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祐新风
繁体版

第五章 旁听者

    好吧,顾深承认,他之所以认为苏锦儿跟他是良配的关键原因,是他觉得苏锦儿很漂亮。

    苏锦儿不是那种艳丽无双,倾国倾城的容貌,她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女孩,姿容秀丽,温婉可人。

    但不耽误顾深觉得苏锦儿很漂亮。

    对“美”这个词,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感受,所以这个“美”,其实是很主观的一种东西。

    而顾深,偏巧就觉得,苏锦儿的相貌,正好长在了自己的审美点上。

    再加上苏锦儿在跟顾深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展现出来的那种女强人的气质,让顾深有种面对现代独立女性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很亲切。

    因此,张岊的那番话,在王单和张岊看来,可能就是一时失言,但顾深却是动了心的。

    只是,顾深现在还缺乏一个契机,去跟苏锦儿认真的的谈谈这个事情......总不能直接找上门去吧?!

    这种事儿,肯定是要先提前通过气才行的。

    机会,总还会有的......等忙完了春耕,差不多也该到了苏锦儿出城来签订蚕丝收购契约的时候了。

    那时候苏锦儿肯定还会来姚家村,而作为姚家村蚕丝契约的保人,顾深也一定会跟苏锦儿再见面的。

    到那个时候,再跟苏锦儿好好聊聊就是了。

    现在嘛......还是先当好自己的教书先生,同时认真读书,准备未来的科举吧。

    接下来的这段时间,顾深基本都是按照原有的生活规律,上午去村学教书,下午回家温习功课,有时候王单和张岊过来了,就一起喝酒打屁聊天。

    就这样过了快一个月的时间,眼瞅着景祐元年的春耕即将结束,顾深没等来苏娘子,倒是等来了一个中年大叔。

    这事儿吧,还得从顾深的日常生活说起。

    那一天,顾深早早的起来,在院子里按照张岊所教授的强身健体的法子运动了一下,然后穿上自己的儒服青衫,前往村学教书。

    教授的既然是启蒙课业嘛,顾深也就没客气,直接借用了后世的三本传世启蒙巨著——《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俗称“三百千”。

    《千字文》成书了于南北朝时期,如今虽然很少被用作启蒙读物,但要找来用用也不难,而《百家姓》本来就成书于宋代,且书中都是姓氏而已,这两本书并不犯任何忌讳。

    唯独《三字经》这本书吧,有点特殊。

    《三字经》确实是成书于南宋,但问题是,《三字经》历经每个朝代,都在往里面加东西,顾深上辈子背下来的,大概是章太炎编纂的版本......别说南宋了,连元明清甚至民国都有。

    顾深就算是想断,也不太好断。

    更别说,后面的劝学章还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这样的话......苏洵这会儿才刚刚开始读书,苏轼才刚刚出生,苏门三学士还没影子呢,有个毛线的教育意义啊。

    还有“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梁灏确实是状元,但他可不是八十二岁考上的状元,他是宋太宗雍熙二年的状元,考取状元那年他才二十三岁。

    别说他四十二岁就去世了,哪怕他现在还活着,活到景祐元年,他也不够八十二岁。

    这后面不仅要删,还得改......顾深实在没这个心思来动笔,也不觉得自己能写好。

    因此吧,顾深在回忆《三字经》内容的时候,直接把结尾定在了“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始终。”这段上。

    后面那一大圈的什么历史世系表和举例劝学的内容,统统都给删了。

    只是这么一来的话......这个残缺版的《三字经》,就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起码某个在村学外旁听的中年男人,觉得很是意犹未尽。

    说好的“考世系,知始终”呢?!

    世系跑哪儿去了?!

    如果不是村学之内,顾深正在给孩子们上课,额外讲解《千字文》的内容,范仲淹都想直接进去问问,怎么还敢给人断章的?!

    是的,没事儿在村学外偷听的中年男人,就是新任的苏州知州范仲淹。

    一个月的时间,也足够这位新任知州上任了。

    而范仲淹之所以会打破官场惯例,以“本地人”的身份出任知苏州......这事儿还得从郭皇后的“降龙十八掌”说起。

    明道二年,刘太后去世,官家赵祯终于能名正言顺的亲政了。

    只是吧,咱们得这位赵官家,也不知道是之前被刘太后给管的太严了,还是继承自他老爹骨子里的那个“寡人之疾”的基因,又或者是两者皆有之......反正吧,亲政后的赵祯,大事儿没干成几件,倒是在后宫里给自己找了一堆小老婆。

    其中最受宠的小老婆有两个,一个杨氏,一个尚氏。

    某种程度上来说,刘娥还真的是挺懂赵家这对父子的。

    只是吧,赵祯这么一出溜,皇后郭氏不干了。

    刘娥在位的时候,为了防止赵祯“操劳过度”,赵祯的后宫就只有郭氏一个皇后,啥小老婆的,想都别想。

    而且,郭氏虽然性子燥了点,但一度和赵祯之间相处的也不错,两个人还是有感情的。

    所以,当赵祯这么放飞自我的时候,郭氏第一个站了出来,实名制反对赵祯“雨露均沾”。

    你可以说郭氏是在追求爱情的专一性,但......这年月,是封建礼教的年月,尤其是老赵家本来就人丁不旺,皇帝的子嗣问题,从来就不是小事儿。

    郭皇后跟赵祯结婚九年了,一个孩子都没有,如今还反对赵祯雨露均沾,这多少是有点过分了。

    连王安石这种根本没心思纳妾的人,自家老婆都得给他硬塞一个小妾的社会风气下,郭皇后这个醋吃的,在百官眼里,多少是没点道理的。

    当然,如果仅仅是如此,倒也罢了,但偏巧郭皇后的性子急躁,跟赵祯的关系是越来越差,再加上一直护着她的刘太后去世,而早年她得罪过的吕夷简又回朝出任宰执......一场后宫飞醋,就变成了一场权利交替期的政治斗争。

    当年吕夷简罢相离京,就是因为郭皇后在刘太后面前挑拨,如今刘太后去世,吕夷简回来了......就吕夷简的性子,能饶得了郭皇后?!

