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汉
繁体版

第二十三章 仁义之师

    雷公山,因时常引来雷电,甚至晴天白日,有时也会出现雷电,这让当地将其称为雷公山。

    而占领雷公山得贼寇,数次击败讨伐他们的郡兵,贼首放言,他乃是得到雷公山得神灵相助,更是让此山多了几分神秘,也让几郡对于山上的贼寇更加畏惧。

    朱灵本以为,董杨会问雷公山贼寇的事,却没料到,董杨问出雷公山上铁矿的事。

    “未曾听说。”

    “但……”

    朱灵皱着眉头,“派出去的探子,打探回来,雷公山贼寇,确实兵刃不少,未听说有缺少兵器的事!”

    “那就应是了!”

    学术界今古文学派之争,还有公羊、谷梁等儒家派系之争,在大汉朝持续很多年了,但现在最时髦,最让上至大汉士族豪右痴迷,下至普通百姓都感兴趣的,却是另外一个学派,谶纬之学!

    大汉这些年不太平,当人力不能改变现状时,那就会求助于神灵,不管信不信,人真到绝境时,一根稻草,都会被视为救命之物。

    雒阳朝廷那边,近几年推举的博士,已经出现了好几个谶纬之学的博士,撰写出多本谶纬学书,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大汉朝廷上下都如此,各州郡就更不必说了。

    譬如做个奇怪的梦,都要请专门谶师解梦,打仗的时候,举旗帜得杆子被风吹断,那也要停下来,先算一卦再说。

    雷公山刨除那些神秘之事,引来雷电,董杨感觉,这座山,恐怕有不少铁矿,只是不知道品相如何。

    冀州可不仅是大汉粮仓,同样铁矿也多,如果能把铁矿找到,开采出来,那不论是打造兵器还是农具,都不会缺少铁器,再加上勾连幽州燕代之地,马匹也不会少,光武帝刘秀,能二兴大汉,就是靠的冀州。

    董杨看着地势图上的雷公山,如果清剿了雷公山得贼寇,能从雷公山挖出铁矿得话,那董家铁器,恐怕是暂时不缺了,不论是给田庄提供农器,或者是打造一些其它东西之类的……

    “雷公山上的贼寇首领是谁,有多少可战之人?!”

    收回目光,董杨知道现在最重要的事,还是要把雷公山这窝河间几郡最大的贼寇,给清剿了,才能说什么找铁矿的事,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贼首自称为张雷公!”

    见到董杨、孙礼等人投过来的目光,朱灵说道,“此人真名如何,已不得而知,但传闻其声大如雷,占据雷公山后,又有山上的景象,此人便以张雷公自立!”

    “雷公山贼寇号称万余部,但其中大半,都是贼寇得家眷,不过,可战之人,恐怕也超过了三千之众,其中有马匹的贼寇,不下于五百之骑,这也是那张雷公最引以为重的手下,靠这批骑兵,屡次打败来剿灭他们的兵马!”

    听到张雷公手下有五百骑兵,董杨神色也变得凝重起来,能用骑兵屡次打败郡兵,可见这些人都是老贼了,战斗力恐怕相当不弱,这年头,数百骑兵只要不正面跟大军硬碰硬,那纵横几郡,甚至一州之地,都是没任何问题的。

    雷公山这一战,恐怕也将会是董杨、朱灵、孙礼出战以来,碰到实力最强的贼寇了。

    “要平定河间贼寇之祸,雷公山得贼寇,必须剿灭才行!”董杨看着朱灵、孙礼等人说道,这一战,必须打才行。

    几人都盯着地图,孙礼这时候向董杨说道,“司马,这一战,恐怕需将雷公山贼寇,引下山来才能战之,若是再像前几次那些郡兵一样,上山攻打贼寇,恐怕我们也必败无疑!”

    说完,孙礼又急忙向董杨说道,“非我畏惧贼寇,而是怕司马这次清剿贼寇,未能克竟全功,又留下雷公山这等贼寇为祸百姓……”

    “吾明白,德达勿需多言!”

