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说篇
繁体版

第三十一章 三石村

    三石村,地处房州房县,四省交汇之处,东边是河南江北行省,西边是陕西行省,西南方向是四川行省,南边则是一块隶属湖广行省的飞地。

    由于陕西大旱,无数人逃亡而出,甚至有人聚众作乱,隐隐有乱世之象,各地人心惶惶。

    不过,一来这里隶属于河南江北行省,地处中原,又隐藏在大山之中,并未被外界所纷扰,村民们依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即使偶尔也会带来外界的消息,但是并未引人注意,仍然是一幅桃源之景。

    整个村子不足百户,人口数百,四面环山,几条小路在村子里穿过,路上偶尔会有小孩的身影出现,嬉笑声不断传来。

    村子前方是一条小道,这是出村与进村的通道,出了村子,一路弯弯绕绕,绕过几座山,就连接上一条官道,与这条路比起来,官道其实就是更为容易通行一些而已。

    “哒哒,哒哒。”蓦然,隐隐有声音传来,渐渐的,声音越发清晰,似乎是马蹄声。

    随即,官道上出现两匹马,马上各坐着一人,马由一开始的狂奔,逐渐慢了下来,最后停在岔路口。

    两人并未下马,只见其中一人从怀里掏出一张锦帛,似乎是一份地图,看了起来。

    “此地是通往哪里?”另一人开口问道。

    拿地图那人在地图上端详片刻,指了指边上的岔路,说道:“顺着这里进去,就是三石村。”

    “那行,你在这等将军,我去前面看看有没有合适扎营的地方。”先前那人一听,对其说道,说完,打马顺着官道再次前行。

    两人口中的将军正是彭大虎,经过几天的赶路,众人终于赶到了房县,这里正是他与麾下其他人选择合兵的地点,因为再往前走,就进入了陕西,如果继续分开,一旦遇到大股流匪,后果不堪设想。

    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房县,其实也就是他们选择的一个粮食供应线路上的中转之地。

    没多久,一条长长的行军队列出现,人数有数百人之多,只不过人人脸上挂着疲惫之色,想来是经过长途跋涉而来。

    那留在岔路口等候之人见状,打马上前,来到彭大虎身前,跳下马,行了个军礼。

    “禀将军,此处已是房县地界,三石村就在此地。”来人说道。

    彭大虎点点头,向刘为务说道:“让所有人休息吧。”

    随后,直接下了马,一名手下急忙上前搀扶。

    “扎营的地方找到了吗?”彭大虎问道。

    “牛二已经去了前面,寻找合适的地方,相信一会就会回来。”来人说道。

    “好,那就歇会吧,等扎了营,你带几个人去村里找此地的里正,这里有我们的一批粮草,弟兄们赶了这么久的路,也该吃口热饭了。”几天下来,彭大虎虽然自诩为将军,但是在饭食上并未特殊,只是简单的饼子,现在也觉得有些扛不住。

    “是。”手下授意,退到一边休息去了。

    姬离带着几个手下随地而坐,几天下来,吃的都是简单的饼子,体力感觉一天不如一天,他与李虎还好,饼子是加了料的,其他人却没这么幸运,刚开始还好,随后几天陆陆续续有人晕倒,严重拖慢了行军速度。

    休息了没多久,就又传来出发的哨令,无数哀怨声响起,一个个又站了起来,低着头,任凭两只脚自己动。

    没走几步,欢呼声传来,原来是通知扎营,姬离也长舒一口气,要是再继续走,他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扛住。

    此地处在山脚,边上就是一条河,是个极佳的扎营之地,姬离几人选了个位置,砍来树枝,扎了两个简易的幄帐,幄帐还没扎好,天色就暗了下来。

    这时,姬离也得到通知,粮食马上就到,各队准备造饭。

    村里,天色变暗,炊烟从一间间草屋里飘出,村口,几间草屋组成的院子处,一个老人正坐在院子里,一个小孩在其身前跑来跑去。

    突然,老人似乎听到说话时,渐渐的,说话声逐渐清晰,老人听出,这并不是此地的口音,急忙抱过自家的小孙子。

    “爹,怎么了?”一个男子出了屋子,见到老人的动作,开口问道。

    “有外人来了,人数不少。”老人皱着眉头说道,这番行为,表明此人也是有些见识。

    路上出现数十道身影,有说有笑,为首一个似乎是个年轻人,腰上别着一把刀,正是姬离,来领取粮草的任务就是交给了他,而其他人并未携带武器,也是为了方便。

    姬离看见院子里的几人,上前开口问道:“老人家,不知可认识这村里的里正?”

