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心事去旅行
繁体版

香港旅行 | 记忆

    关于香港,我曾写过一份很长的旅游攻略,是我第一次“正儿八经”地去香港旅游的游记,不是因为出差和公务,仅仅是闲游。

    几年的时间过去了,现在回看,那篇游记里的很多攻略依然用得上,正如,当我们隔了几年之后再去香港,竟发现一切都没怎么变。

    大概是因为,香港的社会制度和我们不一样。

    香港属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城市不能够用“日新月异”这样的词来形容。

    只有发展中的社会才会日新月异。

    短时间之内,香港应该是见不到“奇迹般”的变化了,直至它的发展速度和大陆齐平的那一天。

    唯一的区别是,两年前去香港,我是一名跟随(廉价购物)旅游团的游客,而两年之后再一次去到香港,我是(以旅游媒体人的身份)接受香港某个旅行活动的邀请,作为嘉宾去记录。

    两者的感受完全不同。甚至,体会到了鲜明的反差。

    记得我跟随(中老年)旅游团一起去香港的那次,带我们的导游是一个年纪30多岁的女性,全程透露着作为香港人的溢于言表的自豪感。印象最深的是她告诉我们,自己家的房子值几百万,但是面积很小,“只有46平”。

    后来我才知道,这样的面积对于香港的底层老百姓来说,已经属于“大屋”了。

    两年之后,我再一次跟随香港的邮轮出行,则是全程有媒体的同同仁陪同,同行的人很多都是去过几十个国家的旅游从业者。

    这一次也给我们安排了导游,是一个较为年长的大姐。当她一上车、看到我们一行人的精神状态和随身的各类装备,便迅速地收敛了“光芒”,先是自我介绍说,她是香港为数不多的“金牌导游”,随后,言辞中肯地做了一次谦虚谨慎的陪同。

    “应变能力强”,是一种香港特色。

    在香港,表达“自豪感”是无需添加掩饰的;“以貌取人”且“取”得恰如其分,是一种精妙而实用的技术活儿。这是一个很“势力”的城市。

    但是不要误会,我这话并不含贬义。相反,我很欣赏这样赤裸裸的处世模式。

    在一个不藏着掖着的环境里求生,即便贫穷,也落得个痛快利索明确磊落,少走很多弯路。

    只是想说,在香港旅游可以体验到一些过分现实的人生状态。

    香港旅行,是一个感受人性的过程。

    在我的心目中,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所遇到的事情都是当下那个阶段必然会发生的。

    说白了,在我作为一个小白“什么都不是”的时候,人家不把我当回事儿,那不是人家的问题,因为那时候的我的确没什么值得让人把我当回事儿的资质——当一个人不够“重”的时候,还要朝着别人要(超出自身能量场之外的)尊重,这是不现实的。

    旅行,是一个看尽人间百态的过程。

    当一个人把人性的本质都了然于心,在其身边以及自己身上发生任何事情,都不足为奇。

    即便我几次到香港旅行的待遇完全不同,我依然非常喜欢香港。

    在我的感受中,香港特别当得起“城市”这个称呼。

    这里的码头海天一色,随时随地可以坐在拂面的暖风里晒晒太阳、打个盹儿、休息一下“度个假”,起身不远处,便是那熟悉的写字楼钢筋水泥层层叠叠;

    这里的市民那传统厚重的中国式风骨混着优雅高贵的英气质,在全世界独树一帜;

    这里有着比上海更加现实的“排外感”,也有着比深圳更加分明的“包容性”;

    香港是一个从不会让人失望的城市,因为它从不给不努力的人以希望,也从不会让用心去爱、用力去活的人绝望。

    在香港旅行期间,我曾不止一次看到老年人一个人摇着轮椅去乘坐公交车,这让我觉得很好奇,因为在大陆,这是不好操作的。所以我就站在那里看,看香港的老人怎么上车。

    只见司机先是把车停稳,然后从驾驶室走出来,打开车门槛下面的一个小斜坡,接着亲自把那位老人推上车。等老人安置好之后,再收起小斜坡,启动车子。到站后,再重复这一系列动作,把老人推下车。

