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鲁国风云
繁体版

第64章 齐鲁长勺之战1

    鲁庄公惊呆了,他哪里想到齐国居然这个时候还要来教训鲁国?但惊呆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既然敌军来犯,那得组织抵抗。但是,能打得过齐国吗?

    朝堂上吵成了一团,有的说坚决予以反击,咱堂堂大周王朝宗邦之国,周公旦的后代,哪能不战而降?

    有的说不能与强敌抗衡,前番乾时之役,鲁军大败,至今尚未恢复元气,此番齐国来势汹汹,搞不好再次战败,甚至可能有灭国的危险。

    大夫施伯出班道:“主公,既然齐侯如此欺人,再言求和已无意义,臣建议与齐举国一战!”

    施伯,鲁国公族大夫,鲁桓公有一位兄弟叫公子尾,字施父,其后人就以施为氏,形成鲁国的施氏家族。此时施氏家族宗主为施伯,正是施父之子。

    鲁庄公忧心冲冲道:“寡人何曾不想与齐决一雌雄?但去年乾时一战,梁子、秦子两位大夫殉国,鲁国哪有良将敢与齐国争雄?”

    施伯道:“臣举荐一人,主公可以请他来议事。”

    鲁庄公道:“爱卿所荐何人?”

    施伯道:“东平有一士人叫曹刿,臣有一次与其攀谈,知此人精通行伍军事,极具谋略,乃将相之才。此番强敌来犯,何不请曹刿出山?”

    曹刿?怎么没听过这人?无名之辈吧?鲁庄公迟疑不决。

    是啊,曹刿又是何许人也?

    说到曹刿,前面我们已经讲到过鲁国勇士曹沫,也就是说,已经有两个曹姓历史名人了,看来有必要先讲讲曹姓这个强悍姓氏了。

    曹姓留给我们很多的历史名人,如西汉名相曹参,三国枭雄曹操,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等等,还有这个时期鲁国的曹沫和曹刿。

    曹姓渊源有两种之说,一是源于黄帝。据传,黄帝后裔其中一支是这样演进的:黄帝之子昌意,孙高阳,曾孙老童,玄孙吴回,来孙陆终。陆终有六子,即昆吾、参胡、彭祖、郐人、晏安、季连。

    其中,晏安因协助大禹治水立下大功,被封为曹官。其后人就以晏安这个官名为氏,这便是曹姓渊源,晏安也就被称为曹安,是曹姓始祖。

    到后来,周武王灭商后,封曹安的五世孙曹侠于邾邑,建立了邾国。这个邾国,正是鲁国的附庸国。也就是说,此时在鲁国活跃的曹沫和曹刿这样的曹氏牛人,极有可能就是来自鲁国附庸邾国的人才,与周武王姬发分封六弟振铎于曹邑建立的曹国风牛马不相及。

    因为此时的曹国尚健在,曹国后人以其国为氏,那要等曹国死了才可以。

    也正因为曹刿是来自一个当时连爵位都没有的鲁国附庸邾国,所以他的身份就比较低下,无非是邾国始封君曹侠的后人而已,或者仅仅是曹姓始祖曹安的后人而已,此时有一个士的身份算是不错了。

    鲁庄公立即派施伯赴东平招曹刿前来,曹刿有一位好友,听说国君招曹刿前去商议抵御齐军进犯的事,就劝谏曹刿道:“兄弟啊,兵者,国之大事也,是高居庙堂之上那些吃肉的高官们的事,你一介士人,凑什么热闹呢?”

    曹刿微微一笑道:“刿是担忧那些享受着高官厚䘵的大夫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所以有意助国君一臂之力,以安我鲁国。”

    这里,曹刿提到了吃肉的高官,这是什么意思呢?史料原话是肉食者,意指在朝中为官的大夫们。根据周礼规定,唯有大夫级别以上的,可以每天吃肉,士人和小老百姓则是不可能每天吃肉的。

    曹刿见到了鲁庄公,鲁庄公见曹刿其貌不扬,心里怀疑此人是否有真材实学,问曹刿道:“寡人请教先生,眼下齐军进犯,寡人有意抵抗,但眼下齐强鲁弱,先生认为鲁军有可能取胜吗?”

