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连接体
繁体版

第二十章 黄巢不丈夫

    (一)

    每天,

    你都会陪着黄英这菊花仙女,

    种菊,

    育菊,

    赏菊,

    甚至你还培育出蓝菊,

    这在聊斋域是绝无仅有。

    看着埋园的菊花,

    你时不时会吟诵出,

    楚国屈原的诗句,

    《九歌·礼魂》:

    “成礼兮会鼓注,

    传芭兮代舞;

    姱女倡兮容与;

    春兰兮秋菊,

    长无绝兮终古。”

    菊花山距离10公里处,

    有一个小山村,

    村子里头,

    住着一个善良的农夫,

    叫李柱。

    李柱家里很是穷苦,

    他七岁就没了生父,

    靠母亲纺织支撑,

    度日如年度。

    李柱母亲因子幼丧夫,

    生活艰苦,

    经常泣哭,

    把眼睛都哭烂喽。

    为治好母亲的病,

    李柱一边给财主做工劳务,

    一边起早摸黑开荒种菜蔬,

    靠卖菜换些钱两,

    给母亲求医买药物。

    也不知吃了多少药物,

    母亲的眼病仍不见好转,

    病情反而还有点加剧。

    一天夜里头,

    李柱做了一个梦,

    梦见一个娘姑,

    来帮他种菜培土,

    并告诉他语:

    “沿河往西数十里处,

    有个大荒荡地区,

    荡中有一株白色的菊花,

    能将眼病根除。

    这花要九月初九重阳节时候,

    才开放,

    到时候,

    你用这花煎汤给你母亲喝下去,

    定能彻底将她的眼病根除。”。

    重阳节那天时候,

    李柱带了干粮,

    去大荒荡寻找白菊花之物。

    原来这是一个长满野草的荒荡地区,

    人称大荒荡地区。

    他在那里找了很久,

    只有黄菊花,

    就是不见白菊花,

    一直找到下午,

    才在草荡中一个小土墩旁的草丛里头,

    找到白色的野菊花一株。

    这株白菊花长的很特别,

    一梗九分枝,

    目前只开一朵花,

    其余八朵含苞待放,

    宛如一个羞答答的小姑娘,

    穿着白色的裙子,

    在草荡中翩翩起舞。

    李柱将这株白菊花连根带土,

    挖了回来,

    移种在自家屋旁处。

    经他浇水理护,

    不久八枚花朵也陆续绽开,

    又香又好看到极度。

    于是他每天采下一朵白菊,

    煎汤给母亲口服。

    当吃完了第七朵菊花之后,

    李柱母亲的眼睛便开始复明喽。

    白菊花能治眼病的消息,

    很快传了出去,

    村里人纷纷前来观瞅,

    这株不寻常的野菊花植物。

    这一消息也传到了村霸张财主那里头。

    张财主将李柱叫去,

    让他立即将那株白菊,

    移栽到张家花园处。

    李柱当然不肯应许。

    张财主,

    便派了几个下属,

    到李柱家要抢那株白菊,

    因双方争夺,

    结果菊花被折断,

    财主的手下人才扬长而去。

    李柱见这株为母亲治好眼疾的白菊,

    遭此强暴躏蹂,

    十分伤心,

    坐在被折断的白菊花旁处,

    伤心的泣哭,

    到天黑仍不肯离去。

    半夜之后,

    他朦胧的泪眼前猛然一亮,

    上次梦见的那位漂亮娘姑,

    突然来到他的身边处。

    姑娘劝他说:

    “李柱,

    你的孝心已经感动天宇,

    不要伤心,

    回去睡吧!”

    李柱说:

    “这株菊花救过我的母亲,

    它被折断亡故,

    叫我怎么不伤心痛苦?”

    姑娘语:

    “这菊花梗子虽然断了,

    但根还在地里头,

    她没有死,

    你只要将根挖出,

    移植到另一个地方,

    就会长出白菊。”

    姑娘又继续在梦里头,

    介绍种植菊花的方法。

    姑娘语:

    “我是菊花山的菊花仙女,

    特来助你,

    你只要按照一首《种菊谣》去做,

    白菊花定会种活复苏。”

    接着菊花仙子念道:

    “三分四平头,

    五月水淋头,

    六月甩料头,

    七八捂墩头,

    九月滚绣球。”

    念完就不见踪处。

    李柱回到屋里头,

    仔细推敲菊花仙子的《种菊谣》歌曲,

    终于悟出了其中意寓:

