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祐新风
繁体版

第十三章 影响

    不是所有的后世制度,都适合放在古代实行的,尤其是在古代法制不健全,更多依靠人治而不是法治的情况下,有些制度放在古代,妥妥是要造成混乱的。

    大宋朝的制度,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尤其是立国时留下的隐患,导致很多制度本身就很奇葩,而顾深提议的那一整套预算支度体系,在大宋根本就找不到附着的根基,冒然实行,只会添乱。

    所以,范仲淹狠狠地训斥了一顿顾深,让顾深引以为戒,不要什么事情都想当然,任何国政都关系到万民福祉,必须慎之又慎。

    治国如小烹,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不过吧,顾深的话,对范仲淹也不是没有启发的。

    以范仲淹对国政的了解,他也觉得,如今的三司制度,确实有些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感觉,三司对全国范围的计量用度,确实没有一个明确的把握,弊端还是不少的。

    而借用顾深所谓“总预算”的理论基础,范仲淹也觉得,三司使下面,应该还有一个部门,专门用来计量全国用度,调整三司储备,避免大量的财力物力被浪费.......不过这些东西,都是范仲淹内心自己想想而已,暂时还用不到。

    当然,什么借用商人之力,行外包之事,这事儿直接在范仲淹这边就被毙掉了......商人做好自己的本职,偶尔赚些银钱,给国家交税就够了,国家大事,还轮不到商人参与进来。

    还是回到治水的事情上来。

    关于顾深的提问,范仲淹直接告诉顾深,只要商人重义,出多少钱他都愿意接受,而且,他自然也有办法,让对此有疑虑的人说不出话来。

    范仲淹可以这么说,他反正是君子坦荡荡的人......可顾深不能这么干呐。

    筹措的钱多了用不完还好说,这要是用度不够,还要第二轮捐款......对范仲淹的名声是没啥影响,但他这个实际负责操持事务的小小贡生,可受不了这样的非议。

    所以,顾深觉得吧,自己还是把事情想的多一点,起码得把范仲淹治水计划的总流程摸清楚,自己搞一个预算出来。

    因此,六月剩下的这段时间,顾深几乎就是呆在范仲淹的府衙内,对着各种水文,物价资料,盘算这次治水,到底要花多少钱。

    人手不够,顾深直接把王单给叫来帮忙,而就算王单来了,两个人也算不过来。

    因此,王单提议,把自家媳妇儿和苏锦儿一起叫上。

    程玉没出嫁前,其实也管理过程家的产业,而程家,主要是做车马行的,整个江南东路的船行,车马行,基本都有程家的份子钱。、

    程玉对各地物料的运输成本,可以说是门清。

    至于叫上苏锦儿......一方面,是因为苏锦儿家是做布料生意的,虽然主营是丝绸,但对于各地的毡布麻料价格也非常的了解。

    治水需要用到的基本都是毡布麻料,有苏锦儿在场,更容易制定出合理的预算价格。

    另一方面,王单和程玉觉得,苏锦儿和顾深的事儿就算是定下来了,让两人提前相处一下,培养一下感情。

    当然了,前者是重要目的,后者,只是附带目的而已。

    很显然,前者的目的达成的很完美,苏锦儿不仅在毛毡麻料的用度上给出了专业性意见,还在整个预算制定的过程中,帮了顾深很大的忙。

    毕竟,这四个人里面,只有苏锦儿是真正当家做主的,知道哪些东西能省,哪些东西不能省。

    但后者的目的嘛......苏锦儿现在还是有点生顾深的气。

    半个多月不上门提亲也就罢了,真让媒人上门提亲了,却还不是本人委托的,而是程玉找来的......顾书生你是几个意思?!

    娶我苏锦儿,难道对你来说,就这么不重要的么?!

