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祐新风
繁体版

第二章 最佳损友

    顾深和顾松的感情,说起来,挺复杂的。

    刚穿越过来那会儿,顾深对自己这个名义上的父亲,就有点不知道该怎么办。

    突然的穿越到一个陌生的世界,周边都是自己根本不认识的人和事,顾深是充满着惶恐和无力感的。

    毕竟,那个时候的顾深,才十岁,哪怕灵魂是个成年人,但十岁孩童,在任何时代都没有什么话语权。

    因此,顾松对顾深的悉心照料,确实让顾深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

    但,也因为鸠占鹊巢的心虚,让顾深始终对顾松抱有一定的戒心,生怕这个父亲看出自己儿子已经被掉包了灵魂。

    可顾松对顾深,可以说是完美的尽到了一个父亲的责任,从十岁到十五岁,顾深都是在顾松的照顾下,安心长大的。

    一直到顾深去了安定学院学习,顾松依然每月雷打不动的寄信给顾深,关心顾深的学业,生活,交友,并且从来没有让顾深因为生活费的问题操心过。

    再加上顾深的母亲早逝,顾松一直是又当爹又当妈的在照顾着顾深,十年的点滴相处,顾深早就认可了自己在这个世界的父亲。

    如今一听到父亲病危,顾深无论如何也无法在汴梁呆下去了,抓紧一切时间赶回苏州。

    但,终究是晚了一步。

    汴梁距离苏州到底是太远了,顾松哪怕再怎么坚持,也没有能坚持到见自己儿子最后一面......等顾深赶回苏州的时候,顾松已经病逝了。

    这件事,对顾深的打击非常的大,甚至一度,让顾深对参加科举,产生了动摇......如果自己不是太过于执着参加天圣九年的科举,是不是就能亲自回乡照顾自己的父亲,甚至自己的父亲就不用死了?!

    但可惜......一切,都没有如果。

    顾松对于顾深来说,就是这个陌生世界里的亲人,也是唯一一个可以放心依靠的人......现在顾松过世,顾深甚至觉得这个世界已经没什么值得留恋的了。

    就在顾深沉浸在丧父之痛的时候,顾深的第三个贵人,出现了。

    王单,字善友,顾深在安定书院读书时结识的好友。

    王单也是苏州人,但跟顾深这个苏州城外的小地主不同,王单家,是苏州城内知名的豪商,他家开的酒楼,几乎遍布江南的各个州府。

    大宋因为立国时落下的病根,并不抑制土地兼并,同时为了补贴财政收入,也鼓励工商业发展......但,士农工商的阶层划分还是在的,不可动摇。

    因此,王单家里就算做的生意再大,如果只是一个豪商家庭的话,指不定什么时候就被人养肥了宰了。

    所以,王单秉持着整个王家的希望,走上了读书科举的这条路子。

    而王单本人呢,也还算争气,虽然是靠着钞能力才进入的安定书院读书,但他也是凭借着自己的学识和能力,通过了安定书院的结业考试的。

    安定书院吧,虽然宽入,但是严出......能通过书院结业考试,拿到贡生资格的人,都不可能是靠钞能力通关的人。

    那一天,大概是王单最扬眉吐气的一天,以往对自己不假辞色的学弟们,在那一天,都对他赞誉有加。

    而王单在书院内唯一的朋友,就只有顾深一人。

    王单又不是傻子,他靠着钞能力进入的安定书院,自然会被书院内其他考入的学子看轻甚至排挤,而一群围着他的同学或者学弟,也没几个是认准了他的人,不过是看上他口袋里几乎用不完的钱而已。

    只有顾深,是唯一一个跟自己诚心相交,看重自己人品的人。

    所以,在取得贡生资格后,顾深想要进京赶考,王单二话没说的,带着自己的护院张岊,陪着顾深一起上路了。

    两个人都有参加制科和贡举的资格,而两个人也都跟提前说好了一样,在天圣八年和天圣九年的三次科举考试里,一起落榜了。

    真不愧是好兄弟,一对难兄难弟。

    而在顾深得知自己父亲病危后,王单也毫不犹豫的放弃了明年的科举,陪着顾深一起回乡,帮着顾深料理家中后事。

    在顾深陷入自我怀疑,自我责备的那半年时间里,王单也是一直陪在顾深的身边,开解,安慰,甚至想尽一切办法,转移顾深的注意力,陪着顾深走出那段艰难的岁月。

    而也正是王单的开解和陪伴,让顾深意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并不是一个亲朋好友都没有了,还有人在真心的担心着自己。

