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四百年
繁体版

第八十三章 处置(八)

    “帝国教育的使命本质是为了人的更高发展,帝国的教育需要开始从工具理性走向价值理性。”

    “帝国教育必须改革,它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改革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我相信,在大明天子的英明领导下,改革将给同学们带来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如果大学堂的考试不进一步改革,学生的学业压力依然会存在。这其中会有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思考:在大明帝国,我们需不需要要不要继续实行一考定终生?我们的大学堂考试分数计算方式要不要改革?修行境界分数是不是占分数的比例过高了?修为高的学生就一定优秀吗?他们一定在未来对大明帝国的贡献会大吗?”

    “我们可以明确指出,修行境界高了,但是对帝国忠诚度不高,对百姓服务意识不强,只觉得修为高了就可以为所欲为,这样的例子并不罕见。我们必须要改革我们的大学堂考试制度!”

    “我们这么多年来,所谓培养的优秀人才,做了阉党,做了严党,真正为百姓福祉奔走的,又有几个呢?是时候反思我们的教育制度了!”

    在社会各界的努力呼吁下。

    全社会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呼吁教育改革的呼声。

    通过阁老们的研究,以及一些教育专家的建议。

    在明天子的同意下。

    大学堂的招生终于不再只看一次考试就决定一个学生是否录取了。

    一些课外经历丰富,但是思想道德高尚,社会实践能力。

    虽然修为达不到门槛。

    但是他们有着丰富的社会志愿经验。

    在各个机构里都担任过一定的职务,并且取得社会大众一致好评的学生终于有机会在大学堂里念书了。

    也正是这么顺应时代的改革下。

    全社会出现了一大批服务百姓的基金会。

    虽然他们最终是否真正服务到百姓了不得而知。

    至少那些宣传的视频。

    感动的话语。

    以及那些虽然稚嫩但是精致的脸庞。

    早就在光网上得到了百姓们的高度赞扬。

    这样的学生们加入到那些高等大学堂。

    让原本生源单一的大学堂平添了不一样的色彩。

    至于这色彩是好还是坏呢?

    上层人们都说好。

    那大概率是好的吧!

    王安之对于基金会也不多说什么。

    继续安排其他事情来了。

    “资金问题解决后,我们也要考虑做好对外宣传工作。”

    他看向了刘县令。

    问道:“文家村的府级忠君爱国善地应该要审批下来了吧。”

    所谓善地。

    在大明帝国是官方评价的一种孕育良善之事与良善之人的地方的称呼。

    借鉴了洞天福地的说法。

    常有天地孕育洞天福地。

    帝国培养重天善地之说。

    得到善地的评价。

    不仅可以每年得到官方的一笔维护费用。

    更是相对于在官面上得到了一定的认可。

    之前文家村老爷子一直想做的事情,就是评下这东西。

    刘县令点了点头,“应该要下来了,现在就在走流程了,但是发生这事。。。”

    话没有说下去,但懂的人都懂了。

    但王安之仿佛一点也不在意。

    反而继续说道。

    “刘县令帮忙走一下流程。我们这边将继续申报省一级的示范善地,不过这一次,我们要做警示教育善地。我希望,刘县令你们能帮助我们,我相信,凭借我们的努力,省一级的善地评价很容易就能拿到。然后我们可以去申请帝国国一级的善地评选。我们要将文家村的故事好好讲给世人听。我们也希望黑石协会鼓励各个黑石矿主来看一看,学一学,文家村原本这么忠君爱国之辈,为什么在利益的干扰下做出这种骇人听闻的事情!”

    这话一说。

    众人恨不得拍手叫绝。

    大明帝国的警示教育善地不同于其他善地。

    他名字之中带了警示二字。

    警示警示,警戒示众之意。

    作为警示善地,官方会要求每年有一定数量的官吏与学生要进行参观访问的。

    而参观访问,必然会带来丰富的人流,促进当地的各种经济发展。

    这样一来。

    对于文家村,甚至整个冀县都是一件大好事。

    还不等刘县令说什么。

    王安之又接着说起了其他的事情。

    “我们会邀请各路记者媒体,光网上的一些权重者们,过来先看看文家村。”

    指了指文家村的方向。

    “把文家村的故事好好讲一讲。”

    只不过这句话一出来。

    刘县令以及那位县丞顿时犹豫起来,想说些什么。

    王安之好似知道他们要说什么似的。

    “但是在采访之前,我们先把这件事情说一下吧,我提议,整件事情之中,不要出现我们平阳王氏。”

    他看向了武昌,说道:“我们可以说一下文家村流民们宝贵的自救精神。”

    武昌还没有反应过来。

    他便继续说道。

    “一位年轻的孩子,通过奇遇,得到了前朝修士的传承,他从传承中才知道,原来人的寿命能超过八十载。他本来可以成为修行之人,无需在意人间俗世。但是他不忍心,他不忍心抛下自己的亲朋好友,即使修行不成,即使刚刚踏入天门,他都要为了这些可怜的流民们,与这庞大的文家村斗一斗!”

