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禄
繁体版

第17章 乡举里选,呵呵

    孝悌力田亦作“孝弟力田”,是汉代察举科目之一。

    惠帝四年(前191)春正月诏“举民孝弟力田者,复其身”(《汉书·惠帝纪》)。被举者或免除徭役,或加赏赐,一般不授以官职或升迁,主要使其为民表率,以示提倡孝悌和以农为本。

    高后朝,“初置孝弟力田二千石者一人。”(《高后纪》)

    到了汉文帝时期,明确规定按户口比例确定孝悌力田的常员数量,孝悌力田除了赏赐、免除一些徭役之外,也成为了负责教化的政府义工(毕竟没有俸禄,没有正式编制,顶多算临时工)。

    (《汉书·文帝纪》:“(文帝12年,即前168年)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其遣谒者劳赐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

    自此之后,前汉至后汉,已经32次全国范围内赏赐孝悌力田,可见两汉对此大力推广,而且高层对此都很重视。

    之所以如此,一是汉代以孝治国,历代汉帝都曾下诏弘扬孝道,诸如景帝“永尽孝道”、宣帝“道民以孝,则天下顺”等等。二是重农政策的体现,汉朝皇帝也是多次下诏,例如景帝曾诏曰“农,天下之本也”等等。

    所以孝悌与力田会受到汉朝高层的如此重视,就源于其政治正确,与国家根本高度契合。

    而其并列为一科,则是两者内部相辅相成的关系。

    孝、悌、力田是可以单独分开的,至于员额,则并非每乡都有,而是如前文所述按户口分配,所以可能存在两乡一人或三乡两人。

    其产生途径是多样的。

    其一,可以“乡举里选”,即通过乡里舆论选出,譬如二十四孝的黄香就是靠乡人推举从而被太守刘护召见署门下孝子。

    其二,官员,尤其是地方官员可以亲自去发现选拔孝悌力田,盖因有时候这就是官员需完成的一种指标,譬如宣帝时就下令郡国举孝悌闻于乡里者各一人。而这些孝悌除了宣扬教化的功用,往往也是作为备选官吏的来源之一。

    其三,可以通过学校培养,譬如蜀郡太守文翁就曾在成都修建学官,从县里招收弟子,除去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悌力田。

    当然这种选举存在很大问题,容易出现当地豪强大族操纵舆论,同时期的蔡邕就讽刺过“虚伪小人...群聚山陵,假名称孝。”

    孝悌力田社会地位高,每一个都算得上至少百里挑一,还有免除徭役,最重要的是能有相当概率可以做官,这对于一些缺少政治资源的人来说,是不折不扣的捷径。

    孝悌力田的作用是劝导乡里,教化民众,移风易俗,还有是推广农业生产技术,有时还充当国家的政策传声筒。

    孝悌力田虽然每每国家庆典可以得到赏赐,但有时也会成为负担。譬如兄弟争讼,孝悌要和一干基层官员三老、乡啬夫等一起受耻,这直接导致基层官员为了前途在平时强行压制一些家庭矛盾,从而产生一些悲剧,使某些人气焰高涨。

    汉代的选拔人才机制是征辟与举荐,或者说乡举里选,其中可分为定期选举和特举。

    孝悌力田就是特举里的一种,但属于比较低端的。

    征辟一般属于特举,基本你名气大,郡守州牧甚至皇帝会来征招你。

    特举里比较常见的是“贤良方正”,一般是新皇即位或者发生天灾,就会下诏全国举荐人才,选上来的叫贤良。朝廷会提出几个问题,写在策(某种竹片)上,这叫策问。政府会根据他们的答案安排职位,一飞冲天者不在少数。

    第二种常见的特举是朝廷征召特殊人才,譬如治水、外交以及军事人才,跟“贤良方正”相比最大区别是专业性要求很强。

    但特举不定期,很多人等不了,于是就有了定期的察举孝廉制度。

    但地方官却一开始不太积极,因为推荐的人能力不行或者犯错,举荐人往往受连带责任,有巨大的政治风险。汉武帝察觉之后,下诏呵斥,并对没有举孝廉的地方长官责罚。于是每年一郡一孝廉,一州一茂才成为常制,汉代一百多个郡,至少每年要有两百多孝廉举上朝廷。这些人到了朝廷,并不能像贤良般有较好较快的出身,他们大抵还是安插在皇宫里做一个郎官。

    后汉虽有光武严格执行前汉选举不实而免官的制度,但时移世易,到了刘宏登基之后,已经不复存在。再加上汉代选士制度以财富为主要条件,以及举孝廉逐渐沦为政治指标,地方势力跟官员勾结,于是出现“选举名不符实,茂才、孝廉岁以百数,而授之以政,无所作为,注重门第而不以求贤为务”。

    刘宏登基以来,二次党锢之后,宦官势力愈发猖獗,为了培植党羽,“徒讲交游,不重实学“,甚至“拜门奔竞,货赂嘱托“公开盛行。在一次降低了整个官僚队伍的能力以及道德水准。

    整个人才选拔制度趋向于奔溃,所以另一个时空的三国纷纷改革,创立新的制度,其中尤以曹魏的九品官人法最为成功。

    而在这样的氛围内,简直就是魏晋空谈之风盛行的翻版,区别只是这个时候流行的不是玄学而已。

    一家,能够治一本经书,基本就能累世富贵。

    豪强士族为了簒取名声,纷纷挖空心思。如“孔融让梨”尚且麻麻地,郭巨埋儿奉母则简直令人发指。

    更有甚者,另一个时空,到了魏晋,普通的办法前人都走遍了,为了标新立异,于是有了“卧冰求鲤”,而且深得后世选秀的精髓,上来先卖波惨,恶毒继母,但我们的主角王祥依然孝顺,让人心生同情,下意识就忽略故事的逻辑硬伤。说实话,这么不靠谱的故事,你让我信,这合适吗?但大家偏偏信了,为啥?大家都在这样做,人艰不拆。不整点活,怎么博出位,不博出位,大家怎么记住你,记不住就不能升官发财。

    不容易啊!大家都不容易,于是就都不计较了,鼓掌示好便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真是太对了。

    选举变成作秀,谁看啊!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