    整个过程需要至少5分钟的时间,乘客都乖乖等着,并很自觉地让出一条道,期间无人抢座,队伍也不乱。一路都有年轻人自发地扶着那轮椅。

    香港的巴士很密集,秩序很好,极少堵车,也很少见到特别拥挤的情况,巴士很多时候都只坐半车人。公交车是老人主要的代步工具。

    香港中产阶层的老人,喜欢聚在一起吃早茶,仿佛是他们养老生活中的一份必要“仪式”。

    那早茶的场面十分壮观,老人们衣着体面、干净,大声地彼此打着招呼,席间聊一聊家常琐事,讲讲儿媳妇又送了多少钱的镯子给自己,儿子在中环的工作如何如何。

    香港还有一些老人,即便满头银发,依然自食其力地奔波在底层。但他们真的很努力。

    在香港旅行期间,经常看到老人推着捆满废旧纸箱的小推车过街。

    有一天夜里11点多,我看到一位佝偻着身子的老奶奶,很艰难地推着一个摞了两个泡沫箱子的小车走在路上,夜里的车辆开得很快,我就跟着她走了一条街。

    期间她去了一趟便利店,买了一袋米。在收银台,她弯着腰、努力抬着头,和店员理论着价格的事宜,店员对她的态度并不太友善。8公斤的米,她提不动,店员并未帮忙,一个购物的小伙子抢先一步,提着米帮她放在车上。

    经过十字路口,她推得很慢,红灯亮了还没走完斑马线。我赶紧过去帮她推了一把,但她不让我动车子。

    我说:奶奶我帮你推吧,这路口不安全。

    她听我讲普通话,抬头看我一眼,眼神里透露出一种不愿意被看轻的倔强,接着用广东话跟我讲:不用你帮,你推太快了!

    然后,小小的身影驼着背,推着小车走远。

    几次到香港旅游,我走遍了香港的每一个区,不知道为什么,市区里驼背的老人挺多的,反而离岛的老人,精神矍铄、腰杆笔直、神采奕奕。

    香港面积1104平方公里,和BJ一个TZ区差不多大,二分之一个深圳、六分之一个上海大小。它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香港岛,九龙,新界、离岛。

    其中离岛是200多个“碎片片”。

    由于香港面积小,人口多,外籍常住人士和游客也多,长此以往形成了一个极其拥挤的城市,导致寸土寸金,物价飞飙。大部分游客到香港的感触都是“小”、“贵”、“挤”。

    但是这并没有影响香港成为“全世界最值得去的50个地方”之一。虽人多,但治安稳;虽车多,但秩序好;虽物价高,但空气质量优……

    到了香港,就会明白“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上拼天赋”这句话的意思,香港人的收入,和他们的努力程度成正比。

    香港对于人群等级的划分较为鲜明,有钱人是很受仰慕的,当然,有钱人也大多都值得仰慕。

    在香港,是没有“一夜暴富”的机会的,也没有什么“便宜”可以捡。一分钱一分货,德不配位很难侥幸存活,要首先学会做人,其次才能赚到钱。

    李嘉诚曾说:“我个人对生活一无所求,吃住都十分简单,上天给我的恩赐,我并没多要财产的奢求。如果此生能做多点对人类、民族、国家长治久安有益的事,我是乐此不疲的。”在香港,物质高度决定精神层次。

    香港,是一个长寿的岛,整体人文凸显“务实”两字,光鲜被尊重,褴褛无人问津。

    当一个人犯懒,往往是因为其背后有足以支撑他活下去的后盾,有家、有业,有人做饭、有人更衣,有人嘘寒问暖,有精神支柱体。而当你像香港的小市民一样一无所有,连退路也没有的时候,就只能靠自己,要很勤奋、很努力,用十分的力气去努力,才能健康地立足,并三观端正地活下去。

    一直记得十年前我的香港同事对我说过的话:在香港生活和工作,就像打仗一般忙碌,所以,香港人在生存的命题上体会到的,是露骨的残酷。在香港,只有努力赚钱,才能生存下去;只有不断向上爬,才有话语权,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