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都卦仙
繁体版

第三十二章 皇帝的念想

    皇帝少年既出类拔萃、聪颖果敢,而则天皇后出于种种考虑,将他们一家人长期禁闭在皇宫内,不许外出。不堪回首的日子里,皇帝惟有读书、学艺;由此成人后多艺,善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

    景龙四年,中宗暴毙,韦庶人矫诏称制;皇帝第一次想清楚,何为“易”:易之为书,唯变所适。他的命为“泽风大过”,亦可视为“泽灭木”,不变则亡!危机之时,皇帝的果敢起到决定性作用,暴起讨乱,诛杀韦党,拥立其父相王为皇帝,即睿宗皇帝。其后,睿宗皇帝无为养志,退为太上皇,皇帝即大位。

    皇帝很满意自己的果敢,从中得出终生难忘的结论:唯有变动,命运才能握在自己手中。此次宫变,皇帝仅仅搞清楚自己为大泽中的那颗树,始终不能参透何为“泽”。即位以来,皇帝勤勉使得大唐国力更上层楼。皇帝也有自己的烦恼,世人总以为皇帝失德,致使水灾过多。皇帝贵为至尊,也无法堵住世人的嘴,只能用民生、勤奋来补救。

    不知不觉中,三十年过去,而皇帝也年愈五十。皇帝自认为不比古之圣人差,人口超大隋,国土超大汉,民富国强远超武帝。皇帝也有遗憾,无奈之下杀了两个儿子。尽管皇帝智计无双,也想不出更好的处理办法;既然没有办法,杀了也就杀了,没有什么后悔。

    年纪大了,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勤勉,需要“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多年以来,皇帝统御大唐的心得唯有“选人”,找到合适的公卿,方能“无为”。如今的朝堂需要什么类型的公卿?理财的人、打仗的人。既然有人做事,又有传承的选人之法,皇帝不再为朝政烦恼。

    皇帝忘不了他自己的命运“泽风大过”,象曰:君子以独立无惧,遁世无闷。新修的漕渠直通长安,再也不用为关中百姓、朝廷百官的吃喝发愁;皇帝认定关中为遁世之地,再也不会就食东京洛阳,巡视北京。

    皇帝以为,仅仅遁世还不够。“易”之精髓为变,当初卜算的变卦为“泽山咸”:亨,利贞,取女吉。象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经多方打探,皇帝选中杨氏太真,曾经的寿王妃。杨太真进宫的路线颇费周折,先为女官进宫,再出家为女冠,然后才成妃子。

    “以虚受人”?皇帝想不明白,这个“人”特指哪类人。每个皇帝都会经常被提醒,必须对百姓好;既然如此,首先要以虚受百姓,而最直接的做法无非免税。想明白的皇帝,督促财赋之臣行敛聚之能事,有了盈余才好做好人免百姓之租赋。

    读书人是特殊群体,尤其那些有名望的读书人,必须以虚受之。如今天下最有名望的文学之士非李白莫属,皇帝召见于金銮殿,谈论世事。李白奏颂一篇,皇帝赐食,亲自为其调羹,有诏供奉翰林。好一幅君臣相得的盛景,让全天下的读书人欣羡。

    李白随性而好酒,经常与人豪饮而不顾皇帝。一日,皇帝想用李白的新诗作乐,令左右出宫寻人。召入时,李白大醉而不知东南西北,让高力士为其脱靴,做《清平调》三首,其中第二首为: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皇帝赞叹,醉到如此模样还能援笔成文,且婉丽精切无留思。杨太真怎么听都觉得味道不对,把自己比为赵飞燕,什么意思?皇帝怜才,想封李白为官;提了几次,高力士、杨太真均反对。李白久久不能如愿,心里通透:如此桀骜不驯,在皇宫难有作为;做供奉翰林,写诗供皇帝及妃子享乐,有意思吗?

    李白辞行,皇帝不知道该如何挽留,能做的仅仅是赐金放其归山。

    无为而无不为的皇帝,日子过得舒坦:朝游兴庆池,夜浴骊山汤;修道问长生,无聊议钱粮。皇帝只关心钱粮,朝政、战事有文武大臣操劳,不需过多烦忧。如今的朝堂之上,与张説、宋璟时代大不同,汇聚了一批懂民生、懂税赋的公卿,为朝廷、为天下操劳,像张九龄那种文名天下而不懂钱粮的公卿,再难作为。太平盛世、四海升平,朝廷、天下皆不缺钱粮,也不缺敢战之士,还有什么天下事值得皇帝出手?

    还真有!税赋公卿遇到麻烦,找皇帝最终定音。一直以来,朝堂诸公头疼于恶钱扰乱市场,费去数年想尽办法,以至于宋璟为此贬官,市井中的恶钱才彻底消失。现在又有新麻烦,市井中流通的铜钱越来越少,物价持续下降。财赋公卿将每年所出之铜,全部铸钱,也赶不上铜钱消失的速度。皇帝提起的心重新放下,只要百姓、士卒能填饱肚子,大唐的天不会塌。

    于是,皇帝问曰:什么道理?

    对曰:富户的钱无处可花,而每年的收益颇多,唯有存在家里或者陪葬,铜钱由此变少。

    皇帝心里叹气,问曰:怎么办呢?

    对曰:想办法将富人家的钱搬进市井!

    皇帝问曰:有什么好办法?

    几个财赋公卿窃窃私语后,对曰:两个方法,其一,想办法让富户花钱买东西;其二,想办法让他们以钱赚钱。

    皇帝问曰:有什么方法让富户花钱?

    对曰:富户不敢花钱是因为官吏不敢花钱,官吏不敢花钱是因为陛下不花钱。我等特意为陛下准备一座财、物仓库,希望陛下能将其中的钱财花光。

    皇帝心里再次叹气,有花钱修道的吗?嘴里却问道:这是让我穷奢极欲?

    对曰:时代不同了,如今之天下,不花钱的麻烦比花钱奢靡的麻烦还要大。

    皇帝问曰:先说第二个办法,怎么做才能让富户以钱赚钱?

    财赋公卿多智近妖,竟然能想出那么多办法。皇帝知道,还有一个办法,财赋公卿不敢提,自己也没法提。如今的世道,想花钱的没钱花,有钱的无处花;钱是什么东西?没人比财赋公卿更清楚。

    既然公卿有办法,皇帝不再枉费心思,转移话题,希望给天下之士一个机会:命一艺傍身的士人到京城考试,择其优者重用。

    官府层层把关,精挑细选的天下士兴冲冲地赶到长安,希望卖身皇帝家。三十多岁的杜甫也想抓住这次机会,赶到长安,再次尝到挫折的滋味;考试的结果,竟无一人得第。不屈不挠的杜甫不愿就此离开长安,奔走于权贵私第,期望时来运转,得到大人物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