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开局亲哥薨了
繁体版

第一百三十四章 列车抵凤阳

    此时,老朱正在和一众大臣们享用着晚膳,众武勋和皇帝一起,在站台上围成了一个圈。一整只骆驼被摆放在正中间,边上还有其他的食物,充满了一股土豪风。

    老朱问道厨师:“俺看你像是当过兵的?”

    那个厨师回道:“启禀陛下,小的定远人,以前一直在先开平王账下效力,上次随着魏国公西征,随东平侯阻击马穆鲁克大军,俺身上落了几处伤,落了病根,无法在军中效力,小人就被安排在火车上当差。小的正好有门手艺,西征的时候又向当地人学了烤骆驼,今天就被安排给陛下献丑了。”

    老朱听了此人的大概叙述,也亲近不少。

    老朱说道:“你这骆驼弄的很好,你也坐下来,给俺们讲讲那边的风土人情。”

    王弼也朝他招呼道:“来,坐俺边上来,你小子好样的,给俺们定远人长脸了。”

    其他定远籍的武将也纷纷投来了善意的目光。

    这人蹑手蹑脚的坐了下来,王弼二话不说,直接给他灌了几口酒。

    几杯下肚,那人也逐渐放开了一点,开始和众人讲起了西亚的各种见闻。

    对于那漫天黄沙,那一望无垠的沙漠,他们也是心驰神往。

    当此人说到了那次视死如归的狙击战时,众人也是肃然起敬,对于戚斌所部也生出了深深地敬佩。

    听完之后也是感叹不已,甚至参加过洪都之战的宿将也是给了他们极高的评价。

    老朱问道:“你现在回了大明,当地官府在生活上可有照拂?”

    “回陛下,小人现在被安排在铁路局工作,小人又擅长烹饪,所以平时在后厨帮忙,不过俺现在还身体健全,铁路局里好多弟兄都是伤残之卒退伍,俺想着俺自己能出去谋生。这几年在那里也学了点特色手艺,现在应天商铺对俺们这种退伍军人有优待,俺打算和另外几个兄弟开家小馆子,这样能自己养活自己,不用麻烦朝廷。还有更多弟兄比俺更需要朝廷照顾。”

    闻此老朱也是双眼湿润:“你们都是好样的,朝廷对不住你们啊。”

    “陛下对俺们这些伤卒很好了。这些年,官府还安排俺们去学堂给那些小孩讲俺们的经历,俺不仅仅有点额外收入,更重要的是把戚将军的事迹能传下去。”

    老朱满意道:“这是太孙和俺提的,俺觉得这个想法不错,就同意了。既然你说起来了,你说说看,这样做有没有意义?”

    “陛下,太有意义了,要不是这样,很少有人会知道俺们的过往。特别是戚将军,时间长了怕是会被遗忘。现在通过这个法子,至少更多的人知道了戚将军的事迹,知道了还有群大明的战士在外为国征战。俺要不是老母在堂,俺都想到处去宣扬戚将军的事迹。”

    老朱赞许道:“好,俺知道了,既然这件事情好,那么朝廷肯定会坚持做下去,俺回去就让太孙把这事推下去。王弼,回去和九江一起要把退伍老卒的生活切实的安顿好。”

    众人又聊了一会,老朱也下旨有所赏赐。

    用完晚膳后众人回到车厢,此时列车也已经补给完成。

    随着一声汽鸣,列车缓缓启动,驶离了滁州站。

    回到列车上的老朱也是五味杂陈,虽说刚刚是听人轻描淡写的说着那些经历,但是行伍出身的他,能够想象其中的艰辛。

    在异国他乡,人不生地不熟,为了大明抛头颅洒热血,老朱对于这些人的敬意也是由衷的。

    逗弄了一会曾孙以后,老朱躺在床上和发妻聊了一会也就沉沉的睡去。

    虽说现在的列车远没有后世的平稳,但是对于这个赶路需要骑马的年代,列车已经是划时代的产物了。

    第二天,当老朱醒来的时候。

    早餐的时候列车没有停下,老朱也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在列车上用餐。

    对于上午的餐食,老朱在昨晚就提出了要求,要求吃普通士兵用火车赶路时的军粮。

    当然发妻的待遇肯定是好一点的,曾孙更是不用说。

    即使住进了坤宁宫,皇曾孙的一应用度也都是十分奢侈的。甚至就算是这样,老朱还一直担心孩子会过得不舒服。

    老朱自己也吃起了行军口粮,当然也是和大臣们一起吃的。

    徐达一边吃一边说道:“陛下,这吃得比俺们打仗那会又好多了,俺吃着这个开心。上次俺北征蒙古的时候款式还没这么多,味道也比之前好多了。”

