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心事去旅行
繁体版

一个旅行者对“网红打卡地成夺命险地”的思考

    看新闻,一则“网红打卡地成夺命险地”的报道上了头条。

    新闻中说,有一群游客去一个“景点”旅游,此地风景非常优美,有山有水有峡谷,纯天然、未开发,是“野生”的景点。以往,也时常有当地和周边城市的居民自发到此地避暑,但是这一次与以往不同,他们不知道,厄运已悄悄袭来。

    就在这些人打着麻将、乘着凉、玩着水惬意享受美景的时候,管理员出现了,说:大家快跑,洪水要来了。然而没有想到的是,现场大部分游客对这句话的态度,是漠视。

    刚开始,响应管理员的人很少。

    管理员急了,态度开始变得坚决,带着命令的语气,说你们快点跑,晚了会要命的。

    再一次没有想到的是,游客也急了。你一个服务人员,凭什么命令我。于是有人回击道:要命要的是我自己的命,跟你有什么关系,又不需要你负责。

    当然,也有一些人认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说,这就走,但是稍等一下,把这一圈麻将打完。

    更多的人开始打包、收拾东西。

    管理员这下怒了,大声吼道:我给大家跪下了,快点跑,不要再拿东西了,命重要!说时迟那时快,也就十几秒钟的时间,低谷中慢悠悠收拾东西的人,被大水冲跑了。

    很快,这个事情就上了热搜,引发了很多网友的警醒、思考,以及争议,也包括我,一个扼腕痛惜的旅行者。

    其实这一场灾难本不需要多么丰富的自然常识来打底的,因为所有认识中国字儿的人都听过一个词,叫“洪水猛兽”。“洪水”这个词意味着什么,古往今来,人们无处不能捕捉:

    大文豪叶圣陶在他的作品《丁祭》中曾经将敌人比喻为洪水猛兽;朱熹在《朱文公文集》中曾说“邪说横流甚于洪水猛兽之害。”猛兽,辞海中解释它是“蚕食人畜的野兽”,比喻极大的祸害,而洪水的威力,不逊于猛兽之袭。或者,哪怕不爱看书的人,在看电视剧、刷小视频的时候,但凡对经常出现的这类高频词汇多一个心眼儿,都能及时规避丧命的风险……

    比洪水更可怕的,是人性的麻木而不自知。

    为什么人们不惧怕“洪水”两个字?大概是因为,很多人对山洪的力量一无所知。说句不好听的,就是对水的认知过于短浅——洪水这种“遥远”的天灾,向来只出现在古装电视剧里,现代人、城市人儿经历得少。俺没见过,俺不知道呀——无知者无畏。

    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古人面对天灾和兽患是没有太多抵抗力的,而现在科技发达了,现代人也变强大了,于是不惜以身试险,藐视自然——因为“人定胜天”的呀。

    真的如此吗?

    是人类变“伟”大了,还仅仅是人类使用工具的技术变高超了?过往有多少殒命的例子是由于逝者对天地没有敬畏、不晓得自己在宇宙洪荒之间只是一粒多么微小的沙尘?

    事实证明,在大自然面前,人类从来都是太仓稊米。

    也知道吃一堑长一智,可是这一智的代价,太大了。

    人类是一个讲求责任的群体,当灾难发生之后,总要抓出人来问责,他们往往是强势的群体,而非“弱势”的民众。同时每次,人们都能从中看到呼吁者、管理员的无力。

    这些年在路上,打卡过很多“网红”景点,不要说新闻里这种没有开发的荒山,就算是修缮齐备的AAAAA级景区,但凡涉山涉水涉及沙漠的,回来之后我依然时不时会在游记和攻略里反复提醒大家:“开发”过的和“没开发”过的景点,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不一样的,是完全的两回事。平静,或许只是它们的外表,背后可能是万丈深渊,也有可能是通往天国的旋梯。

    自驾游的路上,我和队友也曾有过险些丧命的经历,那些画面和感受至今不敢回忆,不想再经历一次,也再不敢造次。生命是条单行道,我们要做的也不过就是,别让它逝去得那么不值。

    后来,每每再看到古怪绝伦或者雄伟浩壮的地质景观,在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余,会多一些“警惕”之心:类似风蚀蘑菇、雅丹地貌、沙地、冰川,包括看似不起眼的河流、峡谷等等非人为的美丽痕迹,哪怕它再美再壮丽,我和同事都会在取景之后尽快远离。

    既然摄影和记录是我的工作,既然这世上的工作没有百分百安全、每个人在完成使命的道路上或多或少都要冒险,我们才更要珍惜生命——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人类每一次的安全“打卡”,都算是成功地捡回一条命;才更要常怀警惕之心,感恩、负责。

    一个人对生命有多热情,对自然就有多敬畏,活着就有多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