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糊涂的爱
繁体版

第215章

    酒至酣处,乌恩其向徐如龙讲了马奶酒的美丽传说。公元1221年,成吉思汗60大寿,酒宴正兴时,成吉思汗最宠爱的妃子也遂对成吉思汗说:“大汗,如果你高山似的金身忽然倒塌了,你的神威大旗由谁来高举?你的四个儿子之中,由谁来执政?请大汗趁大家都在,留下旨意吧!”

    大臣赤老温也上前说道:“术赤刚武、察合台骁勇、窝阔台仁慈、拖雷机智,各有所长,究竟谁是奉神的旨意来接大汗大旗的,就让上天为我们明示吧!今天是大汗的寿辰,就让四兄弟一起出发,去为大汗找一份最珍贵的贺礼吧。走路羊头总能找到最美的水草,献上最珍贵礼物的那个,肯定是得到天神的眷顾。

    成吉思汗听后,沉思片刻说:“最神勇的马不会藏在马群里,最矫健的雄鹰总是飞得最高,就这么定了,明天此时,谁将最珍贵的礼物带到这里,谁就接过我的大旗”。

    于是四兄弟各自出发了。长子术赤骑着鬃火云马向东方奔去。次子察合台骑着尾乌雅马向北方奔去。三子窝阔台骑着百口龙驹马向西方奔去。四子拖雷骑着黑蹄骝骊向南去。四匹骏马载着蒙古族的四位勇士消逝在夜幕中。

    第二天,金乌西附、玉兔东升之时,大汗帐前的草原上已整整齐齐地排着五万人队伍,大汗坐在由三十八匹马拉着的指挥车上,大臣、妃嫔御马环侍左右,一面青色大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月亮渐渐升到了半空,忽然,随风飘来一股若有若无的香气,人群为之精神一振:这是什么香气,比奶香更绵长,比美酒还醉人?就在此时,草原上传来有远而近的马蹄声,四兄弟同时到达。

    术赤献上碧玉珊瑚,大汗将它放在车的左边;拖雷献上百年老参,大汗将它放在车的右边;察合台献上紫貂皮,大汗将它放在车的后边;窝阔台献上的只是一个皮囊,大汗将皮囊上的木塞拔掉,一股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原来是一斛奶酒!大汗恍然大悟,情不自禁的举起了酒杯,喝了第一杯,大汗口齿生香;喝了第二杯,大汗通体舒泰;喝了第三杯,大汗连声称赞:“好酒”,“好酒”!随即将此酒赏赐左右,草原一片欢呼。

    究竟谁能继承大汗的权位呢?

    只见大汗手一挥指碧玉珊瑚说:“此物虽稀有,但不当饥,不止渴,与我部无益”。

    又拿起貂皮说:“此物虽贵,但我部族中以此为衣者能有几人?百年老参虽然难得,也只能滋养一人而已,这奶酒却不同,它就出自我们草原,酒香而不腻,味醇而绵长,族人饮用可助酒兴、强身体。四夷饮用可亲和睦,去隐忧,真是待人之道啊。我以为四物之中以奶酒最平常也最珍贵”。

    于是成吉思汗便立窝阔台为继承人,御封窝阔台进献的奶酒为“御膳酒”,用以庆典或款待外国使节。

    曾经在元朝为官的马可波罗在一次宫廷御宴上,得饮元世祖忽必烈亲赐的宫廷秘制奶酒,视为天下至味,终生引为无上荣耀,对中国奶酒技术衷心叹服。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第一次将蒙古奶酒的美名传播到蒙古帝国以外的西方世界。

    乌力吉说:“马奶酒,是靠游牧为生的蒙古族牧民,因地制宜,将马奶发酵后酿造的一种味美可口的饮料,俗称酸马奶。元代时亦称‘忽迷思’。蒙古民族入主中原,进入农业地区以后,酷爱饮用马奶酒的习惯一直保持下来。不仅日常生活离不开,而且成为宫廷、官府宴饮必备的饮料。