    在说这话的时候,他的表情严肃,完全看不出一丝孩子的样子。

    嘴上说着孩子的孩子。

    这幅画面放到任何地方都会有点好笑。

    但是此刻却没有人发笑。

    “他一开始想办法每天偷偷摸摸的,扮成大虫吃人,把人救下来。”

    “但是后来发现这样的效率太低了。后来他突然想到,常常听老人讲大明帝国大明帝国,那么帝国的管理者会不会管他们这些可怜人呢?于是乎,他奔走千里,赶赴至县城,通过种种办法,终于遇到了县令与县丞大人。”

    说到这里。

    县丞的表情有点尴尬,但是刘县令,反而处之泰然,似乎好像是真的一样。

    “在县令与县丞的帮助与支持下,文家村的丑恶行为被曝光了出来,罪犯被一网打尽,受苦的流民们被授予了大明百姓这一身份,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刘县令听了不由得鼓掌称赞,“武少侠的事迹真的是太让我们感动了。与武少侠相比,我和县丞大人两个人只是做了我们指责该做的事情。我会上报州府,给武少侠请功!不能让这样的好人白白付出辛苦。”

     说过了场面话,只是刘县令心中还真有几分疑虑,如今的王安之,毕竟只是个孩子,这里面的种种运作,有时候需要的是整个家族的支持。

    但是他看到一旁的王惊风淡淡微笑。

    就完全明白了。此刻前,或许这年轻人拿不到这么多支持,但现在,他的表现,足够太原王氏提供更多的帮助了。

    一旁的乡绅们更是瞪大了眼睛。

    现在的孩子真的是太会了。

    这么一眨眼。

    一个故事就编好了?

    县令县丞拿了好名声。

    平阳王氏又从里面摘了出来。

    还捧了个年轻人出来。

    王安之摇了摇头,还不够。

    “刘县令,我还有建议一点。流民来了,但是如何带领流民发家致富,如何体现流民当家做主,这一点也很重要。文家村的村长由谁来当,我觉得县里得好好考虑一下。”

    闻弦歌而知雅意。

    刘县令立马答道:“我觉得这一个村长应该由武少侠来当,出身于此,又有如此善心,如此善意,当仁不让啊。”

    王安之见此,立马笑道。

    “刘县令高见,童子实在是拜服。”

    两人一见达成了共识。

    立马更是亲热起来。

    不一会就好哥哥,好弟弟叫了起来。

    王安之更是好本事。

    一边低下头颅,让刘笛退县令介绍起后面的乡绅来。

    在刘笛退的介绍下,把各个乡绅大户的产业都摸的差不多了。

    王安之没有一点高高在上看不起人的样子。反而更是谦恭,与各个人谈起之后旅游业开始起来的盛况。

    拉着武昌,开始以后起来的蛋糕怎么分,该怎么弄,就在今晚分配起来了。

    一时之间,全场气氛更加热闹起来了。

    只不过热闹是他们的,有些人什么都没有。

     任浮萍看了,羡慕得很,忍不住长吁短叹,“有个好祖宗真是好哇。”

    元元子不搭话,他只是看着王安之,露出了一丝神秘的笑。

    任浮萍还在那儿自怨自艾,说自己投胎的本事不如这个王安之,不然如今别说天门境,恐怕随便都能捞个上品修士,都不在话下。

    一旁的卢大力倒是眼睛一直在翻白眼。

    这任大哥什么都好,就是爱做梦。

    还喜欢吹牛皮。

    比如常常对自己说他的刀法在北地是如何的一绝,让自己跟他学刀法。

    拜托,连一只大虫都没有打过,还好意思这么吹吗?

    但是卢大力也不好意思打破他的幻想。

    只是在一边轻轻应和。

    不过况且任大哥虽然说得酸溜溜,也算事实,王安之不说在修行路上资质如何,就说这背景就已经比大多数人好很多了。

    毕竟太原王氏这几个字。

    大部分人一辈子连仰望都没有资格。

    只不过,有多少人出自这里。

    但是能够抓住机会,让太原王氏替他背书的,又能有几人呢。

    至于小小年纪。

    还并非嫡系出身。

    就弄出这般声势的,恐怕更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