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开局亲哥薨了
繁体版

第五十二章 郭桓案

    不多时,余敏和丁廷带着击鼓的夏元吉来到了朝堂上。

    老朱直接开口问道:“汝是何人?为何击登闻鼓?”

    夏元吉跪下恭恭敬敬的行三跪五叩礼,然后说道:“学生乃是国子监夏元吉,两月前被派往户部实习。这段时间学生发现户部的秋粮收入有问题,因此多方查证。目前发现镇江、太平、北平、浙西等地秋粮皆有问题。学生恐秋粮问题可能遍及全国,不敢怠慢,现已整理出证据,因此今日来击登闻鼓,上达天听。”

    郭桓闻言内心大惊,不过还是义正言辞道:“陛下,夏元吉在户部实习期间与同僚关系恶劣,此乃诬告。”

    说罢不少大臣也出来攻击夏元吉。

    “住口!汝等想逼宫吗?”朱标直接喝退了众人,并且对夏元吉严肃的说道:“汝可明白汝刚刚所言代表什么,若是拿不出证据,汝必人头落地,全家流放。”

    夏元吉大义凛然的回道:“陛下、太子殿下,学生既然敢敲登闻鼓,学生自然已有充足证据,证明此事。”

    说罢夏元吉从袖口拿出一叠厚厚的纸,并高举过头顶:“请陛下圣裁。”

    闻言老朱让人将证据接过,拿到御前看了起来。

    下面的官员只见皇帝的脸色越来越难看,看到后面一只手直接重重的拍在了御案上:“大胆,实在是胆大包天。”

    郭桓此时声泪俱下道:“陛下明鉴,此乃夏元吉诬告。户部上下愿自证清白。”

    此时左都御史詹徽出列奏道:“陛下,户部秋粮之事,督察院御史余敏、丁廷也一直在调查中。也察觉其中有所猫腻,只是之前碍于证据不足并未彻查。夏元吉能够提供证据,臣请三法司会同锦衣卫彻查此事。”

    此时老朱也问道:“夏元吉,汝言户部秋粮有重大问题,那么汝可知户部是用何法欺上瞒下。”

    夏元吉自信的回道:“陛下,学生敢断言,户部乃是更改了入库的秋粮数字,此案必和地方,甚至是其他衙门牵扯颇深,单凭一个户部做不到如此。若是郭侍郎觉得学生是诬告,可否与学生对峙一二。”

    闻言,郭桓心中一惊,大呼不妙,正欲开口。

    此时锦衣卫指挥使毛骧也出列奏报:“陛下,锦衣卫指挥同知宋忠前段时间奏报,在全国排查中发现富户常有来路不明的粮食,若夏元吉所言为真,臣认为这很有可能是赃粮。臣请陛下准许锦衣卫调查这些地方富户,查明粮食来源。”

    此时郭桓直接吓昏了过去。

    老朱直接说道:“命太子督办此案,李祺、徐增寿、詹徽协办,锦衣卫、督察院负责具体调查,审刑司吴庸审理此案。夏元吉既然发现其中猫腻,那就协助此案调查。”

    此时丁廷上奏道:“陛下,臣之前调查也发现了些许猫腻,臣和余敏发现郭桓利用职权,勾结李彧、赵全德、胡益、王道亨等贪污,只是苦于没有铁证。陛下可否将这些人直接拿下。这是臣整理的一些发现,请陛下御览。”

    老朱此时略显生气的说道:“都这种时候了还给朕看?直接交给毛骧,让他去抓、去审。”

    丁廷惶恐道:“臣知罪。”

    看完名单,毛骧在得到皇帝眼神同意后,让锦衣卫进入,将名单上的人全部抓获。

    其他众人则是浑身冰凉。

    特别是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工部侍郎麦至德等人,只是强打着精神让自己撑住,不至于当场失态。

    只是希望郭桓能够挺住,别把他们供出来。

    另一边的武勋则是一个个趾高气昂。

    纷纷朝文官投去了鄙夷的神色。

    更有不少武勋趁机落井下石。

    蓝玉此时第一个出列道:“请陛下严查那群御史是否与郭桓那厮勾结,这群御史平日里说起弟兄们的时候鬼精鬼精的,这次怎么就那么几个人出声,其他人都该好好查一查。”

    闻言老朱只是狠狠地瞪了一眼蓝玉,不过也没反对。

    蓝玉被老朱一瞪像是个受惊的鹌鹑一样退了回去。

    此时,王弼也出列进言:“陛下,俺听闻这郭桓和六部之人多有来往,应该把那些常去郭桓府上的都查一遍。”

    由于之前蓝玉的例子,说完后王弼就自觉的退了回去。

    反正武勋们只是想恶心一下文臣,查的出来最好不过,查不出来也无所谓。

    之后曹震出列进言:“陛下,地方上的追查任务繁重,臣建议五军都督府协助锦衣卫办差。”

