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朕即天下
繁体版

第四十七章 王曾的谋划

    咚!

    咚!

    咚!

    恰在这时,远方传来一阵击鼓声,听到这鼓声,赵祯放下了手中的论语。

    “午时了。”

    “今日的经筵就到这里吧。”

    此话一出,王曾等人顿时回过神来。

    “臣,谨受教!”

    “臣,谨受教!”

    众人先后朝着赵祯行了一个揖礼。

    此时,经历了最初的震撼,丁谓等人的情绪多少平复了几分。

    看到丁谓等人的表情重新恢复了平静,赵祯心中也没有多少失望的情绪,这等表现,很正常。

    他们这群人中,最年轻的王曾,今年也已四十五岁,都是一帮政坛老油条,早就过了打鸡血的年纪。

    三言两句,就想让他们纳头便拜?

    那是小说里才有的场景。

    旋即,赵祯对着一旁的蓝元震嘱咐道。

    “回延庆殿。”

    “摆驾,延庆殿!”

    随着蓝元震的一声高呼,丁谓等人又是一拜。

    “臣等,恭送陛下圣驾!”

    这一次,丁谓行拜礼时,明显多了几分敬意,虽然他是以文辞闻名的,但对于经学,他也有所涉猎。

    他几乎可以断定,官家今日之所讲一旦传开,必然会在士林内引起轩然大波。

    这是毋庸置疑地!

    反正在他看来,官家之言并无明显的破绽。

    性即情?

    性即理?

    如果‘性情’、‘性理’之说能够一统,官家很可能会成为当世圣人?

    毕竟,这是董仲舒、扬雄、王充、韩愈、李翱等名儒都未曾做到的事。

    但,这可能吗?

    官家今年才十三岁啊!

    公认的圣人孔子,十三岁在干嘛?

    子曰: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五十而知天命。

    幕后是不是有人在推动?

    有人想要人为造出一尊圣王?

    没错。

    丁谓宁愿相信这是一场早有预谋的大戏,他也不愿意相信官家真的有如此学识。

    如果这一切都是官家自悟的,那未免也太可怕了。

    另一边,王曾也对官家的学问有所怀疑,但他很快又否定了这一猜想。

    一个人的学识是无法伪装的。

    如果作假,迟早有一天会露出破绽。

    况且,他和鲁宗道的请对,并非事先预谋的,而是他们自发的,至少,在他这里是自发的。

    国朝真的要迎来一位圣君了吗?

    此前,王曾虽然也相信官家会成为一个明君、圣主,但那只是一种美好的期望。

    而现在,期望好似要成为现实,这让他有一种如梦似幻的感觉。

    太不可思议了!

    想到这里,王曾的视线不自觉的瞥向了一旁的丁谓。

    必须要加快速度了。

    似丁谓这等佞臣,须得尽快扫除!

    不能让这等巧言令色之徒污秽了朝堂!

    只是,王曾也很清楚,想要将丁谓扫出朝堂,重点不在于他,而在于禁中的太后。

    太后手握先帝遗诏,没有太后的授意,仅凭他一人之力,根本无力扳倒丁谓。

    该怎么做,才能让太后主动贬黜丁谓?

    恍然间,王曾灵光一闪,他忽然想到了一件事。

    前几日,河北路那边传过来一份奏请军粮的札子。

    军粮不够是因为驻防的士兵变多了。

    国朝虽然和契丹签订了盟约,但先帝新丧,官家又以幼冲之年登基,且国事又由太后摄政。

    值此之际,谁知道契丹人会不会撕毁盟约?

    哪怕只有万一的可能,也需要防备。

    因此,悄悄增加戍边人数,自是应有之意。

    ‘这事能不能拿来做文章?’

    眼下,为先帝治丧才是国朝的头等大事,所以,修陵一事占据了绝大多数资源。

    包括粮草,也是先紧着皇陵那边。

    以京师目前的粮食储备,短时间内,三司很难调集到足够的军粮。

    前线军粮不够,怎么办?

