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长生天启
繁体版

第十七章 造船

    事实也确实如此,莽古尔泰和阿敏二人回到了沈阳城之后,见到多尔衮竟然已经扶持了皇太极年仅两岁的四子叶布舒继位了,顿时大怒。

    不过他们是不敢公然反对叶布舒继任汗位这件事的,毕竟即便叶布舒是庶出,也是皇太极仅有的两个儿子中较大的一个,由叶布舒来继任汗位也算是合情合理,名正言顺的。

    但是由多尔衮来代理执政他们可就不认了,两人都是四大贝勒之一,比之多尔衮可是要高上一头的,这个“摄政王”怎么也轮不到他多尔衮来当!

    因而莽古尔泰便当众指责多尔衮和代善、阿敏他们是一伙儿的,他们从自己这里把大阿哥豪格抢走的时候,就已经打定主意要劫持大阿哥,谋反自立了!那大阿哥豪格就是被他们害死的!

    多尔衮和阿敏自然是不承认的,反口便说是莽古尔泰想要劫持大阿哥,叛逃大部队在先,他们则是要救大阿哥的!

    可虽然多尔衮和阿敏在此事的立场上是一致的,但他们也仅仅是在这件事上的立场一致而已,阿敏为了让多尔衮下台,便指责他临阵脱逃,所以才导致他们被明军击败,大阿哥豪格的死,多尔衮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不过虽然三人各执一词,真相到底如何谁也不清楚,但是大家通过他们的话来分析判断,大多数人还是认为莽古尔泰的话更为可信的,毕竟豪格以前就是正蓝旗的人,是莽古尔泰的手下,代善、阿敏和多尔衮他们非要把豪格从正蓝旗带走,本身就有问题!

    再者说,豪格也确实是跟在代善、阿敏和多尔衮他们的身边儿才死的啊,又不是死在了莽古尔泰的身边,仅凭这一点,代善、阿敏和多尔衮就撇不清关系。

    如今代善已死,剩下的阿敏和多尔衮就必须要给大家一个说法了,阿敏倒是还有的说,把战败的责任推到多尔衮临阵脱逃上面,多尔衮就百口莫辩了。

    这一番争执下来,直接就把建奴分裂成了三股势力。

    多尔衮是率先回到辽东的,他本身是镶白旗的旗主,又接手了他弟弟多铎的正白旗,通过扶持叶布舒继任汗位,也算是把正黄旗和镶黄旗握在了自己的手里。

    而阿敏本身作为镶蓝旗的旗主,又打着代善的幌子收编了代善手下的正红旗和镶红旗两旗,手握三旗的势力!

    如此看来,莽古尔泰反倒成了三人之中势力最小的一个,只有他手下的正蓝旗一旗的势力而已。

    但是这只是莽古尔泰与阿敏刚刚回到辽东时候的情况,经过三人一番争执之后,各旗之下的额真们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儿,相信谁的都有,因而便各自带着自己的牛录去投靠了自己所相信的一方,八旗的势力被重新洗牌,三方势力也变得势均力敌起来。

    不过多尔衮毕竟手握建奴的“正统”,仍然是三股势力中最强的一股,占据沈阳城。

    阿敏则带着自己的人马去往了东南,对他心心念念的朝鲜虎视眈眈。

    莽古尔泰作为初期势力最小的一支,则去了东北方向较为苦寒的广阔之地,软硬兼施地得到了周边各大部族的拥护支持,反倒成了势力范围最大的一股势力。

    在了解到建奴此时的情况之后,朱天启当即便对袁崇焕下令,命他加快东进速度,迅速攻占广宁一带,把防线推进到大辽河一线。

    如今建奴的兵力已经损失殆尽,加之广宁一带的守备力量本就不多,所以袁崇焕这次可以说是没有任何顾虑了,收到朱天启的命令后,便命赵率教和祖大寿各率两万关宁铁骑,分两路直取义州卫与广宁城。

    义州与广宁的守备非常薄弱,赵率教和祖大寿不费吹灰之力便把两城取下,随后又顺势扫荡周边的建奴残余力量,两军会师往东南方向推进,把防线推进到了大辽河一带。

    虽然这一切都进行的十分顺利,看起来也确实是应当乘胜追击,继续东进的好时机,但朱天启却并没有急于让袁崇焕继续进军。

    原因有二,一来是即便现在后金兵力空虚,但是贸然深入敌境,很可能被敌军利用地利优势击败;二来则是,如今已经入冬,气温太低,又时长有大雪,不利于明军作战!

