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四百年
繁体版

第四章 又成读书郎(四)

    学堂里对于王安之的来历。

    早就素有争论。

    比如说到底是太原王,还是琅琊王。

    也有人说,可能这个王的姓也是假的。

    他很有可能根本不姓王,他是大明帝国的某位世袭少王爷。

    之所以用个王姓,只是来遮掩一下本身显赫的身份罢了。

    理由也很简单。

    关中六大族韦裴柳薛杨杜,到西京中学堂读书的人也不在少数。

    但是即使是这六族中最嫡系的血脉,也没有见过山长如此对待。

    其中像京兆韦氏。

    那可是被称为百世卿族的万载世家,虽然放到如今,与那太原王氏相比,微微差了几分声势。

    但是真正谈论底蕴财富,谁也不知道究竟谁强谁弱。

    毕竟就在前朝时候,京兆韦氏可是出过一朝二十一相这样的壮举。

    要知晓京兆此地,本身就是西京府古称——京兆府。以此为郡望,就可想而知,他们家族在此地势力如何了得了。

    因此徐七郎这一问。

    其实也是在旁敲侧击的询问,王安之的来历。

    对此,王安之倒是笑笑。

    徐七郎能憋这么久才问,也算得上是有心了。

    但是他也不想隐瞒。

    直接问道:“七郎,为啥不能是《太师荡贼策》呢?”

    徐七郎尴尬一笑。

    《武成灭楚录》和《太师荡贼策》开创者其实都是一个人。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的共同祖先——仙秦帝国的武成侯,太师王翦。

    甚至如果细究,这两本功法溯本追源,其实就是一个功法。但是随着两脉的分开,各自的演绎,数十万载过去后,恐怕现如今就算那位武成侯再世,也看不出来它们的源头是一样的。

    王安之如此一问,其实也是一个问题。为什么不说他是琅琊王氏,而是说他是太原王氏呢?

    徐七郎刚刚想解释一下。

    但是王安之却挥了挥手,笑着说道,“你看我这体魄,像是能练《武成灭楚录》的样子吗?”

    两人相视一笑。刚刚的尴尬一扫而除。

    无论是《武成灭楚录》亦还是《太师荡贼策》,虽然在无数载的演化,以及王氏族人智慧的添加后,早就都看不出最初的源头。

    只不过法门的根源,却不会随之改变。一本儒门的功法,千百载过去了,可能每一句话都修改掉了。但是他儒门的跟脚是不会变的。

    《武成灭楚录》和《太师荡贼策》也一样,作为兵家祖师之一的王翦。他开创的功法自然而然是不折不扣的兵家功法。

    兵家功法的修行道路与一般苦修不同。他讲究的是以杀证道,以战养战。修士只有在真正的战场上,无论是拼死搏杀,亦还是运筹帷幄,只有踏足战场才能领悟兵家功法的真正奥妙。

    他们大致分为偏战类与偏策类。

    当然,从武成侯的生平也可以看出,他的功法,自然讲究的是偏战类。

    这类的功法,虽然说门槛不高,谁都可以修炼。但是可以修炼是可以修炼,但是适合不适合修炼又是另一个说法了。

    偏战类的功法大多是适合那种天生气力过人的人修行。简而言之,兵家修士看一个孩子是不是有修行兵家天赋,一看力气大不大,二看体格好不好,三个皮厚不厚。

    像王安之这种

    这也是光网上长期嘲笑兵家修士的一个梗。

    叠最厚的甲。

    挨最毒的打。

    出最重的刀。

    当然这也不能怪兵家修士。

    毕竟人家也会说,你看我生存的是什么环境,你们是什么环境。

    一发神机炮弹。

    中心范围是三公里,爆炸范围是十公里。

    不叠厚点的甲,在战场里早就成为灰灰了。

    徐七郎听了王安之的话语。

    轻叹道,“可惜,可惜!”

    王安之看了一下徐七郎的身板。

    笑了。

    “七郎要不这样,直接入赘我太原王氏吧,我保证给你找个嫡系姑娘,挑你最喜欢的那种类型,前凸后翘的,如何?”

    还不等徐七郎说什么。

    补充道,“太原王氏不仅有《武成灭楚录》,还有李药师的《六军镜》,《辅世灵佑忠烈王扬眉决》,如何如何,考虑一下?”

    徐七郎竖了个中指,嘴中默念,一个字。

    “滚!”

    哈哈哈哈哈。

    两人发出爽朗笑声。

    更是打闹起来。

    两人边走边闹。

    快活不已。

    不过闹着闹着。

    王安之突然插嘴问了一句。

    “七郎,你入明法已经两年了,应该选好功法了吧?”