    直接从其他各路征调,时间上多半来不及。

    一般而言,遇到这种情况,朝廷大概率会采取‘入中’之策。

    所谓入中,即招募商人将粮草运输到指定地点。

    商人运送完粮草,朝廷会给以钞引作凭由,然后,或是前往京师兑换相应的物资,或是,赶赴江淮等茶、盐产地,领取茶、盐。

    当然,为了提高商人入中的积极性,朝廷往往会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征调粮草。

    有了差价,就有了牟利的空间。

    而钞引,作为朝廷指定的物资兑换凭证,在某种意义上,钞引也就略等于现钱。

    据王曾所知,京中有不少专门售卖钞引的交引铺,那些不愿前往异地支取茶盐的商人,往往会将钞引就地卖掉。

    商贾行商,当然是为了牟利。

    交引铺会以各种手段压价,以此来谋划最多的收益。

    而京中最大的交引铺,其中就有太后亲族,已故太尉刘美的份子。

    至于,丁谓、林特等人有没有参与其中,王曾不太清楚。

    但通过一些蛛丝马迹,或许可以一窥全貌。

    天禧二年(1018),先帝下诏,令孙奭联同三司,一起商讨茶法更易之事。

    彼时,王曾虽然出知地方,任知天雄军(河北大名),但对于京中发生的事,他还是有所耳闻的。

    此次茶法更易之事,最终是不了了之,孙奭也再度从京师出知地方,调知河阳(今河南孟州)。

    结合已有的线索,天禧年间,茶法改革失败,少不了丁谓等人从中作梗。

    毕竟,朝廷现行的茶法是林特、李溥等人修正的,林特和李溥是谁的人?

    丁谓的亲密战友。

    李溥犯赃私的事,已然是铁一般的事实,而李溥和林特又是姻亲,这其中会不会有什么问题?

    虽然王曾不敢直接下定论,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林特纵使没有贪污,至少也有包庇之嫌。

    如果不是林特、丁谓的包庇,李溥怎会从一介三司胥吏,一步一步转迁至团练使(从五品武官阶)?(注1)

    当然,李溥理财有道,也是公认的。

    不。

    准确来说,李溥不是理财有道,而是敛财有道。

    李溥赃私一案,有没有机会重启调查?

    想了想,王曾觉得不太可能,但顺着这条线,也许会发现一些新的线索。

    如果丁谓、林特等人也有参与交引售卖的生意,到时候只要挑起他们和太后亲族的矛盾,或许便能借此扳倒丁谓。

    注1:胥吏补官,也是入仕渠道之一,当然,胥吏补官的限制很严格,只有州、路及中央机构的胥吏才能转官。

    另外,对于胥吏供职时间也有严格限制,供职十几二十年,才有机会进入‘补官序列’,且每次胥吏补官也有名额限制。

    且胥吏补官,也是补武官阶,如果没有特殊际遇的话,几乎很难升迁。

    像李溥这样的,已经是特例中的特例了。

    注2:关于河北路增兵的事,未见具体记载,但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有一条记载。

    【丙戌,出内藏库银二十万两、钱三十万贯下诸路,又出钱三十万贯下三司。许商人‘入便’於河北,助给军费。】

    这条记载的具体时间是农历3月17号。

    入便,即便籴,也就是入中。

    考虑到北宋的信息传播速度,以及政务处理速度,哪怕是使用急脚递的传讯方式,军粮不足,也该是二月发生的事。

    而二月,恰好是真宗崩逝的时间,河北路又是对抗契丹的第一线,不可能突然缺军粮。

    所以,大概率是有增兵的,史书不记载,应是出于避讳。

    毕竟,澶渊之盟后,宋辽是兄弟之国。

    既是兄弟之国,又怎能明目张胆的提防。

    当然,这只是个人之见,出于剧情需要的推测。

    至于,刘美参与交引铺的来源,史书也未记载,这里写,是因为刘美的女婿马季良,马季良家里是做茶叶生意的,且有参与贩售交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