    宋阳安抚了孙礼一句,看了地图半响,然后将目光投向了地图上,距离雷公山数里之外的一处小山坡。

    “此处!”

    董杨指向那里时,朱灵也将手指点了过去,随后董杨和朱灵,不由相视一笑,董杨笑道,“文博深知我意!”

    “此处,就是破敌之处!”

    朱灵指着那处小山坡,“我们在此处设伏,挖出陷马坑,立下绊马索,如果能将雷公山贼寇诱下山来,在此处开战,那贼寇必破!”

    孙礼也是连连点头,雷公山得骑兵比董杨这边多,再加上这边只有千余人马,真上山攻打,或者跟贼寇正面决战,谁胜谁负,还真不一定,就算赢了,恐怕也是惨胜,能剩下多少人马都不一定。

    “不过这一战,还需要文博你和本部人马为先锋!”

    董杨向朱灵说道,不论是跟雷公山得骑兵开战,还是后续的厮杀,都少不了朱灵和骑兵得出马。

    “朱灵必不负司马所托!”朱灵抱拳向董杨沉声说道。

    董杨点了点头,又转向孙礼,“弓弩手这一战,也需多备置足够多的弓箭!”

    “诺!”

    等到帐中众人散去,掌管营中后勤的赵兴,将一大碗肉食,给董杨端了上来,又布置了几道菜肴,搬出酒水时,被董杨阻拦了下来,让赵兴搬了下去。

    “郎君,这是乐成送过来得书信!”

    赵兴将一封书信,递给了董杨,草纸虽然不耐保存,但现在家书还有私信等,大多都使用草纸,毕竟比起竹简来,要方便的多。

    董杨看了一下泥封,打开后是老爹董平写过来的书信,信上大多是询问董杨在外如何,叮嘱要多加小心,然后就是说些乐成跟河间国那边的状况等等。

    董杨看完之后,给董平回了一封书信,边随口向赵兴问道,“营中士卒,今日可都吃到肉了?!”

    “都吃到了,我亲自盯着粮官那边,给士卒打的饭菜,绝没有漏下一人!”

    赵兴赶忙向董杨说道,他是董家的人,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也不管是身居何位,他身上的标签,都不会消失,赵兴清楚眼下董杨在做什么,万万不敢搞什么小动作的。

    “营中,可有什么事发生?!”

    董杨不可能时时刻刻,盯着营中众人,也没有那个精力,不少事,就需要赵兴、李成等绝对的心腹了。

    赵兴闻言笑道,“郎君剿灭贼寇,乃是为民除害仁义之举,这些天,都有乡中父老携豚羊等犒赏士卒,称赞郎君带领得士卒,为仁义之师,不过我都按郎君吩咐,将豚羊之钱,都给了乡寨!

    还有不少良家子,都前来投效郎君!”

    董杨听到这话,不由一笑,随后却是叹息一声,什么叫仁义之师,董杨的兵马,对那些乡寨秋毫无犯,不打着剿匪的旗号抢夺村寨,不杀良冒功,在那些乡寨百姓眼中,就已经是仁义之师了,可想而知,以前那些兵卒,干过的都是什么破事了。

    至于送上豚羊犒赏士卒,恐怕更多是当个买平安的钱,送几头豚、羊,能免除一场兵灾,对于那些百姓来说,绝对是划算的买卖。

    还有所谓的良家子投靠,董杨不问也知道,大多是吃不饱饭的丁户,想要搏一把,前来投靠董杨,至于功名爵位什么的,哪里有肚皮吃顿饱饭重要。

    不过,在董杨剿灭不少匪寇之后,也确实有不少上过战场的老卒前来投奔,这让董杨的兵马,现在人数已经达到了一千两百人,但除过新投靠的那些士卒,真正有一战之力的,还是那千余人马,加上投奔而来跟的近百老卒。

    修整三日之后,董字大旗开始拔寨而起,向着雷公山得方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