    说起吕夷简这个人吧,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吕夷简正憋着一股劲,找郭皇后的麻烦呢。

    而偏巧,郭皇后还真就给吕夷简递上了刀子......尚氏在后宫恃宠而骄,言语冲撞了皇后郭氏,郭氏一怒之下,将门虎女的脾气犯了,要跟尚氏来一场battle。

    结果一个不巧,一巴掌扇在赵祯的脸上。

    给赵祯都扇的都破了相了。

    赵祯当时就大怒,再加上早年一直被刘太后和郭后压制,导致身边连半个花花草草都没有的逆反心理集中爆发......盛怒之下,赵祯决定,要废后。

    吕夷简一看机会来了,当即帮忙煽风点火,以郭氏无出为由,给赵祯递上了废后的重要理论依据。

    当时的范仲淹,正好是右司谏,身为言官御史,自然是要上书反对的。

    事情闹得很大,但可惜,这时候的小范,肯定不是多年官油子老吕的对手。

    范仲淹和权御史中丞孔道辅,御史孙祖德一起,上书反对废后。

    老吕一看,行,你们要联名上书是吧,那老子拔网线——中书省拒绝接纳台谏的疏奏。

    小范等人一看老吕用这种流氓手段,也怒了——掀桌子是吧,行,谁怕谁啊。

    小范隔天带着十几个御史言官,把垂拱殿给堵了。

    不让我们线上交流,那我们就线下堵门,堵到你吕夷简出来跟我们当面对质。

    老吕倒也还算有担当,没有躲在垂拱殿内不出来,只是他人是出来了,但却被一群御史言官给骂了个狗血淋头,到最后连句话都说不出来。

    这一阶段性的胜利,让小范等人很是高兴,准备第二天上朝的时候再接再励,让官家彻底收回废后的决定。

    结果这些人谁都没想到,老吕挨完骂后,转身就去找了赵祯,并且说动赵祯立刻下旨,把范仲淹等人挨个外放。

    甚至老吕都不给他们第二天上朝的机会,当天下午就派人押着这几个人,挨个出京。

    吕夷简就是用这样不要脸的手段,把范仲淹给逼出了汴梁,出任地方。

    而赵祯呢,虽然在废后这件事情上,是站在吕夷简一边的,但他终究是那个庙号为“仁宗”的男人......这事儿确实不怎么占理,赵祯自己也心虚。

    再加上范仲淹这个人,赵祯是一直记得他的好呢......当初刘太后把持朝政,赵祯成年后迟迟不愿交还权柄,连吕夷简,王曾这些人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时候,就是范仲淹第一个上书,要求刘太后还政的。

    这份人情,赵祯一直记得,再加上废后一事的理亏,因此,赵祯给范仲淹安排的外放之地,是山明水秀的睦州......也就是现在的千岛湖附近。

    相当于公费旅游了。

    这下,范仲淹还真的就在睦州玩的挺嗨,接连留下了不少的名篇。

    赵祯一看,这不是个事儿啊......虽然是让你去散散心的,但玩这么嗨,是不是有点不太好?!

    再这么玩下去,没点政绩托底,以后不好再召回来重用啊......赵祯一琢磨,得给范仲淹换个地方。

    所以,在睦州玩了三个月的范仲淹,还没玩尽兴呢,就被调任知苏州。

    这个安排,也是赵祯认真考虑过的。

    范仲淹的祖籍是吴县人,知苏州,就等于是本地人在本地当官......这虽然是破坏了官场惯例,但同时,也是表达了对范仲淹的看重。

    另一方面,苏州不同于睦州,睦州那边是真的地方小,事情少,可苏州不一样,苏州是江南赋税重镇,把范仲淹调到这地方来,也容易让范仲淹做出政绩来,以后好调回中枢重用。

    只是这么一来,范仲淹的压力,就变得很大了。

    范仲淹也不是第一天当官了,对官场的潜规则也很清楚......让本地人当本地官,本来就不合规矩,官家还是这么做了,而更要命的是,朝中的宰执们,包括吕夷简在内,居然都没有反对。

    这件事本身传递出的政治含义就完全不同了。

    所以,范仲淹在接到了任命后,第一件事就是上疏官家,请求调任其他地方......在苏州当官,不合规矩。

    小范这辈子追求的,就是一个规矩。

    但赵祯没理他......小范的压力变的更大了。

    而范仲淹刚一到苏州,就有苏州本地的豪商,给他送上了苏州城外的一大片土地,说是要给他兴造庄园......小范的压力就更大了。

    这地能收么?!

    肯定不能收啊。

    但是能这么直白的拒绝掉么?!

    范仲淹又不是第一天当官了,他太清楚地方地头蛇的作用了,想要在苏州做出一番成绩来,没有这些地头蛇的支持,根本不可能。

    但范仲淹到底是范仲淹,他做出了一个相当高明的决定——用这块地,营造苏州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