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颜传
繁体版

第六十八章 主战场

    “萱国夫人来晚,我可等了你好一会了。”,武安候夫人看着书颜母亲,很客气的对她说道。

    “稀客呀!易夫人,只是多年不见,我都忘记了你和我关系有这么好了。”,萱国夫人阴阳怪气道。

    周围的人不清楚两个侯爵夫人真实关系如何,不过看这状况应该是很不错的,毕竟两个人都笑的很是开心,关系又怎么会差到那里去呢!

    说话见,武安候夫人就很自然的挽起萱国夫人的手,边说话,边把她带向能看见整个湖水的方向。

    “萱国夫人这话就见外了,我家天启和你家蒋书昭那可是过命的交情,我们两家也算是相识多年,只是没有多多来往,以后常来常往就是了,可不能说关系差!”,易夫人对着萱国夫人依旧讨好的说道。

    “易夫人说是就是吧!既然是关系好,我也不防告诉你一件家里事,书颜已经答应嫁给兰王,过不了多久就要成亲,到时候你们一家子一定不要忘记来喝杯喜酒,也好沾沾喜气。天启这孩子也是时候说个亲事了,说不定这喜气一粘,这缘分就来了。”,萱国夫人看着湖光美景,心情一下子舒坦了许多,笑容虚假的对易夫人说道。

    易天启听了也不生气,也不说话,只是陪着萱国夫人一块笑,只不过易天启是假笑,而她看见站在岸边的书颜后是发自内心的真笑。

    要说大家都在京城住着,两家儿子关系又都很不错,萱国夫人和易夫人的关系也应该是不错的。可因为早些年,易夫人见不得萱国夫人家人丁兴旺,而自己却没有子女承欢膝下,对宣平候夫妇的示好有些别扭。

    大家都是要面子的人,一次两次也就算了,可易夫人是次次如此,让萱国夫人心里很不舒服。她原本是没有那个必要向易夫人示好的,只是看在儿子儿媳的面子才放低自己的姿态去结交易夫人。

    没成想,人家根本就不领情,还酸话一大堆,萱国夫人后来也就不插手子女的事,免的自己遭心。

    现如今又是因为子女的事,风水轮流转,易夫人的态度又来了个大转完,如此的按照自己的情绪行事,又怎么不让萱国夫人对易夫人生气。

    萱国夫人不放心书颜一个人,就让儿媳崔氏陪着她一起,重点还是要阻拦着那些和武安候关系不错的人家接近书颜,当然重点需要阻拦的对象还是蒋书昭,那个把兄弟之情看的无比重要的大儿子。

    崔氏夹在丈夫和婆婆之间也是为难,她既要不得罪婆婆还不能让丈夫伤神,两边都不能得罪,可又不能保持中立,这毕竟是家里的大事,她身为长媳,有时候该担的责任还是要担的。

    折腾了这么久,后来崔氏也渐渐想明白了,与其偏帮那一方,还不如真的好好帮书颜考虑考虑。

    站在女性的角度,兰王说什么也比易天启更合适书颜,除了年纪上更加合适外,生活环境,共同爱好书颜和易天启也是有一段不小的差距,最重要的让崔氏选择帮兰王的因素就是两个人对待书颜的方式上的差别。

    兰王对书颜那是真的好,和书颜在一起的时候眼神中的泛着光芒,恨不得粘在书颜身上一样。还给了书颜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从来都没有强迫她。书颜不愿意尽早定亲,他也跟个没事人一样愿意等。他爱的光明正大,大大方方,不藏着掖着。

    反观易天启,喜欢书颜也不直说,躲躲藏藏,还害怕让人知道,就好像他喜欢书颜是一件多么见不得光的事一样。自己什么都不用做,就有别人帮忙,坐享其成,要是她将来也有女儿,也不愿意把女儿交到这样种人的手上。

    因为这件事崔氏和丈夫蒋书昭也闹了不小的别扭,两人各执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

    可来了人堆里,就没有只盯着一个人看的道理,崔氏面对来来往往熟悉的面孔,少不得也要攀谈上几句,没法一直盯着书颜一个人看。

    对于一切都无所知的书颜,她此行的目的就只是看鱼,喂鱼,至于其他事,她也就顾不上那许多了。

    喂鱼的时候,她也听到了不少关于她的嚼舌根子的话,说兰王殿下这个时候跑到湖州去了,说不定就是不要她了,她倒好还悠闲在这喂鱼,要是我呀!肯定想办法,怎么样把这门婚事挽救回来。

    红莲想要去找她们理论,可是被绿荷拦住了:“嘴长在别人身上,别人爱说什么就说什么,你不听就是了,主子都还没开口呢!

    再说了今天是老相国的生日宴,可别给主子惹事。”,绿荷看着红莲,劝说她道。

    书颜看了红莲一眼,就知道即便是绿荷跟她讲道理也没有用,怕她自己在那生闷气,让人见了不好,便让她去给自己再找点鱼食回来,打个岔,缓和一下自己的心情。

    就这样三个看书颜的人,一下子就只剩绿荷一个,要是再出点什么状况,可就只剩下书颜一个人了。

    易天启虽然知道母亲想要撮合他和书颜这件事,可对于母亲的具体计划,他是一无所知。

    他对此,也没有一点兴趣,未来的生活,他只想要得过且过,不是自己的东西再怎么抢也不是自己的,又何必去做那些无用功呢!

    到外务部任职分走了他一大半的精力,即便是听说了兰王赵子良南下到湖州的事情,他也没有产生一丁点要和他争抢书颜的想法,专心自己的职务上的事。

    他把自己绝大部分的心思都放在适应新环境上,和在平襄的时候不一样,京城的同僚们明显要狡猾的多,自己一个初来乍到的新手,要是不小心应对,很容易被人说成是靠以前功绩坐上这位置的人。

    易天启在外务部任职副外务大臣兼外务尚书,上头只有一个外务大臣,手底下还有十几个大大小小的官员,虽说事情处理的不多,但架不住权利大。接触的都是两国之间往来的物资,还有独立的银钱库,实在是很难不让人眼红,要是做不好,也很容易让人咬着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