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糊涂的爱
繁体版

第121章

    从古至今,房子作为家的载体,于人们而言是安稳的呈现。探寻人类住宅演变史,从最初的茅草屋和后来的砖瓦房以及现代的电梯房,无一不暗示着人们遵循时代发展潮流,从而追求不同时代的住宅形态,以此彰显对家的归属感。

    于是,可持续性、绿色环保、科技化的“百年住宅”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对于房龄超过百年的老房子来说,其文化价值是无法估量的。李天昊对这当时超过“黄金千两”木楼计算过,现在的市值在千万人民币以上。里面的书架使用简洁的香樟木,平添温暖,开放框架和热烈纯粹的红,又赋予空间一抹时尚现代。这里的安静是春风化雨般滋润身心,拥有深度又让整个空间笼罩着一层朦胧的诗意。

    历经百年,沉淀着骤然停驻的往昔,与新农村“小洋楼”相比,这里显得沉静而隽永,青瓦白墙上浮满了岁月斑驳,述说着温厚优雅。在这个木楼中,空间和历史、自然的关系才是和人的关系,也只有这样,才可能顺畅地建立起新旧两种文化的关系、补全时间轴上缺失偏差的记忆。纪念性场所是社会和人心的某种“基石”,它从过去生长出来,为今天和未来的人们服务,空间友好性也因此显现其重要性,帮助人们找到来处,看清去处。

    客厅里两把老式扶手椅,跨越世纪向往来人发出邀请,化景物为情思,用可描写的物,表达不可描写的情韵,真实的温情代替肃穆。

    百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住房就是人民生活的缩影。相较于在发展进程中扮演“领头羊“角色的城市,农村住宅的变革似乎一直处于一种不显山露水的低调跟进状态。然而历史的车轮行进起来悄无声息,当我们暮然回首,总会惊讶地发现它带给我们的是这样一条深深的辙印。

    百年时光,像一台摄像机,无声地记录着农村住房环境的成长过程。

    二十至四十年代的中国,遍地战乱饥荒,战争中的人们只能被迫四海为家,也许住在哪里、住得怎么样,都不是大家首要的关注点,先活下来才是头等大事。只要不露宿街头,怎样艰苦的环境都可以接受,所以这时的住房条件普遍比较简陋,基本建筑材料就是石头和土坯,屋顶只能用茅草。

    五十至七十年代土坯房是这个时代的普遍存在,土坯每块大约二三十斤,加入麦秸,增强墙体的粘性和韧性,这种屋子冬暖夏凉,缺点是每逢雨季尘泥渗漉。房子分正堂和偏室,连着很多间,一个大家庭十几二十口人拥挤在一起。

    到了八九十年代,大批年轻人进城务工,于是就改头换面建红砖的房了,建一栋房子大概要二三万,手上有余额的再在外墙刷上一层水泥。但这种房子结构比较“傻大粗”,造型简单,布局对称,长方形的屋子过大,又没什么家居摆设,显得很空旷,过年来客人了,房间不够就打地铺。

    二十一世纪初,随着千禧年的到来,大家手头又宽裕了很多,也长了见识,开始仿照外面建楼房了,式样、构造、用料上慢慢丰富了起来,房屋外观上有了一点点层次感和色彩。房间也至少多了一倍,每个家庭成员都可以分配到一个独立的小空间。还新设了客厅、客房和卫生间,日常洗漱退出了灶间。那时候,盖一栋好看的房子会惊动整个村子。

    近些年,无论是拼搏半生的商人、寻梦艺术的文人、还是情归桑梓的游子,都希望抽离都市喧嚣与物欲,获得弥足珍贵的淡定与从容。

    随着国家宅基地政策的出台,他们纷纷选择在乡下建筑起了小别墅,这群人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态度,使得乡村住宅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这些乡村住宅无论是外观造型、户型布局,还是装修设计,都以人的需求为起点,帮助屋主从建造生活空间进化到精装生活梦想。

    董淑翠的小庭院,内里有表现出东方文化韵味的新亚洲风格乡墅,还有亭台水榭与花草树木,一道门坊里,留给了居住者心境一片自得其乐的清净之地。董老早上在庭院强身健体,下午就坐在小亭里品茶或者在屋前打理花草,用诗意的情怀来满足对生活的奢想,住在这都不想返城。这小乡墅自带欧美电影的浪漫气质的房子虽然坐落在山水田林间,却一点也不违和,反而格外吸人眼球。

    如今的农村住宅,不再是一家老小十几口的栖息之地,它是父母辈苦尽甘来最舒适的养老居所,是中年人出走半生的心理归依,是儿辈们走进故乡,探索生命之初的地方。

    “从农村来,回到农村去”,下一个十年、百年,中国农村住宅又会呈现怎样的景象呢?我们一起期待......

