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穷婿
繁体版

第八十一章 十八路诸侯(一)

    时间跨度大约是两年。

    这两年,发生了很多事。

    陈登依托沈良的屯田策,顺利的推进了屯田令,因此这两年徐州粮食大丰收,沈良的才能也再一次震惊了徐州上下。

    各路名士心里自然有杆秤,沈良是个做大事的人,但显然现在暂时还没有得到重用。

    沈良有大才,但却没有被重用,这便更贴切他的名号伏龙,一条蛰伏的龙,“伏龙先生”的名号开始迅速在徐州传开。

    自然的这些外在名声,沈良是不太在意的,倒是张迎便常以此为傲,在有限的范围内找到了优越感,有时也低调的炫耀一把。

    ......我家夫君是年轻有为的大才子,沈良哎。

    目前沈良比较关心的是糜家和自己利益相关的两处生意,张迎管理的酒的生意,曹娟管理的肥皂的生意。这两年两处生意都还不错,此时沈良和张迎的积累的财富已经很多,算来算去竟然已经和原来张家总的财富差不多。

    当然,这两年沈良还有另一个质的变化,在原来常规的身体锻炼基础上,沈良开始向臧霸学习骑射,学习马背上的战斗技巧,然后是夜以继日的野蛮自己的体魄。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骑射这些作为一名武将要学的东西,沈良想都要学来,毕竟战乱时期这些都是保命的东西。

    还好如今沈良有钱,大鱼大肉的也不缺,所以练起这些来倒是进步明显,在这种大部分吃不饱肚子的年代,能有充足的营养,这是巨大的优势了。

    当外部开始逐渐太平的时候,朝廷内的斗争却从来没有停止过。

    真正的权力倒是从来没有在皇帝手上过,先是十常侍几个死太监,身残志坚的把持着朝政,明码标价的卖官鬻爵,弄的朝廷上下乌烟瘴气。

    然后是外戚大将军何进看不惯这群人妖,想要夺回属于皇帝的权力归自己所有,于是联合袁绍,邀请了西北汉子董卓进京。

    至此,真正的战乱纷争开始了。

    **************************

    徐州陶府。

    陶谦正捧着一竹简,仔细的看着。边上坐着的是他的两个儿子,陶商、陶应。

    竹简是下边的人抄录呈递来的,内容便是曹操的讨贼檄文。

    陶谦读完一边檄文,捋了一把胡子:“曹操?阉人之后,竟也强做这英雄之举,毛头小子强出头。”

    陶商、陶应此时也在父亲身后看完了这篇檄文。

    “父亲,我看这檄文写得洋洋洒洒,有理有据,且这曹操能做出这等壮举,想来也绝非一般人物。”

    “嗯,此事倒堪称英雄之举,但是之后呢?他把天下英雄都召集起来,但未必就能调动的了其中的一兵一卒,各路诸侯举动必然都为了自己利益,最终能否达成目的,驱逐董卓却是未知。”

    “父亲的意思是?”

    “朝廷和地方,向来就是名义上的君与臣的关系,只有迂腐透顶的腐儒才真的会以为天子是需要绝对臣服的,凡是干实事的,都只不过表面上遵从一下君臣之道罢了。最终,也都是在和朝廷掰手腕,谁的手腕硬,谁就能获取更多的利益,仅此而已。所以,此次曹操召集天下英雄,自然也会有人去,但去的目的绝对不会是讨董卓清君侧,而是浑水摸鱼,趁乱攫取利益,仅此而已。”

    “嗯”两个儿子点着头,陶应随后问:“父亲,那我们要不要去。”

    “你说呢?你们说说。”

    陶商道:“既然去的人都动机不纯,我看也免得去趟这趟浑水了。”

    陶谦笑笑没说话,心里却感觉这个陶商太老实了。

    陶应却道:“我觉得,父亲要去,但却要尽量避免参与到真正的战斗中,既然别人都在为自家争夺利益,我们也不要客气。”

    陶谦哈哈一笑:“哈哈哈,说的都有道理,一会儿众人到了,我们听完大家的意见,再做定夺。”

    此时,家丁已去各家通知,来陶府议事。

    之后,陈登、糜竺、曹豹、曹宏、王朗、赵昱等人陆陆续续的都来了。

    众人齐聚一堂,陶谦先是将曹操发布檄文,要讨伐董卓的事通知了一下,檄文传递给大家看着,然后是一番私底下的议论。

    陶谦见也都议论的差不多了,先发问道:“诸位,不知针对此事是何看法?去还是不去?”

    话音刚落,堂下曹豹先站起来,曹豹是世家,又是武将,自然是主战:“在下以为,要去!如今天下形式不稳,战争一触即发,各方势力必然趁机攫取利益。我们徐州如果只求自保,恐怕早晚却难以自立,此时只有进取才有可能活下来,正所谓不进则退。”

    曹豹是一名武将,自然是主战代表。

    “哦?大家都是一样的看法吗?”

    糜竺起身道:“刺史,我倒觉得咱们还是先不要轻易出动,当今外部环境错综复杂,冒然间也不知如何进退取舍,不如先静观其变,养精蓄锐,待到时机成熟,再做决定!”

    陶谦捋着胡须,点着头。

    “其他人呢?有何想法?”

    王朗上前,道:“在下以为,当出兵,但又不要出动徐州精锐,或可带些新兵,做做样子,顺便练练兵,仅此即可,想来其他诸侯也都是相似的心态,这倒也不为过。”

    此时,底下开始议论纷纷起来。

    “还是不要出兵吧!”

    ......

    “出兵......”

    “利益关系......”

    “没必要去趟这趟浑水......”

    ......

    众人这样议论开来,此时自然也都各自有自己的小九九。

    陶谦表面上听听大家意见,其实私底下自己早定了要出兵。

    曹宏此时还未说话,他也是在看陶谦的意思罢了,一旦陶谦定下基调,他自然顺势把事情推展下去。

    曹宏这种做法,是很多人所不齿的,但是却极大的能引起领导的欢心,陶谦自然也是喜欢那些能够帮着自己把事情推进的人。

    除此,曹宏在来之前,还受了曹琳的嘱托,如果陶谦有意出兵,那么接下来曹宏必然会极力的推荐一个人去,那便是曹琳恨的牙根痒痒的沈良。

    年轻一代,曹琳,李元,阙宣,自然对沈良都充满敌意,这次如果陶谦真的发兵,沈良也跟过去,那么曹琳就有机会在军中做手脚除掉沈良,在行军打仗过程中报私仇,自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打仗嘛,死个把人自然不会引起人的注意。

    众人议论着这些,各自也都有着自己的小九九。

    陶谦此时笑呵呵的说到:“诸位的意思,老夫也都听明白了,这趟兵还是要出......但具体怎么出,谁去,去多少人,今天不妨先定一个大概,这几天诸位有什么想法也可以再提。”

    陶谦此话刚出,曹宏便起身,道:“刺史,此次发兵声援讨伐董卓一事,在下有一人推荐,此人您也认识,素有智谋,且近日听说在练习骑射,武力超群,此人能文能武,当是此次最合适人选了。”

    “哦?何人?”

    曹宏悠悠道来。

    “沈良......”

    陶谦应了一声,陷入沉思。时隔两年,他大概快忘了沈良这个后生了。

    几日之后的一件事,更是坚定了陶谦出兵的决心,据说参与讨伐董卓的诸侯,已经有了十七路之多,加上陶谦一支,已经是共十八路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