    “不才,小老儿正是,不知大人前来所为何事?”听到姬离口中的话,再看这些人的装扮,老人知道这些人是为何而来,但流程得走一遍,还是问清楚的好。

    “我奉将军之命,前来领取我部遣来的粮草,这是信物,老先生请过目。”姬离说着,拿出一块木片,上面画着奇奇怪怪的图形。

    老人接过,看过之后,就还给了姬离,随即快步进了屋子,没多久就拿着一块相同的木片走了出来,与刚才姬离的一模一样,两人相互确认完毕,老人就带着姬离等人进了村子。

    这里的动静也引起了村里人的注意,很多人纷纷走出屋子,看着出现在村里的这群陌生人,眼里满是好奇,好动的小孩直接凑上前来,那些妇人与一些极笄之年的少女则是远远观望着。姬离年轻,又像是一群人中领头的,自然会引起注意。

    老人带着众人来到一个破旧的院子,走进去之后才发现内有乾坤。

    “大人远道而来,不妨先在村里吃口热饭,明天小老儿让村民帮着运过去。”老人询问着姬离的意见,也或许想借此了解一些外界的消息,官兵到了这里,仗就肯定要打,只是什么时候打,在什么地方打,能了解到一些,对自己也有好处,他身为村里的里正,自然知道消息的重要性。

    “就不劳老先生了,将军还在等粮食,不敢耽搁,如果还需帮助,就再来叨扰。”姬离回绝了,并不是他不想睡个好觉,而是他这一拖,所有人都得饿肚子。

    老人点点头,见姬离没有留下的想法,也就不再挽留。

    姬离叫人扛上粮草,回了营地。

    看着营地里的火光,走近一些,感觉到了久违的温暖,突然涌上困意,姬离赶紧弄了点水,洗了把脸,清醒了一下,这些天因为着急赶路,休息都是随地进行,一点风吹草动都会醒来,想好好休息简直是天方夜谭。

    饭菜的香味传来,也难得的闻到了肉香,一个个敞开了肚皮,胡吃海塞,吃完就直接钻进了幄帐,呼呼大睡。

    姬离吃完饭,强忍着睡意,回顾了一些这些天来学到的东西,李虎扛不住困意的侵扰,打了声招呼就进了幄帐。

    这几天,彭大虎也没忘了姬离,一路上除了让手下教其一些行军打仗的东西,自己也会亲自教一些,比如怎么判断方向,什么时候选择急行军,什么时候慢行军,一路上的地形,也会告诉姬离什么地方适合打伏击,什么地方适合阻击。

    但是他也知道,这些只是理论,说来说去也不过纸上谈兵,实际经验并不是教教就能会的,就直接告诉姬离,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去打几仗,什么都会了。

    短暂的接触下来,彭大虎看姬离的眼神就像是捡到宝一般,甚至感叹着姬离简直就是天生的将领,尤其是他那极为冷静的头脑,沉重的心思,无一不契合着优秀将领的特质。

    没多久,姬离就感觉越来越迷糊,便进了幄帐,睡了下来。

    彭大虎的军营中,两个裨将,刘为务都在里面。

    “将军,抚军有传来消息吗?”刘为务问道。

    “没有,抚军的信中没什么别的消息,只是让我们一切照常,对此,刘先生怎么看?”彭大虎摇了摇头,问道。

    “很反常,我们从汉城出发时就说流匪有东来之意,为何至今却依然没动,这实在令人费解。”刘为务说道。

    “呵呵,先生有所不知,他们只是没有进入河南,在陕西可是闹得越来越凶,抚军说,现在流民大军已经到了十万之数。”彭大虎说道,语气虽是轻松,脸色却很是凝重。

    “十万?什么时候增加了这么多?”刘为务惊呼一声。

    “先生不必担心,虽是十万,不过是些无组织的流民罢了。”说话之人正是那位叫定文的裨将。

    “定文不可妄自菲薄,就算真是十万流民,想要镇压,也要数万之兵才行。”

    彭大虎制止了他,又接着问道:“对了,其他人还没有消息吗?”

    “目前还没有,也没有派人来寻我们。”定文回到,彭大虎口中的其他人正是他这一将之下的其余人员,他这一将三千两百人,此刻身边满打满算也不过只有数百。

    “他们都是我手下的老人,肯定不会耽搁,说不得也已经到了房县,你将手底下的斥候全放出去,看看能不能找到。”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