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宋朝当大文豪
繁体版

第90回 一门六君子

    解试过后,苏轼、苏辙、林希、胡宗愈四人在兴国寺浴室院全力以赴备考省试。苏洵偶尔会带着苏轼和苏辙前去拜会欧阳修。

    时光在平淡无波中悄然而过,直至十二月初,全国各地参加省试的考生陆续汇聚京师,“千年科举第一榜”的大幕在悄无声息中已然徐徐拉开。

    十二月初的某天,苏洵照例领着苏轼兄弟俩去欧阳府拜谒欧阳修,请教学问,增进感情。

    欧阳府的门倌早已与苏洵三父子熟络,父子三人拜谒欧阳修也早就无须通报,而是径直去往府内书房即可。欧阳修平常都在书房读书写字修身养性。

    在苏洵三父子来到书房门口时,听闻书房内不时有谈笑声传出,想必今天欧阳府有外客登门造访。

    苏洵敲门后,携同苏轼兄弟俩推门恭敬而入。放眼望去,书房除了欧阳修,还有六位客人。其中一位中年男士年纪最长,四十岁上下;其余五位差不多都是二十多岁的青年。

    “拜见老师!”“拜见欧阳伯父!”

    苏洵父子三人恭而有礼地朝着欧阳修一拜。

    “哈哈,明允来了,快坐。”见到苏洵到来,欧阳修原本就笑逐颜开的脸上愈发欣喜,开怀笑道,“明允,我来为你引荐。这位是我的首席大弟子,江南西路建昌军南丰人曾巩,我们是佬表。子固这次是来京师参加省试的。”

    欧阳修的目光落到那位中年男士身上,眼神中竟然带有一丝长辈对于自家晚辈的宠溺之情,慈和笑道:“子固,这位是益州路眉州眉山人苏洵,今年新拜入我门下。”

    在欧阳修的相互引荐下,苏洵和曾巩互相见礼。虽然是初次见面,但都是同门师兄弟,确有一见如故之感。

    苏洵在与欧阳修和曾巩的谈话中,对于欧阳修和曾巩的师生情谊逐渐清晰。

    两人首次会面是在十五年前,宋仁宗庆历元年。那年曾巩来京师准备参加第二年的科举,并入太学就读。太学原本隶属于国子监。庆历新政期间,太学从国子监独立出来。曾巩怀揣《上欧阳学士第一书》,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登门拜访欧阳修。初次见面,欧阳修就把曾巩纳入门下,当成最堪培养的学生悉心教诲。

    庆历二年,曾巩参加礼部省试再次落第。欧阳修为曾巩打抱不平,在他南归时作《送曾巩秀才序》赠之。在这篇序中,欧阳修既为曾巩叫屈,又为其立名扬名。所以曾巩虽然此次科举落第,却因欧阳修此文而名闻天下。归南丰后,曾巩也写了著名的《上欧阳学士第二书》,再次赞誉欧阳修“文章、智谋、材力之雄伟挺拔,信韩文公以来一人而已”。

    庆历五年,欧阳修被贬知滁州。曾巩致书欧阳修和蔡襄《上欧蔡书》,深切愤愤不平。

    庆历七年,曾巩父亲曾易占奉召入京待职,曾巩随父北上。到达金陵(今江苏南京)后,曾巩专程前往滁州拜谒欧阳修,这是师徒自庆历二年分别后的再次会面。在相处的二十多天里,他们促膝交谈,砥砺操守,徜徉山水,师徒关系甚是融洽。欧阳修在文学创作上给予了曾巩悉心的指导,使得曾巩的文章愈益精粹。期间曾巩还出示了王安石的文章,向欧阳修推荐王安石。欧阳修通读王安石的文章,不觉击节称赏。但由于曾巩父亲到南京(今河南商丘)时突然病故,曾巩只好辍学回归故里。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之际,继续潜心耕读,抚育教养四个弟弟和九个妹妹。

    随后,曾巩把随行五人介绍给苏洵。其中曾布、曾牟为曾巩的弟弟,曾阜为曾巩的堂弟,另外王彦深、王无咎为曾巩的妹夫。苏洵也把苏轼和苏辙介绍给曾巩六人认识。有欧阳修作为结识的媒介,众人相谈甚欢,结为知己好友。

    苏洵好奇发问:“子固,这次就你一人赴京赶考吗?还是与哪位令弟一起赶考而来?”

    闻听此问,就算曾巩平时再如何谦逊温和,也不免面带骄傲,微微笑道:“明允,这次我带着三位弟弟和两位妹夫赴京,并非只有我独自参加省试,而是我们六人一起全部参加明年省试。”

    “什么?”苏洵脱口惊呼,话语音调不由自主拔高了好几度。

    苏轼和苏辙猛然同时转头彼此对望,两人眼神中满是震惊。原本以为自己兄弟两人同时参加省试,如再同时考取进士功名,就能传为一桩美谈。万万没有想到,还有最离谱的,一门六君子同时参加省试。如果,如果这一门六人都能高中的话,那真是惊世骇俗了。此念头刚刚萌发,苏轼兄弟俩便急急排除这个假设,深觉太过荒诞不经。

    “哈哈!”欧阳修愈发开怀,显然对于自己这位首席大弟子相当满意,笑对苏洵说:“明允,庆历七年距今已近十年。这十年,都是曾巩在教授曾布他们的学问,可以说是亦兄亦父。”

    苏洵对着曾巩抱拳一礼,肃然起敬地说:“子固十年如一日含辛茹苦教养弟弟妹妹,苏某自愧弗如。”

    曾巩连忙回礼:“明允此言差矣。明允能够教导出子瞻、子由如此出类拔萃的英杰,是我辈读书人学习的楷模。”

    读书人之间只要有心结交,相互吹捧起来,那真是让人浑身舒泰,心旷神怡。

    此情此景,欧阳修快心遂意地频频点头,曾巩和苏洵都是他的得意门生。特别是曾巩,欧阳修一开始是把他当作文坛领袖接班人培养的。只是后来在曾巩的强烈推荐下,王安石拜入欧阳修门下后,欧阳修对于文坛接班人的人选才出现动摇。直至最近,在欧阳修阅看苏轼开封府解试《文以明道请求先圣》的策论后,其内心深处已然再起波澜。苏轼在古文运动上的立场和见解与自己最是不谋而合。

    兴许此时的欧阳修连自己都还未意识到,苏轼已经悄然出现在其挑选文坛领袖接班人的备选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