    老朱也感慨道:“是啊,俺记得俺们起兵的时候,别说肉干了,每天能吃这么好的米饭,俺都不敢想象。”

    王弼也说道:“不仅质量好了,现在大明的粮食也充足了,近卫军中已经在开始推广一日三餐,而且对于每日的肉食摄入,五军都督府和太医院一起给了些建议。以后俺们大明士兵的体格也能更好。”

    老朱也说道:“这些年印度和占城国进贡的稻米越来越多了,三京一十三省的产粮也是一年一个台阶,以后不仅仅是近卫军,大明的百姓说不定也能吃到一日三餐。现在京中的粮价要不是朝廷刻意维持,怕是要比盛唐时期都低了。”

    旁边的户部官员见到有露脸的机会,也赶紧说道:“陛下,一十三省今年的秋粮虽说还在统计,但是根据现有数据,比去年多出一成是没有问题的。特别是湖广之地,这些年湖广的开发非常顺利,解决了土司问题、水匪问题以后湖广的粮食产量一年一个台阶,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几年后直隶加上安徽的产量也要被湖广超过了。”

    闻此老朱非常高兴,直接赞许道:“这个是好事啊,俺听说湖广的水运发展的也不错,铁路也在新建。”

    此时一个内阁官员回道:“陛下,确实如此。以武昌为大明中部的交通枢纽,已经初具规模。现在在计划将武昌、汉口、江夏并为一府,统一管理。若是再能解决跨越长江的问题,武昌的发展将会更进一步。现在西南的粮草供给基本上光凭湖广一省就已经足够了。节约下来的粮草不计其数。”

    老朱听后也是十分满意:“你们这些年做的不错,军队的后勤供给还是要靠你们多多费心。百姓的民生也不能忽略,现在朝廷日子宽裕了,也要多为边境百姓考虑,前些年他们的日子过的不好。”

    众人又聊了一会别的事情,列车则是一刻不停的在朝着凤阳行驶。

    时间临近中午,经过接近一天的旅程,列车终于到达了凤阳站。

    此时,中都留守梅殷领着一众官员早已在阅台等候。

    待列车停稳以后,老朱从车内走了出来。

    接受完众人的行礼后,也朝车站外走去。

    和在应天时差不多,老朱也视察了凤阳车站。不过两个车站也是大差不差,老朱已经见过一次了,这次再看也没什么特别的感触。

    老朱也对着随行之人说道:“这列车俺觉得不错,虽说还是有点颠,但是比俺自己骑马好多了。放以前,俺这把老骨头,别说一天从应天到凤阳,就算是给俺两三天时间,即使是能够赶到,俺也得累的不行。但是现在一路上都在休息,俺的精神好得很,今天还能去乡里看看。”

    梅殷也回道:“陛下龙虎精神,臣等不及。”

    老朱摆摆手,也没有多说。

    众人一路走,一路看,老朱虽说前段时间刚刚回过凤阳,但是这次还是发出了很多感慨。

    由于带着曾孙,老朱这次选择坐銮驾回凤阳皇城。

    皇城早就被众人收拾的干干净净,安顿好曾孙以后,老朱正式接见了中都和安徽布政使司的一众官员。

    皇帝到达凤阳以后也按照流程,在按部就班的做着一些事情。

    虽说这次多了个满月不久的皇曾孙,但是也并没有太大的不同,皇帝回凤阳带着曾孙也只是想在祖宗面前好好炫耀一番而已。

    应天城这边,众人也早已习惯了皇帝离京,毕竟之前已经有一次了,加上太子、太孙平时也多有监国,朝廷还是有条不紊的运行着。

    加上现在应天到凤阳往返不需要两天时间,朝廷的运转比上次更为顺畅了。

    这段时间老朱在凤阳乐不思蜀,期间甚至去了趟宿州给岳父扫墓。

    应天暂时也没有什么大事,时间慢慢的流逝,当临近年关之时,一封来自埃及的加急奏疏送到了应天。

    由于耶路撒冷换了主人,教廷为首的基督徒又产生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这段时间也是不断在制造摩擦,徐辉祖虽说被授予了极大的权利,但是这种事情还是不敢自己做主,所以来应天请示。

    对于西边的事情,小朱早就有了谋划。

    反正因为北非以及美洲的利益,迟早会和那群人翻脸,与其和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还不如坚定扶持奥斯曼去对付他们。

    更何况西方在历史上做的事情也不光彩,对于教廷的挑衅,小朱正好借题发挥,给他们一个毕生难忘的教训。

    怀着这样的盘算,小朱来到了文华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