    收复辽东的事情暂时要放一放了,朱天启也得趁这个时间来处理一下朝堂内部的事情了。

    首先是关于对孙元化的安排,孙元化在此次围剿建奴的战争中可谓是功不可没的,若不是有他打造的这些新式火炮和火铳,以及他编练的这五千新军的话,这场仗恐怕也不能打得这般顺利,所以按理说,是应该对孙元化大加封赏的。

    然而在之前的朝会上论功行赏的时候,朱天启却对此事只字未提,倒不是他忘了此事,而是他对于孙元化还另有安排。

    为了防止孙元化多心,朱天启在朝会后还特意单独召见了孙元化。

    孙元化倒是并没有什么不满的,毕竟在他看来,他之所以可以制造出这些威力超凡的火器装备来,那完全是依靠皇上提供的资料和指导,他可不敢以此邀功。

    但孙元化怎么想那是他自己的事情,朱天启对于孙元化的能力那是绝对认可的,所以朱天启特意对孙元化说了一番安抚的话。

    也很直白地告诉孙元化说,他是打算将来让孙元化担任工部尚书,并封大学士入阁的,可现在西北军工基地还离不开他,也只能委屈他再等上一段时间了。

    孙元化哪里敢想担任工部尚书的事情,就更别说入阁了,自是既惶恐,又对皇上的重视感恩戴德了,当即便表态愿意坚守西北军工基地,为皇上效犬马之劳,绝无半点儿怨言。

    朱天启也没有再多说其他什么矫情的话,给了孙元化一些银子和锦缎作为赏赐,随后便又让孙元化回陕西布政使司,继续加紧制造火器去了,接下来还有很多仗要打,西北军工基地也必须进一步扩建以提高产能,来满足战争对武器装备的需求。

    还有就是对于孙元化手下的那五千新军,除了财物赏赐之外,也都升了职,最低也是个百户,并且还把这些人分散到辽东、大同、榆林、宣府等卫所去,让他们担任教官,教授各卫所士兵使用新式火器。

    除了武器装备之外,明军现在还需要另外一样东西——战船。现在辽东的危机已经基本解除了,建奴已经对自己不存在威胁了,收复辽东只是时间问题,如今明军的防线已经推进到了三分河一带,下一步要收复的就是辽东半岛了。

    而想要更加顺利,在更短的时间内收复辽东半岛,则需要战船的配合,水陆并进,才能快速收复辽东半岛!

    当然,造战船的目的自然不仅仅是为了收复辽东,不论是接下来征服倭奴,还是对付泰西人,都是需要一支强大的舰队的,所以造战船的事情已经是迫在眉睫了。

    因而朱天启打算马上启动自己之前已经拟定好的造船计划,建造一处造船厂,专门打造新式大型战船。

    不过在此之前,朱天启还要先找到一个合适的造船负责人才行,经过几天的考量之后,朱天启把朱由检给找了过来。

    “五弟,朕记得当年你去大沽口接孙元化的时候,好像跟朕提起过一个人,是天津的海防巡抚,叫什么名字来着?”

    朱由检思索片刻,便想了起来,当即施礼回答:“回陛下,臣弟想起来了,此人名叫李邦华,现在仍然担任海防巡抚一职。”

    “李邦华!”朱天启点了点头,随即说道:“朕记得你当时对此人的评价颇高,说他是治军有方,颇有才干,而且还十分廉洁!”

    “正是,臣弟观其海防营内纪律严明,井井有条,若不是真有些能力的人是难以做到的!”朱由检回答说:“而且他为人也确实廉洁,招待臣弟都是用得粗茶淡饭,连个像样的茶叶都买不起呢!”

    朱天启听到这里就更满意了,忍不住拍手叫好:“很好,就他了!”

    朱由检一听此话,也是不禁问了一句:“陛下这是打算重用李邦华了吗?”问完这话之后,似乎又感觉颇有不妥,这才赶忙施礼赔罪:“臣弟多言了!”

