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宋朝当大文豪
繁体版

第21回 天石砚铭

    时光匆匆,又到此年援衣假。

    初到十月的眉州,正是小阳春,依旧小桥流水、绿树成荫、鲜花遍野,美如天机锦绣。如同出嫁的姑娘,银钗金钿珍珠屏,盛装待发,只等你的到来。

    随着十月的持续推进,天气开始转凉,仿佛冬季却又夹杂着夏季的余温。空气中躁动的因子,在时光的浮沉中渐渐隐匿起来。此时的眉州,又如同一位慈爱的长辈,伸开最为柔情的肩膀,温暖远来的游子。

    无论四季轮回、寒暑交替,也无法阻挡苏轼一颗酷爱奇石的心。

    这天,苏轼不由分说强拽着苏辙一同去眉州城外的河里。两人各自背着一个小箩筐,里面塞满了各种各样的石头,兄弟两吭哧吭哧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石头背回纱縠行后院。“哗啦啦”,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五颜六色的石头散倒一地。

    苏辙勉强挤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苦笑,脸上肌肉忍不住抽动几下,苦涩地讨好说:“哥哥,这次背完石头后就行了吧,都这些了,假期不用再去了吧?”

    苏轼看着小半院子奇形怪状、色彩缤纷的石头,甚是满意,小手一挥,大气地说:“嗯,已经很好了,不用再去了。”

    苏辙无语凝噎,暗自用手抹着眼泪。他凄苦啊!刚刚9岁正是呼朋唤友疯玩的年纪,天天被哥哥拉壮丁背石头。家里、大河,两点一线,哪儿都去不了。反抗?想都别想,12岁的苏轼比苏辙高了不止一头。

    苏轼有一个癖好,甚是有趣。他会把背回家的石头再挨个做一次慎重筛选,特别中意的才会留下,其他的在院子里面刨坑埋了,美其名曰“种石”。

    当然,挖坑刨土的苦力活亦是苏辙代劳,苏轼可没有这闲工夫,他得仔细品鉴每一块奇石。

    “哥哥,快来!快过来啊!”苏辙惊喜地高声尖叫,都发出了被掐住脖子的鸭子般尖锐刺耳声。

    苏轼连忙跑过来定睛朝土坑看去,地里竟然挖出一块异常美丽的奇石,形状像鱼,似鱼鳞般闪烁着浅碧的色彩,里外都点缀着细小的银星。石质细润晶莹,微显道道脉络,敲之能发出悦耳铿锵的声音。

    苏轼十分欢喜,抢过石头清理干净,爱不释手。还不忘“砰砰”拍了苏辙的肩膀:“弟弟,你立大功了,以后不用再去背石头了!”

    苏辙喜极而泣,老天终于开眼,这悲催的背石生涯总算结束了。

    苏轼发觉这块奇石犹如自然天成的砚台,就试着拿它当砚台磨墨,发现非常容易发墨,而且有保持水分的特点,能将磨好的墨水保持较长时间的润泽。

    苏轼宝贝得不得了,炫宝一般拿给家里所有人看,家人们都啧啧称奇。苏洵更是赞美地说:“这是一方天砚啊!虽然形状不太完整,但具有砚的品质。这砚是文字吉祥的象征,亦是你文章发达的祥瑞之兆,要好好善待善用之。”

    苏轼福灵心至,立即为天砚作铭:“一受其戒,而不可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苏轼认为一旦接受了此天砚,就不应该使其易主。世间万物,有的以内在品德为高,有的以外在形貌为高。在这二者之间,苏轼会选取什么呢?仰人鼻息、跪人脚下,这样的人世间已经够多了!

    自此,苏轼与天砚朝夕相对,不仅下笔如有神、文章自天成,更如君子在侧、明德惟馨。一股无形无状的势,在苏轼身上逐渐凝聚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