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故事会
繁体版

论•所思亦所文

    一阵子前就想写这么一篇文章,写写初中作文的吐槽(比较本人也是初三牲)(另外,写这篇文章是我正是毕业季,还未接触到更多作文有关的内容,如有片面或踩雷的地方,还请谅解)。

    那么我本人是觉得初中作文的整个“运行机制”和“评判标准”是有点问题的。

    它的局限性极小。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说。

    一是作文本身要写积极向上的东西。这我能够理解,比较要“劝人向善”,倡导“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但以一个正常人的生活状态来说,日常有30%左右的时光确实是感到快乐的。另外都在无感或者一些比较细小的麻烦或精神内耗填充着,大抵是这样没错吧。

    当然这并不算是很离谱的规定,只能说是有些局限了。但30%着实也是有可发挥的空间的……如果只有这一个规定的话。

    二,作为作文,我们从小学三年级起,就被要求要写出有内涵、有主旨的文章,抵制“没有意义”的、“空洞的”文章。如此一来,我就当那30%的快乐里有10%的,让你悟出道理的内容吧。

    基于此,我再补充一点。其实我本人很费解这种规定。我个人认为,人的成长,往往几乎都不是在一个“积极向上”的事件中得来的。而所得的道理,要深入的话,多数是对这个世界纯真的认识一点点的推翻重塑,又有几个能称得上“好主旨”呢。

    接着说第三点。就是十分令我费解的规定。我们的所有思转、行转都必须是应他人才出现的。

    正常来说,一生中能遇见几个影响你人生轨迹的人,已经足以让之庆幸或是唏嘘的了。

    而作为一个还几乎没有任何阅历的,十几岁的初中生来说,有可能Ta都很少接触并深交除了父母以外的人。你让Ta如何能写出被人影响、产生积极向上的道理启示。

    更不要提,几乎所有没有人影响的作文,都会基本被判定成“自我感动”“情节不合理”,只得字数分。

    就算幸运的你,正巧在这期间有一两个可以拿的出手的此类素材。按照多的5%来算的话,那接下来,一系列的规定就会削减你仅有的素材。

    四点,就是所有一切繁杂混乱的规定。

    比如题目的略显片面刻板的理解、文章的详略安排,必须按照老师的思路来。

    如果你遇见了一个好老师,那皆大欢喜。但多数语文老师都不会在作文上花太多时间,考场阅作文也是如此。

    老师在不到2分钟之内读完并理解这近千字的作文,并评价打分。应试作文讲究一个“显而易见”,要以最直接的方式将你作文的思路展现给老师。唯恐Ta读不懂。

    外加,老师也习惯给文章做“阅读理解”,这对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说更为痛苦。Ta们不断审视自己的文章,编写的是否合乎逻辑,给自己的一字一句做“阅读理解”,生憋出文章。

    这样的作文能取自生活的何其之少,能写好的更是寥寥无几。看似每一个字都金雕细琢,富有深意,文章规整,主旨显而易见。但这不应该是写作有的样子。

    多数生活类的作文讲究自然,真情流露,大气端庄。有了如此多限制,写作已经远远不遵循内心,不是为了自己而写的了。这不就失去了作文存在的意义吗,完全沦为了特定题目要求下流水线中生产的,千篇一律的“产品”罢了。

    作文,主旨内容固然也是很重要的评判标准。但仅此评判作文的好坏,显得极为可笑。连语文教材上的文章,想必也是没几篇能称得上初中优秀范文的。它们多有详略的不相适宜,人物情感的纷杂交织,需要细细品味的、而不是显而易见的道理。

    好的作文,更有一种感染力。它们能让人在阅读时,被书中的文字所触动,产生共鸣。

    但很可惜,这从未在初中应试作文评分中占主导地位。而之前种种限制,更是大大削减了写出这种作文的可能性。

    我不喜欢这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