    ‘内宴重开马湩浇,严程有旨出丹霄。羽林卫士桓桓集,太仆龙车款款调。月出王孙猎兔忙,玉骢拾矢戏沙场。皮囊乳酒锣锅肉,奴视山阴对角羊。’马奶酒甚至是元代皇帝祭天祭祖不可或缺的供品。

    用马奶酒祭祀苍天和祖宗,表示蒙古人虽然走进了繁华的大都市,但永远不会忘记根本:‘祭天马酒洒平野,沙际风来草亦香。白马如云向西北,紫驼银瓮赐诸王。’

    ‘大驾留西内,兹辰祀典扬。龙衣遵质朴,马酒荐馨香。’

    蒙古族人民为何对马奶酒情有独钟?

    主要是因为马奶酒能够治疗多种疾病。马奶酒性轻而温,味甘中有酸,微涩。具有增强胃火,帮助消化、调理体质、柔软皮肤、活血化瘀,改善睡眠,解毒、补血等功能。可以治疗结核病、胃肠道疾患及消化功能减退、月经不调、肝病、水肿、坏血病、心脏病、高血压及神经衰弱等疾病。

    根据现代科学试验分析,马奶酒中含有多种有益于人体的有效成分。如糖、蛋白类、脂肪、维生素等,特别是维生素C。此外还含有氨基酸、乳酸、酶和矿物质,以及芳香性物质和微量的酒精等。

    受蒙古人的影响,许多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中,也有许多人对马奶酒发生了兴趣。契丹人耶律楚材曾写诗,‘天马西来酿玉浆,革囊倾处酒微香。长沙莫吝西江水,文举休空北海觞。浅白痛思琼液冷,微甘酷爱蔗浆凉。茂陵要洒尘心渴,愿得朝朝赐我尝。’‘肉食从容饮酪浆,差酸滑腻更甘香。革囊旋造逡巡酒,华器频倾潋滟觞。顿解老机能饱满,偏消烦渴变清凉。长沙严令君知否,只许诗人合得尝。’向蒙古族中的朋友索要马奶酒。

    耶律楚材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九世孙,通天文、地理、医卜之术。在蒙古国历仕成吉思汉、窝阔台两朝。是很有见识的学问家、政治家。我猜测耶律楚材向友人索要马奶酒,主要也是为了治疗糖尿病。你看他得到马奶酒后写给友人的感谢诗,多么兴奋。

    2007年经河套酒业集团百吉纳奶酒股份有限公司向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全国酿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申请成立了奶酒国家标准起草小组。经评定内蒙古百吉纳奶酒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奶酒国家标准起草组长单位。

    经过两年多大量细致艰苦的工作,《奶酒国家标准GB/T23546》于2008年通过专家组评审。

    2009年12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这标志着奶酒成为继白酒、啤酒、果酒、黄酒、露酒之后,全新诞生的第六大酒种。百吉纳奶酒也率先成为符合奶酒国家标准的发酵型奶酒。

    《奶酒国家标准GB/T23546》中明文规定,只有发酵型奶酒与蒸馏型奶酒两种奶酒类型。不依照《奶酒国家标准GB/T23546》生产或无执行标准、执行白酒生产标准,及执行企业自行标准生产的液体都不属于奶酒,尤其以奶香精与酒精或白酒勾兑配制的产品,不属于奶酒产品范畴。随着奶酒国家标准的实施,确立了奶酒在酒类行业中的地位,将更好地指导、规范奶酒这一产业向健康持续的方向发展。”

    徐如龙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里远离喧嚣的都市,环境幽静,山水灵秀,空气清新。区位接合部的边际地理位置和依山傍水的特殊地貌特征的交互作用,赋予了每个人母率直刚烈而又勤劳善良的人格素养。自古以来,草原的存在既是一种文化,又是社会信仰多元化的客观需求。”

