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四百年
繁体版

第六十三章 临阵突破

    所以到了王惊风这个层次,关注的东西就更多了。

    甚至不用到王惊风这个层次,就算是马林,也看到了许多林巡等人看不到的地方。

    比如说临阵突破。

    大明帝国所谓的临阵突破可不是那些传奇小说里的故事,也不是光网中的画本。

    因为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

    突破都是需要一个天时地利人和,才能够尝试的一次事情。

    因为一旦失败,重则灰飞烟灭,轻则重伤己身。

    所以这种事情再这么重视都不为过。

    把这东西放到生死之间的战斗中,也太不把对手当回事情。

    这对突破者来说,不说其他,单论这心态,也太过强大了吧。

    在大明帝国,对于修行突破,有两种比较著名的说法。

    一种是两面山真奕道人的“蝉蜕说”。

    一种是东土第一古刹白马寺的玄珠大师的“登山渡海说”。

    所谓“蝉蜕说”,是把修行之路比做蝉蜕之事。

    不同种的蝉会选择它们出生后的第三、五、七、十一、十三或者十七年之后出土。

    出土之后,褪去外壳。

    修士修行,就是那只脱壳的蝉。

    他们在一开始只是慢慢在地下汲取营养。

    等到营养够了。

    就开始等候,等一场春雨。

    那一场雨一到,会打湿了地面,松软了泥土,然后它们黑夜里把泥土扒开,慢慢的爬出来,去寻找附近适合脱壳的树。

    慢慢脱壳。

    真奕道人认为修士的修行就好像蝉在土地中成长一般。

    蝉的幼虫会花很长的时间,去修一条通往地面的洞穴,它先从植物的根部吸取水分,润湿四周干燥的土壤,然后在洞穴的顶端,等候着适合羽化的天气。

    修行者也是如此。

    他选择一条适合自己修行之路。

    从天地之中汲取灵气。

    在然后,等待一个天赐的时机。

    升华!