    明法境界的修士分为三个阶段。

    分别是明功法,悟心法,立经法。

    所谓明功法,则是明法这个境界,是修士开始正式修行修行界功法的一个修行境界。

    明法境界,是一个寻找功法的过程。一门合适的功法,可以让修士一日千里。

    一门不合适的功法,会让修士寸步难进。

    当然,这个境界也是看家中底蕴的一个过程。

    像一些高门大宗。

    一些天赋显著的后辈,在刚刚踏入天门境时候,他们就会专门的建立相关的数据信息,通过智能分析,再结合一些修行大拿的意见。

    选择出最合适的功法给自家的后辈来进行修行。

    而那些普通人,在真这个时候,大多数可能连一本好的功法都寻不到。

    大多数,只能在光网里找一些公开免费的功法进行修行,或者是花一点点钱,去那种修行馆里淘一点秘籍功法来修行。

    这个修行过程也并不像是那些世家子弟,不仅仅修行的典籍都被族里挑选好了大致范围,在修行的过程中族里还会有长辈看护判断,到底适不适合。

    普通子弟,在修行之时,更多的是一种盲猜选择的过程。

    他们就是在最宝贵的时间里拆盲盒。

    永远都不知道,到底哪个才是最适合他们。

    徐七郎对此也不掩饰。

    “你看我这身型也知道了,天生的兵修料子。”

    这句话一出,王安之有点沉默。

    兵修与其他修行更不一样。

    如果说其他修行,有时候还能花钱买到点不错的典籍。

    兵修是做不到的。

    或者说是要一个事倍功半的花费。

    原因也很简单。

    兵者,国之大事也。

    大明帝国最好的兵家修士都是在军营之中。

    大明帝国除了太原王氏等万载世家。

    大部分修行宗门,世家是并不会储存相关的兵家典籍的。

    不储存也意味着不会研究。

    至于其中道理也很简单。

    你存着这种典籍干什么?

    你花资源研究这种典籍干什么?

    想造大明帝国的反?

    当然,这里都是明面上的东西。

    如果这世间真的没有什么人研究兵家修行的东西。

    那当初刘六刘七造反。

    怎么反贼中突然出现一堆兵家修士。

    这些人又是哪里来的?

    只不过那些东西离徐七郎太远了。

    “那你准备入军吗?”

    王安之问道。

    兵家修士最好的典籍就在军营。

    兵家修士最好的修行地方也是军营。

    徐七郎摇了摇头。

    “还没有想好。”

    他顿了一下,认真的看着王安之。

    “我虽然在家中排行老七,但是我这一辈的修行者到目前为止还是只有我一人。虽然我阿爸阿伯他们还比较努力,我已经有了五个弟弟三个妹妹了,但是他们一日没有踏入修行之路,我一日都是家里的依柱。”

    王安之点了点头表示理解。

    “所以他们宁愿我去当一个游侠,去成为一位武修者,而不是一位兵家修士。大部分兵家修士一入兵营,只有两条路才能出来,横着出来,或者是惨者出来。”

    徐七郎或者是找到一个宣泄的口子,情绪更加激动。

    但是他的话语却轻了很多。

    “虽然我的样貌让家里蒙羞了,但是阿爸阿伯他们都很疼我,他们看我实在是喜爱这兵修爱的紧,还是给我了一次机会。”

    徐七郎眼里一扫以前的玩世不恭,露出了精光。

    “只要我在以兵家修士的身份十八岁前入了通神境,那么我就有很大把握考入西北演武堂。而演武堂里绝对不会缺少兵家修士!”

    王安之也是轻轻额首,表示认可。

    这确实也是一条路子。

    “如果我十八岁的时候,没法成为一名通神境修士,那么我会放弃,会按照我阿叔的安排,进入巴山剑派,成为一名武修。”

    说完,徐七郎露出了一丝苦笑。

    这就是小门小户的悲哀。

    即使徐七郎他们家财产殷实。在西京城里也算得上是豪奢人家,但是所谓富不过三代。

    如果他们家里不能出一位能够让他们依靠的修士,那么这些财富只是无根之萍。

    遇到一点风雨,就会雨打风吹去。

    徐七郎,依靠着家中的财富踏入了修行路。

    那么他必然也要为家中做出牺牲。

    可能他走兵家修士的道路会走的更远,但是为了家族,他没有办法。

    王安之一时沉默。

    转换了一下话题。

    “那么七郎你修行的功法定了吗?”

    “《武穆武经》。”

    王安之一听,顿时大赞。

    “可以啊,七郎,牛啊!”

    要知道《武穆武经》那可是名声太大名鼎鼎了。

    这本功法是前朝那位堪称挽天倾的绝世天骄所创造的兵家顶尖功法。

    那位绝世天骄,出身草芥,却靠自己一己之力,将那个摇摇欲坠的甚至连划江而治都做不到的皇宋上国,硬生生的续了一命。

    当时如日中天的北方贼寇,听闻他率军而至,都只能叹而退之。

    如此人物的如此功法。

    王安之只能用牛来形容了。

    感慨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