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风雨,北国桃花
繁体版

第三百零五章 时局变幻

    宫中封赏和表彰的盛况如何,这里是不多做赘叙的,毕竟在现在紧张的环境下,欢乐只是暂时的,可能就是瑨国天子,也希望这种没有太多意义的庆祝尽早结束。叛军实力尚在,虎视眈眈,京城的危局还没有到解决的地步,京城的将士们,还有很多血要流。

    好在有了川蜀军的参战,京城自然解决了水门守将的问题。楚宁澜成了佛宁门的守将,上元门则由他的副将郗涧担任。

    武定川和弟弟武平川相互搭配,相互照应,负责京城南方三个城门的防守工作。

    武定川对武平川近些时候的表现还算满意。虽说武平川因为接连给黎国和亲使团找别扭,反倒受了重伤、丢了面子,但武定川觉得,鉴于三弟的血海深仇,武家人和黎国人有些摩擦是正常的事,就算武平川真的得手,让黎国人有了不可挽回的损失,武家也能承担后果,武定川当初若在京城,也会给黎国人、给玉镜公主宋明臻,找点不痛快。

    令武定川满意的,是武平川在驻守城门时的英勇。

    虽早就知道武平川性子火爆、好勇斗狠,但能接连在太子成婚大典和京城保卫战中功勋卓著,受人膜拜仰望,这是作为长兄的武定川没有料到的。这一点,很能显示靖安王武家对朝廷的忠心。

    靖安王武家虽雄踞一方,但终是天子之臣。只有认清楚这个道理,武家才能在瑨国立足,只有让朝廷知道武家这份心思,武家才能长久平安。

    周阳总算结束了提心吊胆的保卫皇宫的任务,转而负责镇守姚坊门,而接替他工作的人,正是楚王司砚。

    司砚没有太多带兵的经验,却深得皇帝信任。这样的安排,也算恰到好处。

    只是司瑞给司砚安排的副手,是叶明德的长子叶继尧。

    之前在“叶明德遇刺案”中,叶继尧丢尽了颜面,刚刚到手的兵马提督的官职,还没有来得及焐热,就重新交还给司钺,想来这位成国公世子,心里是极不痛快的。

    但在京城保卫战中,叶明德和叶继尧都很明智地保持了沉默,没有接管任何一个城门。这也情有可原,毕竟谢家和叶家这么多年的争斗,无论叶家人镇守哪个城门,恐怕都会被谢迎天当成是朝廷的挑衅行为,这个城门也就成为了谢迎天最先攻打、兵力最重的目标。

    现在,叶继尧被任命为司砚的副手,个中含义不言而喻。

    司瑞是信任叶家的,尤其在谢迎天谋反之后,自觉力不从心的司瑞更加仰仗叶家的力量。而且因为司砚提早就看上了叶家的女儿,两方联姻,能为司砚带来巨大的裨益,所以司瑞要送叶家一个“便宜”,让叶家能轻轻松松捞一个大功劳。

    这个任命传到鹊园的时候,宋明臻把手里新摘的芍药一股脑丢开,冷笑道:“司瑞对这个儿子,可是宝贝得紧了!”

    是啊,司瑞对司砚的偏袒,早就到了明目张胆的地步了,就算在如此惊心动魄、朝不保夕的动乱时刻,他也不忘顺了司砚的意,让叶家在今后更加死心塌地地为司砚服务。

    或许是因为他老了,想给司砚再争夺一次吧。

    只是他不知道,他的这场争夺和偏袒,放在司钺和司砚两个“对手”的眼里,只是无关痛痒的笑话罢了。

    暂时放下这些蝇营狗苟的争端不谈,只说京城现在的局势,其实并不乐观。虽说京城中涌入了很多得力的将士,但从数量和地盘上来看,京城还远远处在劣势当中。

    金陵只是一座城池,无论地域面积有多大、经济有多富庶,也只是一座城池罢了,兵马满打满算也只有十万人,而京城之外,远远不是这个数字。

    之前说了,谢迎天是以杭州为中心招兵买马、起兵造反的,杭州是他们的老巢。除了杭州之外,江城、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潭州、夷陵等等州县,都是谢迎天的势力范围,听命于谢迎天的安排,所以即使在最初作战的时候,谢迎天的兵马没能完全集结完毕,过了这么久,很多兵马及必备的粮草和物质,也先后到了。

    不过谢迎天刚刚在川蜀军手上吃了败仗,士气低落,急需一批新鲜血液注入以缓解压力、补充力量,只好继续向各州县发布檄文,令其即刻派兵支援。

    谢迎天的命令在各路将军的眼里比司瑞的圣旨要重要许多,更何况是现在两军对垒、君臣对峙的关键时刻,所以各路的兵马聚集得很快很有效率,在收到命令之后短短半个月,各地好似起了攀比之心,又纷纷组织了五万至七万不等的兵马,扬言援助谢迎天,向朝廷讨要说法。

    这自然是令朝廷恐慌、震动的事情。想着不久的将来,浩浩荡荡五六十万的反军集结于京城城门之下,个个摇动反旗、高举兵刃,口中呐喊的都是“替天行道”“投降不杀”之类的惊天之言,哪个会不害怕?

    正利用了京城上下的恐惧,谢迎天在各路“援军”尚未到达的时候,派人向城中送信,大意不过是让司瑞捧着传国玉玺领文臣武将开城投降,这样至少可以保全全城百姓的性命,不至于妄造杀孽。

    谢迎天的信原本只传给宫中,连收到飞来的信件的武定川都没有拆开查看,但其中的内容偏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快速传播,闹得原本生出许多志气和胆气的百姓,重新回归怯懦和犹疑。如果真的有活下去的机会,他们也是极其渴望的。

    赫连绰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批评了武定川两句“过于谨慎”“不该如此”“此信不该传”之类的话,又把希望寄托于远方。

    冯煌把他要喝的药汤递上去,带着浓重的担忧,说:“燕王离京这么久了,真的能平安完成使命吗?会不会……”

    “他不会有事的,他一定能解京城之围!”赫连绰声音虽不大,语气却坚定。

    没有辜负赫连绰的期望,司钺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