    曹刿看着鲁庄公,反问道:“主公,草民斗胆相问,主公认为自己是否做到了为百姓谋利呢?”

    鲁庄公谦虚答道:“寡人虽然还不够努力,但自即位以来,能够做到时刻想着为百姓谋利,吃的和穿的,寡人不敢独享,常常赏赐给臣子大夫。”

    曹刿微微摇头道:“主公虽有此德,但不足以说明主公能够做到为百姓谋利,这只不过是主公给身边的人以小恩小惠罢了。”

    鲁庄公急道:“那寡人虔诚事奉神灵,祭祀用的牺牲、玉帛、谷物等,寡人从不虚告,以求神灵佑护鲁国社稷和百姓。”

    曹刿还是摇摇头,道:“向神灵如实告之祭祀用品,无非是小信小义。为百姓谋福祉这样的事,怎么可以靠神灵保佑呢?”

    鲁庄公略一思考,又搬出了一条:“那,寡人体察民情,关心民间疾苦,凡是涉及到百姓的重要诉讼,寡人都要亲自过问,以恐有司之人断案不公。寡人自己也做到不因自己的喜恶来断案,既不因符合寡人心意而随意奖赏,也不因有违寡人之意而滥用刑罚。”

    曹刿笑了,他点点头,诚恳对鲁庄公道:“主公如此亲力为民,实乃我鲁国百姓之福啊。主公只要坚持这样做,就一定能够得到全国百姓的衷心拥护,又何惧齐国来犯呢?草民不才,愿供主公驱驰!”

    当然,史料以文言文记载的这段对话相当简练,曹刿为何认定鲁庄公有此三点,尤其是最后一点,便可以与强齐一战?但我们深入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写史的人其实想要表达的是三个层面的意思。

    三个层面,即鲁庄公考虑到了贵族、神明、百姓三个不同阶层的利益。第一阶层,鲁庄公认为贵族阶级会支持自己。自己作为国君,善待大臣,得到有他们的拥护,于是说自己有好东西与大家一起分享,这个大家,不可能是老百姓。鲁庄公认为能够得到贵族的支持很重要,但曹刿指出,这不够。

    第二阶层,就是鲁庄公认为神明一定会保佑鲁国的。这是提升到了意识形态的高度,敬神灵必得佑护,这也是那个时代迅速统一思想的最常用武器。鲁庄公认为这个也很重要,但曹刿指出,这还是不够。

    第三阶层才真正提到了老百姓,对老百姓很重视,这才是最根本性的底气。唯有代表老百姓去打仗,才是曹刿心目中认为首先要坚持的真理。

    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于神明的保佑,而是决定于“取信于民”。曹刿重视民心得失与战争胜负关系的思想,至少有一点依靠人民的力量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

    所以说,齐鲁长勺之战能够青史留名,关键不在于那场仗如何打,而是这场仗凭什么打,史学家这才花了大量的笔墨来写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这段对话,反映的正是某种战争思想,即人民战争的思想!

    长勺之战的精髓,并非后来所谓的一而再再而三三而竭的战术,而是人民战争的理念!几千年后,中国人民正是依靠人民战争的理念,最终取得了反***战争的胜利,还取得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

    哪怕到现在,这个人民战争的思想,完全可以令我们无惧于现在某些国家整日叫嚣着所谓的先发制人整日荷枪实弹地满世界耀武扬威,甚至对我们的国家威胁打压。我们要说,我们不想战争,但我们不怕战争!

    好了,有点扯多了。反正,曹刿支持鲁庄公与强大的齐军打这一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