    在那以后,顾深是真的拿王单当兄弟处。

    而如今,顾深在苏州城外的姚家村当村学老师,王单闲着没事儿,总是会跑来找顾深玩。

    当然,来玩的时候,免不了就要带着一些好酒好菜的过来......王家开酒楼的,真不缺这些东西。

    有时候王单喝多了,也会在顾深家里睡下,顾深家里还有一个王单的专属房间,就跟在自己家里没什么区别。

    而这天,王单也和往常一样,让自己的护院提着一食盒的菜,自己拎着一坛酒,掐准了顾深下课的点,晃晃悠悠的溜达到顾深的家里,准备消磨一天的时间。

    顾深结束学堂授课后,还没走近家门,就闻到了酒香和菜香的味道。

    微笑一下,也不客气,顾深推门进去,跟王单的护院张岊打个招呼,坐下就开始吃吃喝喝起来。

    说起来,这一屋子的三个人,彼此结识,也是因为吃。

    顾深有着一个来自后世的灵魂,对这个时代其他的东西都能忍,唯一对这个时代的食物是不能忍。

    后世的物资丰富,吃的东西也都很讲究,烹饪,在现代甚至上升到了艺术的层次。

    但在这个时代,想吃个铁锅炒菜都是奢望。

    北宋年间,确实已经出现了铁锅炒菜,但是吧,先不说烹饪水平有多低下,就说这项技术,不管在哪个酒楼,都是大师傅级别的,炒菜的时候不仅不准人看,甚至连窗户都得用黑布蒙起来。

    这种情况下,这个时代大部分的酒楼菜式,还是以蒸菜,煮菜为主。

    顾深吃了快十年了,依然还是有些吃不惯。

    所以啊,在泰州安定书院求学的时候,顾深惊闻泰州城内的酒楼来了个大师傅,会用铁锅炒菜......当即就想着过去看看热闹,顺便尝尝在这个时代的美味,回忆一下上辈子家常菜的味道。

    然后吧,就很失望......做的还不如顾深上辈子第一次做饭的时候呢。

    用油太少,火候控制太差,调味料太单一......甚至顾深怀疑,这家酒楼请来的大师傅,是不是以前干烧烤的?!

    怎么每道炒菜都差不多要炒糊了才出锅?!

    顾深不知道是自己运气不好,遇到了手艺不行的大师傅,还是这个时代的炒菜就这个味......但他终究是个有涵养的人,不好吃,也没必要当众说出来。

    结果隔壁桌有个愣头青,他就真的说出来了。

    不是别人,就是王单。

    这货家里是开酒楼的啊,还是那种连锁店分布半个江南的那种酒楼家大少爷......从小吃过的东西,比这个酒楼请来的大师傅都多。

    王单也不是没吃过炒菜,但炒成这样还敢厚脸皮拿出来卖的人,王单是真的没见过。

    所以他直接就说了出来,甚至要叫大师傅过来,教育教育他,炒菜应该怎么做。

    但可惜,王单忘了,这里是别人家的酒楼,不是他家开的......酒楼老板还以为王单是来砸场子的呢。

    这年月开酒楼的,需要应对三教九流的人,泼皮无赖上门挑事儿是常有的事儿,而王单这次出来的着急,一没穿安定书院的常服,二没穿自己那些丝绸衣服,为了口吃的,随便扒拉了一件普通麻布外套就出门了。

    穿着这么普通的衣服,在酒楼里一下子点了十几个菜,其中还有五个是价格昂贵的炒菜,吃到最后开始骂骂咧咧的要找大师傅理论......酒楼老板认为他是来挑事儿的,那再正常不过了。

    所以嘛,说着说着,就说呛了,呛着呛着,就打起来了。

    顾深是属于在旁边看热闹,被殃及池鱼了......王单认出了顾深,希望顾深帮着证明自己是安定书院的学子,避免被人围殴。

    可偏偏顾深的穿着打扮,比王单还旧,偏偏也点了三四个炒菜......酒楼掌柜直接把这两人当成了同伙,一起打。

    至于张岊,也就是在这个情况下,对王单和顾深来了一个“英雄救美”。

    张岊是不能理解,一个酒楼,居然会因为客人说了几句饭菜不好就打人的......天下没有这样的道理。

    张岊出手相助,完全是出于道义,但是吧,王单看上了张岊的身手了。

    彼此一打听,王单得知张岊是府州人,本来跟着同乡来泰州讨生活,但没想到中间出了点意外,同乡人带着钱跑了,官府又以属地不同,不好管辖为由,根本不管。

    张岊辛辛苦苦干了一年的收入,彻底打了水漂。

    不管什么年月,打工人出来打工,为的就是一个钱财,如今张岊没赚到钱,根本不敢回家去。

    然后张岊就听说啊,西北那边正在招兵,而且当兵的待遇还是不错的,不仅管饭,而且还有饷银......张岊一琢磨,自己到底是有一把子力气,要实在不行,他就准备回家乡去投军。

    结果还没出发呢,就遇到了顾深和王单的这事儿,来了个见义勇为。

    王单听完了这些话后,心里一琢磨,就跟张岊商量了一下,要不要来给自己当护院。

    反正张岊出来打拼,为的也就是一个钱嘛。

    而王单,别的没有,就是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