    到最后,除了徐达、李文忠等少数人外,一个个武勋显得特别关心朝政,纷纷建言献策。

    不知道说什么的就向皇上表忠心,向文官们输出几句饱含C语言的亲切问候。

    今天本就气短的文官们也就只能左耳进右耳出,不敢和这群丘八纠缠。

    武勋们则是觉得自己打了个大胜仗一样,特别是那些被文官弹劾过的武勋头抬得特别的高。

    武勋们甚至决定要好好和徐增寿谈一谈,一定要好好督促他秉公处理此案。

    待武勋们讲的差不多了,朱标进言道:“父皇,儿臣认为应当加强地方军备,以防万一。”

    老朱直接认同道:“太子所言极是,此事不可不防。秦王节制陕西,晋王节制山西,燕王节制北平府、山东,周王节制河南,沐英节制云南、贵州,蓝玉镇成都,徐允恭镇桂林,傅友德镇青州……”

    对于全国十三个布政使司,老朱或是命宗室节制,或是令大将坐镇。

    闻言所有的官员都感觉到了事态的严重,不少敏锐之人意识到恐怕还有一场更大的风暴将要席卷全国。

    今天一天锦衣卫缇骑往来不绝,往日百姓眼中的那些高门大户都被纷纷查抄。

    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当锦衣卫上午刚刚拿下郭桓及户部一众官员,今天下午就将六部官员拿下大半。

    郭桓案的进展只能用神速来形容。

    当天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工部侍郎麦至德等六部官员就被一并抄家,众武臣在一众锦衣卫的护卫下也迅速离京,策马奔向自己的驻地。

    锦衣卫诏狱内,一声声鞭响伴随着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不断地从各个牢房内传出。

    此时宋忠正在亲自审问郭桓。

    宋忠厉声喝道:“郭桓,你这厮还不老实,赵瑁、王惠迪都已经供认不讳。”

    郭桓知道如果承认必定是死无葬身之地,索性也就硬撑到底:“宋忠,汝等锦衣卫污蔑忠良,迟早会有人来制裁你们这群宵小之徒。”

    宋忠则是冷冷的说道:“好,你这厮真是不见棺材不落泪。汝等这些年贪污所得总计折算精粮两千四百万担,自六部左、右侍郎以下,赃七百万担。”

    郭桓闻言大惊道:“你…你…你怎么知道的这么详细?”

    郭桓此时也反应过来自己失言,但是终于意识到朝廷对此早有察觉,只是因为某些原因选择隐忍不发。

    宋忠继续说道:“浙西秋粮本应该上缴四百五十万石,汝等只上缴两百多万石。征收赋税时,汝等巧立名目,征收多种水脚钱、口食钱、库子钱、神佛钱等的赋税,中饱私囊。这些事情本同知说错没有?”

    郭桓此时早已崩溃:“臣万死,恳请陛下饶臣家人一命。”

    宋忠冷哼一声:“既已认罪,画押吧。”

    当天傍晚锦衣卫将六部的审讯结果呈入宫中,洪武皇帝闻讯大怒。

    老朱虽然知道自己孙儿这两年一直在调查,只是从来没有想过这个涉案金额会如此的触目惊心。从来没有想过底下官吏敢在他眼皮底下巧立名目,盘剥百姓。

    此刻老朱意识到了孙儿说的百姓之苦来自于盘剥、摊派的含义了。

    此刻老朱明白了孙儿为什么看不起那群六科郎,那群平日里高谈阔论的六科言官,对于自己所监督的六部发生如此贪腐之事竟一无所知。

    却对这段时间以来的孔府案、心学理学之争、竹简之争积极上书。

    老朱终于明白了孙儿说的没有做好本职工作,却多管闲事的含义了。

    当夜老朱下令,督察院六科郎,十三道御史均罢官流放琼州。

    左都御史詹徽贬为左副都御史,代左都御史职。

    御史余敏、丁廷则被老朱嘉奖,特别是丁廷为了查清此案去国子监进益受到老朱特别嘉奖,升其为左佥都御史。

    同时五军都督府与上直十二卫都进入高度戒备之中。

    今天的五军都督府与六部衙门的凄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皇帝要求众武勋轮番值守,以防万一。

    武勋们对于值守一事毫不在意,脸上无不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此时坐班的武勋们正在热议着。

    王弼兴奋地对徐达说道:“魏国公,你们家徐增寿一定要秉公办理此案。还有徐允恭这次坐镇广西,可别对那些地主士绅客气。”

    曹震也拱火道:“就是,让徐允恭狠狠地把那些鱼肉百姓的士绅给办了。谁要是敢造反,到时候俺领兵过去帮他给平了。”

    徐达则是意味深长的看着这群“大义凛然”的武勋,仿佛在和他们说,搞得你们自己不鱼肉百姓一样。

    虽说是群大老粗,不过还是反应了过来,不好意思的嘿嘿一笑,缓解尴尬。

    徐达最后总结道:“好了,都认真点,听说此案将会波及全国的士绅。这些日子谁敢去喝酒别怪我不客气,都给我把眼睛瞪大了。”

    众人自是严肃无比的应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