    “无妨!”朱天启却是笑着摆了摆手,反倒是称赞道:“倒是朕应该谢谢你,能够给朕举荐这样一位人才呢!”

    “臣弟不敢,为国举贤也是臣弟应该做的。”朱由检赶忙施礼道。

    朱天启看着朱由检愣了一会儿,这才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来,便开口问道:“对了五弟,朕听说最近你跟钱谦益走得挺近的!”

    一听此话,朱由检顿时头皮一麻,却是不敢有丝毫隐瞒地回答道:“回陛下话,确有此事,钱大人这段时间里确实常来拜访臣弟,不够我们都是聊些附庸风雅的事情,从不议论朝廷的事!”

    皇上可是最恨结党之事的,而且这钱谦益也经常带着朝中百官跟皇上作对,自己跟钱谦益走得近了,难免会引起皇上不悦,现在皇上突然提起此事,八成是已经不高兴了!

    不过如果仅仅是因为他与钱谦益的私交的话,朱由检倒还不至于这么害怕,毕竟他是身正不怕影子斜,他与钱谦益虽然来往密切,但是也不过是普通朋友,平日里也确实只聊些附庸风雅的事情,喝喝酒,听听戏,吟诗作对,打发打发时间罢了。

    真正令他赶到害怕的是,皇上突然当面问起此事,似乎是在提醒他,皇上就在盯着他呢,对他的一举一动都很清楚,任何事情都别想逃过皇上的眼睛!

    朱由检这一直以来为什么这么听话,不是因为他与皇上是兄弟,顾及兄弟之情,也不是因为他有多忠心,说到底还是因为当时他去抄魏忠贤的家,皇上在事后拿出来的那份儿他们贪墨赃款的清单。

    就是因为这份儿清单,让朱由检始终坚信皇上一直在暗中掌控着锦衣卫,即便他已经做了锦衣卫指挥使也是一样,他无法逃脱皇上的监控,所以他不敢有丝毫的越界行为,只能对皇上忠心耿耿。

    朱天启看朱由检的这番反应,应该也是做不得假,所以他也没有责怪朱由检,只是暗含警告地说道:“没事,朕只是想给你提个醒,钱谦益此人城府太深,不是你能应付得了的,他接近你很可能是别有用心,你还是应该多个心眼儿,别被他蛊惑了,做出什么傻事来!”

    朱由检自是听得认真,赶忙施礼应道:“陛下的话臣弟记下了,请陛下放心,臣弟知道该怎么做了!”

    朱天启见他这幅紧张的模样,却也忍不住一笑,说道:“五弟,你也不必这般紧张,对于这个钱谦益啊,你也不必就此与其断交,还是应当与平日里一样便可,朕只不过是希望你多个心眼儿,不要受其蛊惑罢了。

    当然,若是有可能的话,你也可以帮朕探探他的底儿,朕也有些好奇,他突然与你交好,到底有什么目的!”

    朱由检马上便明白了朱天启的意思,当即点头:“臣弟明白了!”

    朱由检退下之后,朱天启便派人前去大沽口召海防巡抚李邦华入京面圣去了,而朱天启则回了暖阁之中,去享受孩子老婆热炕头儿去了。

    如今太子朱慈燚已经满月,朱天启从氪命商店里买了不少母婴用品供其使用,真正的帝王般的享受。

    皇后张嫣也恢复得不错,除了太医们的精心调理,朱天启也给她买了不少补品,氪命商店里可没有什么假冒伪劣产品,还是可以放心使用的。

    朱天启先是逗了逗太子朱慈燚,随后才过来与张嫣一起用晚膳,一边吃饭一边儿又跟张嫣聊起了“育儿经”,说些让张嫣感觉难以理解的话来。

    不过张嫣虽然听不太懂,但是却又感觉朱天启所说的这些都颇有道理,因而对于朱天启的话,往往是频频点头,表示赞同。

    因而得到了张嫣的支持之后,朱天启可来了劲了,买了一堆又一堆的婴幼儿玩具,早早地开始了对太子朱慈燚的早期教育!

    小朱慈燚过早地背负了他这个年龄不该背负的“学习压力”,一看到朱天启便忍不住地皱起自己的小眉头来,表示抗议!

    然后朱天启便拿出他新买的“玩具”来向小朱慈燚展示,以此来告诉他,抗议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