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乃是大汉太后!
繁体版

第三百二十五章 邓绥和刘隆的心思(三)

    “陛下感觉不对是正常的。”

    刘隆的疑惑并没有持续太久,当左雄被召入了长乐宫之后,也就给了刘隆解释的机会。

    “这太后的做法自然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这般做却是有着致命的疏漏!

    正所谓举荐孝廉,这举荐才是最为重要的。

    我大汉奉行的乃是察举之制,察访举荐,可这一般人又如何能够被郡国的府君和国相们察访到?

    而这郡国所举荐的孝廉们,虽然还不能立刻进入仕途之路,成为我大汉朝廷的官员。

    但不可否认他们已经有了进入仕途的可能,说的直白一些,他们就是古时候那春秋战国的贡士。

    日后出来做上一方官员,恐怕也是早晚的事情了。

    但.做官做官,并非是得到官职便是结束,那只不过是他们仕途的开始。

    虽然微臣不过刚刚得到举荐,通过考核,然后担任朝中的议郎。

    但是臣很清楚,这无论是谁,无论家世背景如何,无论性格如何。

    只要是我大汉的朝廷官员,那他们出来做官,就一定要协理当地的风俗,不能和当地百姓背道而驰,强行镇压。

    同时还要宣扬教化,避免那歪风邪气和巫蛊陋习继续盛行。

    这是我大汉的规矩,也是我大汉官员的必经之路。

    若是这被举荐之人或者说最终成为地方官员的人,此人那是借助一些手段成功上位,其实是个不学无术之徒,那对于这天下和百姓恐怕就真的是一点用也没有。

    甚至还会霍乱天下也说不定啊。

    臣如今仍然记得自己熟读典籍的时候,曾经看典籍记载,孔圣曾经说过:‘四十而不惑。’这其中的道理想来陛下和太后也是非常明白的。

    身为官员,四十之时已经是有了不少的经历,又有什么所不懂的?

    那《礼》也称之为‘四十曰强而仕’。

    这其中道理想来陛下和太后也是知道的。

    古之先贤都曾经说过,这男子年四十,智虑气力皆强盛,直到这个时候他终于可以出来做官了。

    这一点臣是觉得非常不错的,而这条政令其实也就在于此。

    臣并非是觉得这年轻之人不好,而是因为年轻之人不够稳重也没有太多的经验和见识,就算是游历他们都未曾完全。

    虽然他们有足够的活力和憧憬,但是这政务不是历练,不管是平定灾祸赈济百姓,还是寻常之时治理百姓。

    其实最重要的就是让百姓不要折腾,安稳的度日。

    百姓没有那么多的心思和想法,在没有天灾的时候,但凡不是太过于贫瘠的地方,只要没有旁人的压迫,那百姓平稳的生活总不至于是活不下去的。

    因此,稳重和经验就成为了必然之选。

    而这政令之下,甚至是这之前的察举制度则不然。

    之前只是看重名声和孝道,只要有了名声,有了孝道的地位,加上家世不俗能够被府君和国相看到,那自然就可以得到举荐的机会。

    可这些人,要么是徒有虚名的放浪之子,要么就是真有本事但是却心思未曾安定。

    也就容易造成之前的某些情况,兴致勃勃而来,但遇到困难之后,却又想要退缩逃跑。

    或者上任之后大刀阔斧,结果离任之时一片狼藉,让后面的继任者完全无从下手。

    只能让郡县之地彻底糜烂

    因此,臣今日想要请陛下一条命令出来。

    自今以后,我大汉孝廉举荐年不满四十的,不得推举!

    而且就算是举荐了,也必须要要让他们都先去公府赴任才可!不仅如此,臣还希望陛下可以下令,这诸生儒家一家之学,不要太过于繁琐麻烦。

    正所谓文官考公文,如此方可。

    至于那端门复试,则是要考其虚实,观察他们这些被举荐之人的本事,是否有什么特殊的才能。

    然后才是真正的机会,如此一来方可说是以美风俗。

    若是有不遵守法令的,想要浑水摸鱼,从而欺上瞒下的,那自然是要按法处理。

    只需要严惩几人之后自然其他人也就不敢继续如此了。

    最起码他们不敢光明正大如此。

    当然臣也知道,我大汉人杰地灵,有不少可用之人。

    若是当真遇有那些天赋不俗之人,那些特殊的人,自然也是可以不拘年龄。

    不过这等人都是天之骄子,单独一二,不可长久论之。

    而且这等人,想来也是值得陛下亲自过问一二的”

    那左雄的话语让刘隆忍不住慢慢瞪大了自己的眼睛,然后忍不住的朝着一旁的邓绥看去。

    可还没等刘隆说些什么,这邓绥却是再次开口。

    “还有一件事情恐怕需要陛下知道才行。

    朕这段时间也在想这个举荐之事,只不过相比较于左雄的言论,朕更在乎能够从这天下选拔什么人才。

    所以擅自做主在这科目中添加了“有道”科”

    “那不是几年前就有了么?”刘隆被这话说的一愣,“有道有道,有道德、才艺的人可由此科被举荐为官。

    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儿,我大汉的察举常设的科目茂才、孝廉、光禄四行等都是正常的,也是左雄所言之事。

    而这有道,不过就是和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明法、至孝、敦厚等一般无二。

    没有太多的名额,就算是有,也无伤大雅。”

    刘隆对此并没有太过于在意,毕竟这科目不少,但真正重用之人也不多。

    那明经乃是学问大儒,明法则是寻找真正了解大汉律之人,说白了就是寻找酷吏的。

    至于其他的,也都是根据性格而选的。

    至于这有道,除了道德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才华之人,对此刘隆也没有什么可说的。

    因为这本就不是什么大事,而且他坚信这东西就算是千百年之后也是少不了的。

    特殊才华之人,必定是要有特殊作用的。

    只不过他很好奇的是另外一件事情。

    “既然母后说到这里了,那这一科如今如何了,可有什么了不得的人才出现?”

    “就是如此才要告知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