蔑的理由有三个:
一是此时的晋国是在得到了除郑国、陈国、蔡国、许国以外的几乎全部中原诸侯的支持,相比之下,楚国的盟友有战斗力的只有一个郑国,陈国、蔡国、许国是完全忽略不计的。
二是晋国已经完成了西线的安定,可以将主力悉数投向对楚之战。而楚国,则还要面临来自东线吴国的袭扰,一旦晋楚两军进入胶着状态,吴国这个生力军从楚国东线向楚国发起进攻,楚国将应接不暇,自乱阵脚。
三是从军事情报上分析,此次晋军出兵郑国,从国君到各路帅佐思想高度统一,晋国四军,留守一军和一位卿大夫以备不测,三军六帅佐悉数出动,另外还派出几位重量级的卿和大夫积极进行外交活动,以动员更多的中原诸侯参战。
正说着,晋国大夫栾黡到访,带来的命令就是要求鲁国参加晋国对楚国的战事。
仲孙蔑已经为鲁国作出了站边选队,与栾黡带来的晋国命令相符合,那就出兵吧,帮助晋国打楚国。
当然,鲁成公此次带的鲁军并不多,其实晋国也没提关于鲁军数量上的要求,晋国只需要一个外交上对楚国的压倒性优势即可。
鲁成公当然也不想带更多的军队,虽然此时鲁国已经作出了站边选队,但他根据季孙行父的意见,认为小心驶得万年船,不能彻底得罪楚国。一旦战场形势风云突变,万一楚军战胜,那自己也有理由避免楚国的过度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