    后来,因为水患的事情,苏锦儿也知道,如今的顾深被范知州调用了,事务繁忙,所以嘛,对于顾深没有亲自派人提亲,也多少能有个理解。

    可理解归理解,心里还是有气的。

    这次,被程玉拉着一起来给顾深帮忙,苏锦儿虽然来了,但心里依然还是有些不舒服。

    当然,如果这时候顾深能稍微展现出友好一点的姿态来,对苏锦儿说两句好话哄一下,那苏锦儿也不至于继续赌气。

    但......顾深烦呐。

    数学这个东西,真的,不会就是不会啊。

    虽然上辈子学了那么多年,可如今让顾深简单的制定一个项目的预算,顾深依然是觉得力不从心呐。

    本来时间上就不够,顾深还好几次算错了总预算的数额,无论如何也对不上......那个心情,可想而知。

    别说哄一下苏锦儿了,就是跟苏锦儿的对话,也仅限于讨论具体事务。

    这给了苏锦儿很大的一个落差感......之前还觉得这个男人是喜欢自己的,但如今看来,好像并不是那么一回事啊。

    苏锦儿很失落,但......该做的事情,还是得做。

    这也是苏锦儿的风格,不会因为私人情绪而影响正在做的事情。

    一直到整个预算计划出炉,苏锦儿和顾深的关系,也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的进展......偏偏顾深还对此毫无察觉。

    你真不能怪顾深,毕竟,如今已经是七月初了,如果再不抓紧募钱开工的话,可就错过治水的黄金时间了。

    因此,预算计划出炉后,顾深第一时间想的,就是去找范仲淹,获取他的认可,然后他好去跟城中豪商们按计划“化缘”。

    顾深走的很匆忙,完全忽视了心情低落的苏锦儿。

    而一旁的王单和程玉......对视一眼,还是程玉出面,拉着苏锦儿一起去了西市。

    下了快两个月的雨,终于是停了,城外依然是一片水泽,水势还没有退去,但城内已经慢慢的开始恢复民生,西市也开始慢慢恢复了热闹......小姐妹俩一起逛街散心去了。

    而王单嘛,则是回到了家里,跟自己的父亲沟通一下,准备好钱财,等着顾深来取。

    而范仲淹......此时已经拿到了顾深做的治水预算报告了。

    说实话,范仲淹是真的没想到,明明自己让顾深不要去搞什么预算,能募到多少算多少了......可这小子还是弄了这一份预算报告出来。

    这在范冲淹看来,还是属于年轻人特有的倔脾气作祟。

    老范当年也倔过,所以能理解顾深的做法,而应对这种做法的最好办法,不是训斥,而是进行引导,让他知道自己做这些,对具体事务并没有任何帮助。

    然后吧......老范自己又开始自己的沉思了。

    这个预算报告......真的有点意思啊。

    老范是越看,越觉得顾深弄出来的这玩意儿是个好东西,它不仅涉及到了治水工程的每一步,对每一步需要用到的物料,所需花费的银钱,都做出了一个大概的估算。

    这让整个治水工程的经过和结果都一目了然,如果按照这份预算报告去执行的话,只要不出现大的意外,所需要的花费全部一目了然。

    甚至吧,如果有官员试图监守自盗,只要派人按照这份预算,对照实际用度,那基本就是一查一个准。

    当然,如果真的要有人上下其手,其实也不是没有办法,光老范自己,就能想出不下三种办法,从中渔利......但不管哪种办法,多少都会留下痕迹,就看上官愿不愿意一查到底了。

    这个预算制度,是个好东西,真正用不好的话,恐怕也只能是用它的人的问题了。

    只不过,还是那句话......如果要用这个预算制度,就必须得建立相应的监察制度,而这两种制度,都会增加朝廷冗官的负担。

    范仲淹拿捏不准这里面的得失,因此,对于这个东西,范仲淹到底是没有完全接受。

    这份预算报告,范仲淹还是收下了,作为这次治水用度的对照表。

    做事情,老范是不含糊的,他相信自己的操守,相信顾深的操守,但他不会轻易相信下面胥吏的操守......有这份预算表打底,他就不怕下面的胥吏糊弄他了。

    东西是好东西,但要想变成制度,范仲淹还是得好好的琢磨一下这里面的得失才行。

    至于顾深,则在范仲淹的半暗示下,去找了王单。

    苏州城里的富商,没人比王家更熟,按照这份预算划分各大富商的捐款额度,没人比王单更清楚该怎么做。

    王单倒是能做出这么一份名单出来,但王单还是有个疑问——如果有人不想出这么多钱,该怎么办?!

    毕竟不是所有富商都跟王家一样,亟需在官场上结交人脉的。

    有些苏州商家,本身在江南东路的官面上有人......真要不给面子的话,你也不能逼着人家捐款吧?!

    而对于这一点,顾深却不以为意......他自然会有办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