    乌恩其说:“确实,不同地域上的人,由于地理气候、区域环境、生存方式的不同,会导致生活习俗的不同,进而形成思想观念、文化性格特征的不同,长此以往则会形成一方的人文历史不同。

    用现代的科学认知来诠释这句谚语,则是特定地理区位环境下,受特定气候条件、自然环境的影响,所有生物之间会构建一个互惠共生的生态大系统,人在这个大系统下生存繁衍,也就与之形成紧密的共生关系,所以才形成了这一方的人和那一方的人。

    构建人体骨骼的矿物质成分就是当地土壤、水中所含的矿物质成分,各种矿物质的比例与结构组合关系决定了构建骨骼的几何形状,这就决定了地方人的身高、头形、眼眶、身材等的基本特征,这就是为什么有‘一看就是某地方的人’的说法,中原人有中原人的体貌特征,蒙古人有蒙古人的体貌特征。

    每个地方的人祖祖辈辈都食用当地出产的食物,也就决定了摄取能量与营养的膳食结构,这也决定了他们的体能与健康状况能够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而一旦离开自己的家乡,来到异地生活,刚开始必然会出现种种的不适,就是因为环境、饮食的改变,对身体已有的代谢机能与平衡关系形成了干扰和冲击。而这就引申出一个本源问题,用现代的科学认知来说,就是身体内的微生物群落的种类结构与种群的平衡问题,也就有‘水土不服’之说。

    一个人从出生开始,除了携带或植入母体的各种微生物,在人成长的过程中,身体内会不断‘植入’当地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微生物,其所有细胞均会与当地环境中的某些微生物形成共生、互相依存的关系。这些微生物通过人体呼吸及进食,进入我们体内,又通过呼吸和代谢排出体外,在环境中与其他物种再形成寄生、共生,或在环境中扩散等等,形成特定地方人群之间的微生物种群的微生态平衡关系。

    微生物的能量、营养来源是人体及其他动植物,人体的能量来源是当地的各种动植物、微生物的生物质产品。动植物的能量则来自于当地特定的自然光、温、水、土条件。因此人的身体架构以及身体的微生态、生命质量与地方的大生态、大环境是协调一致的,也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可以说从来就没有一个能孤立成长的人或物种。

    万物虽然有千差万别的种性,但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共性,原因就是万物都生长于一个共同的生存环境里,长期的互相适应而构建起来的关联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而当我们来到一个异地环境,由于气候条件的改变,食物结构的改变,会影响到身体内各种微生物的生存,打破已有的平衡关系。我们身体的正常代谢功能出现‘紊乱’,特别是异地环境中的微生物种类被吸进、吃进体内,或附着在体表,就会出现各种不适反应,身体原有的微生物与新来的不速之客会发生强烈的对抗,在对抗的过程中,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发生改变,对人体造成各种的不适或严重反应。其根源就是因为环境不同,微生物种类,饮食不同了,导致体内原有的微生物群体无法继续正常运行,平衡关系被打乱,最典型的就是‘肠胃功能紊乱,肠胃因激综合征,各种过敏反应’等。

    一般来说,个体越幼小,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也就是在体内的各种微生态平衡关系还未完全建成时,改变环境或饮食,会很快适应,而生物个体越年长,其平衡关系已经形成,就较难改变,也就是不容易适应新的环境。特别是来自于乡土味越浓的地方的人,越难适应其他地方的‘乡土’。这也就很能说明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有老人不适应城市或另一种环境的生活,除了人文环境的不熟悉是其中原因之一,更多的是环境的改变导致身体的各种不适反应,产生了想回家,回到自己成长环境中去,身体的‘不适感’才是其想回家的最主要原因。其实,是身体内各种的微生物在‘呼唤他、敲打他、催促’他回家!

    改变这个世界的强大种群是微生物。人类的各种活动,构建健康社会与健康身体,都不能忽略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的存在与贡献。我们要追求生态环境与社会多样性的平衡,注重食物种类多样性与体内微生物群落的平衡,才能实现生态、社会及个体生命健康的良性可持续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