    而“登山渡海说”则更显得略带一点禅理。

    玄珠大师从小木讷,在修行上表现极其一般,曾经在白马寺中踟蹰百年。

    当他的同辈已成金丹客时,他还在天门之外徘徊。

    也被一些促狭之士嘲讽叫什么玄珠,应该改为愚猪和尚。

    但是有一天,他放下了经书,一路东去。

    三日开天门。

    十日入通玄。

    等到碣石之畔。

    已然成为一名金丹修士。

    他提出的“登山渡海说”在当时也是引得洛阳纸贵。

    “登山渡海说”大致内容说的是,修行之路其实是一条登山之路。

    只不过他并不是一直往山上走就可以了。

    这条路是登山之后,会发现眼前又是一山,跨过此山,还有一山。

    山山难越,但是山山皆可越。

    直到尽头。

    一片汪洋大海。

    人望之,只能叹息。

    修士到了此地。

    也就是所谓的瓶颈。

    一位登山客,来到海边。

    他手足无措。

    不知如何是好。

    修士也是如此。

    前路都是靠着一步一步往前走。

    所谓的修行关口。

    大多数是水磨工夫。

    只要下功夫,不要走岔路,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就可以度过的。

    但是等到遇到那一片大海的时候。

    修士才明白。

    自己修行的关卡来了。

    而如何度过呢。

    “登山渡海说”与“蝉蜕说”不一样。

    他认为修士度过这关卡靠的不是天赐之雨。

    他需要的东西是一场顿悟。

    是一种想通。

    是一种明白。

    只有到了那一刻。

    才能明白自己要放下原有的思路,放下原来的思绪,放下原来的方法。

    扎一个猛子。

    入海之中。

    才明白。

    前进之路。

    不是往上走。

    而是往前去。

    那一刻,也就是突破之时。

    数千载间,关于“蝉蜕说”,和“登山渡海说”各有各的拥护者。

    之间更是发生过无数论战。

    但是不管怎么样,只能说明一个事情。

    那就是修士对于自己如何突破瓶颈,也是摸不准头脑。

    所以才会有天赐机缘这一说法。

    要知道,在亘古之前,人类对于修行可是称呼为逆天这一略带中二的词语形容的。

    能让他们把这东西称呼为天赐,也能想到这里的无可奈何的味道了。

    只不过即使如此。

    人们也慢慢摸出来一个逻辑。

    人与人是不同的。

    人与人也是相同的。

    修行者又最擅长在这世间上寻求规律。

    如何把握这个天赐的东西。

    让这灵机一动。

    更加容易被掌握。

    也就成为了这世间修行流派的主题。

    比如有的先贤认为人在斗天斗地之中,在生死之中明白大道,争得灵机。

    这就出现了兵家流派,武修大派。

    有的先贤认为灵机在自然之中,在天地之间,也有了道门各宗。

    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有这样的流派,就有符合这样流派的人。

    有的人天生就是生有禅意,被称为天生佛子。

    当然,也有人一动一静之中贴合自然,会被称为道子。

    而面前这个卢大力。

    在生死之间抓住这瞬间的灵机。

    一举突破。

    踏入天门。

    让胜负之势彻底转变。

    “这真是一个兵家种子啊!”

    马林在一旁感叹道。

    一旁的那位之前尽量隐藏自己气息的道士也忍不住开口道,“这是我道门天生道子。”

    马林见王惊风在一旁,也不惧这个神秘的道士。

    直接怼道:“我听说龙虎山,武当山的那些道子,都是闭关修炼,绝红尘而悟大道,好久都没有听说他们下山争斗吧!”

    那个道士也不恼,只是静静解释两句,“龙虎山的道子下山历练总不会说自己是龙虎山的道子吧,至于绝红尘之说,马家小子,不是只有佛门有那佛门金刚,我道门也有护法天将。”

    一连说了好几个著名的当世绝世真人。

    这一个个都仿佛杀神下凡,战绩惊人。

    马林正要上去争论。

    王惊风打断了两人。

    “这人是我太原王氏的弟子。”

    弟子与学生可是两个意思。

    在大明帝国。

    学生只是指那些在求学路上的那些生员与学员的统称。

    一家书院,一所学府。

    里面的求学者只能称呼为这家书院或者是这所学府的学生。

    但是只有入了门,拜了祖师,上了香,才能称呼为这里的弟子。

    一位毕业的学生面对师门仇敌。

    你争辩两句,已经算得上是属于有孝心了。

    因为学生与学院的关系大多只是在帝国的规定下强加给学生与学院的一种义务。

    学生必须在法定的年龄去相应的学府求学。

    学习相关的知识以及修行的内容。

    学府则必须按照帝国礼部的划分,按照要求收取一定的学生,并传授他们相关知识。

    在这里,并没有什么相关的人生依附关系。

    学府要保证学员在求学期间的安全问题。

    但是如果学员作死,学府只要没有做什么推波助澜的事情,也是不违反帝国法律的。

    同样,学员在学府期间,应该听从学府的相关安排。当然前提是此类安排不损害学员都自身利益。

    而这些义务与权利在学生毕了业后,都会终止。

    这样的关系也有点像现在帝国境内流行的公司组织一般。

    而弟子不一样。

    一旦入了相关的势力。

    成为了弟子。

    那么也会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

    就同样以学府举例。

    学府经过考察,发现其中有的学生资质天性等符合自己的要求。

    那么就可以提出收入门墙的建议。

    一旦这位学生同意。

    只要经过学府内部的相应程序,比如说上香,拜祖,并在相关部门进行备案。

    那么这个学员就可以称为这个,学府的弟子了。

    一旦成为弟子,一些学生都享受不到的好处就会来到。

    就比如说资源问题。

    这里的资源种类很多。

    比如说功法,比如说药材,比如说耗材,等等等等。

    学生在学府期间求学。

    对于修行所需要的耗材资源,除了帝国统一发放的,一般情况下,学府都是明码标价。

    即学生可以消耗金钱或者精力完成学府的相关任务才能够获得相关的资源。

    而这里也可以区分的出好学府与差学府。

    一所好的学府,会提供一些免费的资源够自己的学生使用。

    并且在资源的换取上尽量做到优惠学生。

    但是一些一般的学府。

    要不是这段时间帝国的锦衣卫常常会派人来明察暗访,恐怕帝国下发的资源都偷偷被他们贪污了。

    除了资源,还有师徒关系。

    学府之中。

    学生与老师只是一个教与学的关系。

    就如同王安之等人,称呼他们的老师为教习。

    教习对于学生的求学。

    只要传递相关常识就算是完成了任务。

    一位教习要是能够把自己独特的理解告诉下面的学生,那么算得上一位大公无私的教习了。

    学生与教习的关系与学生与学府的关系类似。

    这也只是帝国要求下的一种雇佣关系罢了。

    走出学府,双方就算是点头打个招呼也算不上什么失礼的事情。

    而师徒关系则完全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