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都卦仙
繁体版

第六章 通远聊天群

    老道无可奈何地走到麦子身旁,麦子很认真地给道士讲解老仙的故事。老道不相信,问麦子:

    “老仙真去过天宫,不是骗人的吧。”

    麦子很确定地回答道:

    “我们也不信,老仙反问我们做过梦没有,凭啥说梦里面看到的不是真实?”

    老道想了想说道:

    “老仙说的也有道理,谁知道他梦到了什么。”

    一老一少就这么聊着废话,有一句没一句。老仙盯着两卦,做沉思状,然后说道:

    “看来你精通《易经》,所以你要自己细细体会,我只能说我的表层道理。震代表雷,也代表动,代表新生。你试着想象,天上闪电雷鸣,地上了无痕迹;变卦是雷击高山,按照这个趋势,再继续发展,就是雷击大地。所以卦象似乎是告诫你,雷最好保持在天上,即便有所变动,也要止于高山。”

    白衣人陷入沉思,老仙不管那么多,继续自己的防退货手段:

    “这卦准不准我不清楚,运气好的话,你自己会明白怎么做,我不可能清楚你的心忧。”

    麦子老远看到两人不再说话,丢下老道急忙跑过来,喘着气说道:

    “卦灵不灵还要看恁的心诚不诚,心诚则灵,心不诚肯定白算。”

    老道也跟着走过来,听到麦子的话笑了,问道:

    “是不是给钱多就算诚心?”

    麦子有板有样地耻笑道:

    “你看你说得啥话。以前的梁皇帝,那才叫诚心,把国家捐给了老和尚,老道你自己说,这叫心诚还是傻蛋?”

    听到这话,道士高兴起来:

    “说的不错,小娘子真懂事,秃驴都不是好东西,全是骗子,哪像我们道家人,个个纯朴善良,就看道友这身衣服,就知道是真正修道之人。大隐隐于市,这是好地方啊。隐居深山道不得,看遍红尘心自静。”

    白衣人说道:

    “是啊,以国事佛,确实愚蠢。”

    说着话抬起右手摸左边衣袖,脸色涨红。老道看到后,随手掏出五两银子放在桌面,没搭理老仙,反而问麦子:

    “小女郎,我们算心诚吧!”

    看到银子,麦子的眼睛发亮,盯着银子怎么都看不够,眼睛再也移不开,随意地回答道:

    “诚心,很诚心。俺们去年碰到一个官,穿得破破烂烂不说,还跟老仙讨价还价,这样没诚意,保准一辈子穷官。”

    白衣人笑着问道:

    “那个穷官什么特点?”

    麦子的眼睛还是紧盯银子,想伸手又不敢,还是随意地回答到:

    “坐着一辆破车,套着一匹皮包骨头的瘦马,连笼头都舍不得用,绑了根破绳子。”

    白衣人哈哈大笑,喊了一声:

    “走,天罡,我们回去。”

    与孬蛋同样德行,没等白衣人走远,麦子抓起银子咬了一口,欣喜地说道:

    “老仙,你去了一趟天宫,咱们就转运了,现在的……?”

    孙老仙急忙捂住麦子的嘴,生怕喊出“憨子”两个字。白衣人还是听到麦子的前半句,对老道说道:

    “在市井中生活真是不错,可惜我没这个机会,兴许你还有机会红尘练心。”

    等白衣人走远,老仙才松开手,很严肃地对麦子说道:

    “麦子,今天表现不错,说的话都有分寸。以后要注意,不要见钱眼开,不要在贵人面前乱说话,要知道祸从口出。”

    麦子点点头,恋恋不舍地把银子交给老仙,又狠狠地瞪了几眼,才离开卦摊,去做自己的事。几天之内接连两卦,老仙对自己有了信心,看来,算卦也不是那么难,胡说八道就可以了。不知道那些天天发推,抱怨读不懂《易经》的人,长着哪个朝代的脑袋。

    唐朝的洛阳够开放、够繁华,书还是很难见到,大街上只有印刷的佛经,没有印刷的书,不知道什么道理。老仙找不到机会研读《易经》,不学就不学吧,吹牛比读书重要。

    石头打赢了外来人,坐稳瓢把子。市场的人对这种打斗习以为常,知道孬蛋离开后,所有的人都不怎么离开店铺,担心被惹麻烦。等大局已定,没有了风险,出来走动的人多起来。里坊门外,卦摊隔壁大槐树下,靠着墙根晒太阳的人多起来。

    通远市最繁华的地段就是中心十字街,老仙的卦摊在十字街东街尽头,与聊天的人隔着一堵墙。这些无聊的人才真正关心老仙的遭遇,比那几个少年问的还仔细。老仙不得不离开卦摊,站在里坊门口,聊天的时候留意卦摊,避免生意流失。

    碰到这种十分关心自己的人,任何人都会烦躁;老仙也一样,不得不压制怒气,一遍遍讲述自己的天宫历险记。问得多,讲得多,段子越来越长,变成故事,被说书人听去,改编成了畅销书,到处传颂。传到最后,故事是故事,老仙是老仙,跟老仙的段子完全没有关系,主角没变,依旧名老仙。

    聊天的人也都说,此老仙非彼老仙。石头四人很不服气,叫嚷着要去找说书人收钱。老仙信以为真,谁知道几个少年窝里凶,离开道观后,都忙着干活赚钱,没谁记得帮老仙讨公道。

    聊天最多的还是今年夏秋之际的大雨与水灾,通过各位聊友的片言只语,老仙了解到,那场大雨真大,洛水与谷水发大水,冲进了皇宫,冲垮六百多户民宅,淹死六千多人,估计灾民有几万人。皇帝可怜灾民,腾出明德宫等皇家园林、宫殿给灾民居住。粮食自然不会缺,有义仓赈济、上户赈济,基本没有饿死人。

    聊天的人来源复杂,唐建国后,陆续移居、返回洛阳的不少,基本上都经历过贞观初年的各种灾害,大旱、早霜、冰雹、蝗虫、水灾等,比较起来,这次水灾真不算什么。按他们的说法,那时候还没有义仓,卖儿卖女求口饭,逃荒要饭,就差人相食。要说皇帝对百姓真心不错,总是下诏说自己失德引起灾害,赈灾不遗余力。

    大家还说,幸亏那时候没有战乱,否则不知道要死多少人。众聊友想起来老仙:

    “你是那时候来洛阳的吧,我们都不清楚,你带着六个不到五岁的孩子,是怎么熬过那些缺吃少穿的岁月?要知道,那个时候一匹绢只能换一斗米。”

    老仙无奈地说道:

    “都忘了,我也不知道。别谈那些难过的经历,我们活的不好吗?”

    老仙突然想起,这个时代自然灾害、饥荒都是家常便饭,久不久就会碰上。生存环境太恶劣,自己会不会遭灾被饿死,或者被淹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