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都卦仙
繁体版

第四十二章 开元名将的归宿(上)

    大槐树下不明白,杜甫及家人怎么会沦落到如此困境?老头子们叹息之余,看看四周,一片破旧衣裳,一颗颗苍老白头,与对联“茶舍漂短褐,树下满霜雪”相符,内心稍安。酝酿新话题之时,老头子们趁着空闲,端起粗陶碗喝几口茶,砸吧着嘴说道:

    “香,真香!”

    老头子们不嫌弃粗衣粝食,唯独放不下一口香茶,每时每刻都不愿离开。然而,这次的香茶没有让大槐树下迷醉其中,不少老头子觉得局促不安,甚至有些惶恐,不由自主将话题转到开元以来的大唐名将。

    老头子明白,大唐人不安分,边地的仗永远打不完,没人想知道名将的战绩,仅仅想知道他们的结局,借此观察现在的大将。

    武周朝以前的大唐名将,包括凌烟阁功臣在内,结局都不怎么好。猛将薛仁贵的结局很不错,武周时帅军北抗突厥,死于军帐,年七十。其子薛讷、薛楚玉等均未受到朝局牵连,全家平安。

    开元二年,薛讷帅军征契丹、奚,全军覆没,薛讷孤身逃回。当年年底,薛讷帅杜宾客、郭知运、王晙、安思顺等防御吐蕃,以王海宾为先锋。此战以攻为守,大获全胜,斩获一万七千级,获马七万、牛羊四十万。这是新皇帝即位后,大唐的第一次大胜仗,意义非凡,大唐边军与吐蕃的强弱之势从此逆转。此后,薛讷仕途顺利,致仕后,于开元八年去世,年七十二。

    王晙,沧州景城人,后徙洛阳。擢明经第,累迁鸿胪少卿,充朔方军副大总管、安北大都护,丰安、安远等城并授节度。进太仆少卿、陇右群牧使。随薛讷破吐蕃军后,以功加银青光禄大夫、清源县男,兼原州都督;又进并州都督长史。此后,以功迁左散骑常侍、朔方行军大总管;改御史大夫,又拜兵部尚书。因事坐贬梓州刺史,累迁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充朔方军节度大使。因谋反案牵连,坐贬蕲州刺史;又起复,以户部尚书为朔方军节度使。开元二十年,卒于任,年七十九。

    薛讷之后,世人公认的开元名将有郭虔瓘、郭知运、王君掞(毚)、张守珪、牛仙客、王忠嗣,即:二郭两王张牛。

    郭虔瓘,齐州历城人。开元初,迁右卫骁将军兼北庭都护、金山道副大总管。又以功授冠军大将军、安西副大都护,封潞国公。后因事罢免,又起复为安西副都护。开元十四年,卒于长安私第,年八十三。

    郭知运,瓜州晋昌人,孔武有力,以格斗功累补秦州三度府果毅;随郭虔瓘破突厥有功,加右骁卫将军,封介休县公。随薛讷破吐蕃军后,进阶冠军大将军,兼临洮军使,封太原郡公;徙陇右诸军节度大使、鄯州都督。此后,累功进兼鸿胪卿、摄御史中丞;拜左武卫大将军。开元九年卒于军帐,年五十五。

    王君掞,瓜州常乐人。初事郭知运为别奏,累功至右卫副率。郭知运去世,代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右羽林军将军,判凉州都督事。开元十四年,吐蕃酋悉诺逻寇大斗谷,王君掞率秦州都督张景顺乘冰度青海偷袭,大破吐蕃军后军,以功迁大将军,封晋昌县伯。开元十五年,王君掞带兵出征时,被回纥部落伏击,力战而死。

    张守珪,陕州河北人,以平乐府别将从郭虔瓘守北庭,迁幽州良杜府果毅都尉。王君掞战死后,河西震惧,皇帝诏张守珪为瓜州刺史、墨离军使;迁鄯州刺史、陇右节度使。徙幽州长史、河北节度副大使。俄加采访处置等使。武周朝契丹、奚叛乱之后,连年寇边,边军不能制,而张守珪多次击败幽、营东北北各部族,逆转形势,形成唐军强、各部族弱的局面。因功加拜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

    皇帝因张守珪有大功于国,欲以为相,张九龄谏曰:

    “宰相者,代天理物,非赏功之官也。”

    皇帝曰:

    “假以其名而不使任其职,可乎?”

    对曰:

    “不可!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且守珪才破契丹,陛下即以为宰相;若尽灭奚、厥,将以何官赏之?”

    皇帝由是作罢。开元二十七年,张守珪为部下掩盖败绩,事泄后被贬为括州刺史。开元二十八年,因背疽去世,年五十八。

    与张守珪相比,牛仙客的“运气”好得多。牛仙客为泾州鹑觚人。初为县小吏,会为陇右营田使,积功迁洮州司马。王君掞战死的时候,牛仙客侥幸逃脱,累功迁太仆少卿,判凉州别驾,知节度留后事,俄为节度使。开元二十四年,代信安王李祎为朔方行军大总管。

    皇帝欲加牛仙客为尚书,张九龄曰:

    “不可!尚书,古之纳言,唐兴以来,惟旧相及扬历中外有德望者乃为之。仙客本河湟使典,今骤居清要,恐羞朝廷。”

    皇帝曰:

    “然则但加实封可乎?”

    对曰:

    “不可!”

    皇帝无话可说。李林甫奏曰:

    “仙客,宰相才也,何有于尚书!九龄书生,不达大体。”

    皇帝大悦,封牛仙客为陇西郡公,实封户二百。张九龄罢相后,皇帝以牛仙客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知门下事,遥领河东节度副大使。

    天宝元年,左相牛仙客薨,年六十八。

    随薛讷出战吐蕃的丰安军使王海宾,不幸战死;时年,其子王训九岁。皇帝以其为朝散大夫、尚辇奉御。

    王训见到皇帝时,伏地大哭,皇帝抚之曰:

    “此去病孤也,吾当壮而将之,万户侯不足得也。”

    更赐名“忠嗣”,养禁中。王忠嗣长大后随萧嵩征战,累迁左威卫将军、代北都督,封清源县男;因故,坐贬东阳府左果毅。赴河西征战,因功授左威卫郎将,累迁左金吾卫将军,领河东节度副使、大同军使,寻为节度使。开元二十九年,节度朔方,兼灵州都督。

    天宝元年,王忠嗣帅军北讨奚怒皆,战于桑干河,三遇三克,耀武漠北,高会而还。徙河东节度使,进封县公。俄而为河西、陇右节度使,权朔方、河东节度,佩四将印,劲兵重地,控制万里,近世未有也。

    皇帝想要攻占石堡城(青海湟源县日月乡石城山),问计于王忠嗣。王忠嗣认为此地易守难攻,而吐蕃举国之力防守,以死伤数万将士的代价攻占,得不偿失。

    皇帝心中不快,朝臣开始找王忠嗣麻烦。天宝六年,有人告王忠嗣:

    “忠嗣尝养宫中,云吾欲奉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