    什么样的日子才算做是诗歌一般?对董老而言大概就是阳光明媚的下午一杯热茶,儿孙绕膝,还有就是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社会飞速前进,大自然中有飞禽走兽,有鸟语花香,绿色的枝叶总是第一时间闯入视野。

    八十开外的董其昌精神矍铄,健步如飞,自从董各庄大桥建成,他遛弯的路线有了重新规划。出门先在桥上呼吸新鲜空气,然后简短练气大太极拳以后过桥去河东遛弯,有时沿河堤北上去仙女祠,有时南下去赑屃岭黑龙庙。

    仙女祠是个四合院,面南而筑,祠角有临河悬空阁楼一座,祠门口悬一大钟,钟径一米有余,庙中正殿为三教掌殿,东西为厢房,东厢有一套间,为暗室,无窗户,与普通房子无异。两间西厢房为都无塑像。正殿供奉仙女像,雕塑工艺精巧,生动美观。

    这个仙女祠是董其昌的祖父捐建的,为纪念为救人而献出生命的董娥儿。

    董娥儿生于1772年,卒于1789年,年仅17岁。百多年前暴雨致使仙女河水位暴涨,董娥儿为救被洪水包围的村民们而献出年轻的生命,被她救出的董李刘张郇五姓,后来就成了董各庄村与张各庄村以及李各庄村先祖。

    黑龙庙坐东北而面西南,原有上下两院,现仅存一进院落。它依地势呈三级分布:庙宇以中轴线依次排列山门、乐楼、正殿、东西钟鼓楼、东西看台、东西厢房和东西耳殿,整体以单进四合院的式样布局,建筑结构严谨合理。

    整个庙宇叠于石崖之险,雕梁画栋,古朴典雅。正殿与侧殿居于最高处,山门舞楼和钟鼓楼则低于正殿约两米,而山门外地势最低。庙内还有配殿、看楼等建筑。

    现在的黑龙塑像及梁上的一对黑龙戏珠悬塑,是1993年8月长丰县文化馆的新作品。据庙内碑记载:该庙创建于明代、雍正年间增建乐楼,乾隆二十三年(1756年)增修钟鼓楼,道光年间重修正殿和东西耳殿。

    庙内的黑龙神来源于哪里?据庙内民国五年《重修黑龙庙记》:“黑龙之名何自昉乎?或曰黑乃北方之色,于卦北方属坎,坎为水,水能生谷。帝命率育之功,斯其莫与京者欤!抑又考之,触石而起,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雨遍天下者,泰山之云也。顾云之为物,由龙嘘气而成,气一嘘而雨即遍乎天下。是神之膏泽普被寰区,祈报者之竭诚以祀,亦义之不获自己也。”

    碑文记载黑龙来源于《易经》中之坎卦,“坎卦阳爻居中,上下各为阴爻,五行属水居北方,色黑。”坎为水,水能生谷,雨水是由龙嘘气而形成,“膏泽普被寰区”。但碑文中没有记载黑龙神是起源于本地还是别处。

    据当地老人传说,清朝乾隆年间,偶遇大旱,地裂禾枯。突然有一条黑龙坠地,百姓们都将仅有的少许的水泼洒在龙身上,是夜便有暴风骤雨,黑龙腾空而起。乡人为了感谢黑龙显灵,降雨免灾的功绩,遂建庙敬祀,寺庙取名:黑龙庙。

    传说归传说,另据多方考证,黑龙庙并非如当地老人传说是兴建于清乾隆年间,而是更早。据现存于李各庄村村东门外二组东南方向一座石桥上发现了一块大清嘉庆二十三(1819)年冬月重修黑龙庙的庙碑序文记载:“黑龙庙初修于何年何代已无人晓知,始重修于雍正十年(1733年),乾隆四十二年(1776年)重修,嘉庆二十三(1819年)年冬月再修。”

    农历的每年三月初三,黑龙庙举行一次盛大庙会,周围十里八乡的百姓都来焚香敬龙。祈求上苍保佑,岁岁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道光年间,朝庙敬神者越来越多,以庙为中心,形成了小集市。

    李天昊闲来无事在李书龙的陪同下近庙参观,这个黑龙庙座北向南,依山傍水。中轴线上,首先是山门,由三道石拱门洞组成。门前是一座面阔三间的门庭。门庭上又盖一座歇山顶门楼,两层建筑全凭八根大木柱支撑。紧挨门楼又建倒座乐楼(戏台)。前后建筑连为一体。乐楼为欧山顶,琉璃瓦剪边,十分美观大方。乐楼左右是十字歇山顶式的钟鼓楼,规模不大,却小巧玲珑,别具风格。

    黑龙庙创建三百余年来,几经修缮,使整体建筑严谨合理,左右对称,奇伟壮观。庙宇内雕梁画栋,古朴典雅,无不使人悦目赏心。倚庙廊俯而环视,只见河水潺潺,古老的村镇尽收眼底。

    庙宇规模壮阔,昭然入目。黑龙庙气势恢宏,总面积800平方米,供奉黑龙、河伯、风伯、关圣帝、华佗,是为保佑往来人平安,商家诚实有信、生意兴隆,人人健康无病。

    从黑龙庙出来,李天昊问李书龙:“村长,现在为什么没有了集市?”

    “现在农村的小集市日益衰落,除了三月三庙会,平常是没有什么人来的。”李书龙说。

    “仙女河河水自庙西折向西南,流经张各庄村前,最后流向哪里?”李天昊又问。

    “并入西林河汇入长丰河。”李书龙说。

    “长丰开发区在哪里?”李天昊再问。

    “位于长丰县城西南,过了青山镇就是开发区,距离这里不到十里路。”李书龙说。

    “这么近,明天我要去开发区转转。”李天昊说。

    “行,我让李美霞陪您去。”李书龙说。

    “好,现在李美凤不在,让李美霞做向导也好。”李天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