    种白菊,

    要在三月移植,

    四月掐头,

    五月多浇水,

    六月勤施肥,

    七月八月将根护,

    这样九月就能开出,

    绣球状的白菊花束。

    李柱根据菊花仙子的吩咐,

    照做无误,

    后来菊花老根上头,

    果然爆出了不少枝条物。

    他又剪下这些枝条去扦插,

    再按《种菊谣》说的去栽培养育。

    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阳节时候,

    便开出了一朵朵白菊花,

    芬芳溢满四周。

    后来李柱,

    将种菊的技术,

    教给了村上的穷百姓,

    这一带种白菊花的人物,

    就越来越多喽。

    因为李柱,

    是九月初九,

    找到这株白菊花的,

    所以后来人们,

    就将九月九,

    称作菊花节,

    并形成了赏菊花、吃菊花茶、饮菊花酒等风俗。

    而菊花仙子,

    就是你媳妇,

    黄英那丫头。

    菊花山区,

    在聊斋域,

    具有越来越高的知名度,

    很多民众,

    纷纷前来投奔或加入,

    你们的队伍。

    (二)

    然而,

    幸福总是不长久。

    有一支清兵士卒,

    驻扎在菊花山30公里以外的地区,

    战事间隙清兵四处掠夺,

    最可恨的是见到妇女,

    就糟蹋侮辱。

    这一年度,

    正赶上连降暴雨,

    连日的大雨,

    让高粱地成了一片泽国区域,

    水深齐腰处。

    很多的妇女,

    为了躲避清兵,

    就扎起木筏小舟,

    到高粱地里避祸,

    这样也逃脱不了厄运之举。

    三三两两的清兵士卒,

    光着身子,

    骑着马,

    蹚水进高粱地区,

    去搜寻奸淫妇女。

    几乎没有能逃脱魔爪的妇女。

    妇女往往都很胆小,

    可是却出了一个张氏妇,

    胆大而且聪明有度。

    张氏的丈夫,

    害怕妻子被清兵玷污,

    劝她出去躲躲,

    等清兵撤退了再回家府。

    可是妻子不听他的话语,

    坚持不离家府。

    丈夫很担心也很畏惧,

    张氏就把自己想的办法告诉了丈夫。

    夫妻两个趁着晚上,

    拿来铁锨和镐头,

    就开始在厨房挖坑弄土。

    两个人忙了一夜,

    挖了一个几米深的坑,

    在上面先架上一层高粱秸,

    高粱秸上面再铺一领芦苇席,

    让人看起来可以在上头,

    睡觉歇休。

    一切安排好后,

    夫妻俩过起了往日的生活,

    丈夫依旧出去干活,

    张氏就在家忙活女红家务。

    这一天,

    丈夫还没回府,

    张氏在厨房忙着给丈夫做饭,

    这时两个清兵,

    到村中来找妇女寻欢,

    其他人家的妻女,

    早就躲出去。

    这两个清兵士卒,

    就来到了张氏家里头。

    他们推门进院子里头,

    看到烟囱冒烟就直接奔厨房而来,

    探头往里一瞅,

    发现张氏正在做饭,

    两个人争相恐后,

    就进了厨屋,

    厚颜无耻的开始对张氏妇女,

    动手动足。

    张氏早有筹谋,

    她不慌不忙对清兵语:

    “我明白你们的意图,

    可是做这种事务,

    也不能两个人一处。”

    两个人听后,

    嘀咕了几句,

    其中一个清兵就转身出去,

    随手还把厨房门关上喽。

    留下的清兵士卒,

    急不可耐就往张氏身上扑,

    张氏不慌不忙地,

    让他躺到准备好的席子上头。

    清兵想都没想,

    一步跨过去,

    就往席子上躺去。

    可想而知,

    他掉进了坑里头。

    几米深的坑,

    人毫无防备就掉下去,

    一下就摔晕过去。

    张氏一瞅,

    马上又用提前准备好的高粱秸和芦苇席,

    又把陷阱布置好喽。

    她稍微平复了一下心绪,

    开门又把另一个清兵叫进屋。

    另一个清兵士卒,

    一进厨屋,

    发现他的同伴不见踪处,

    就问张氏人哪去,

    张氏说他忙完了进里屋吃饭歇休,

    这个清兵坏心急切,

    根本就没有疑虑,

    他步了同伴的后尘,

    很快晕过去。

    张氏一看事情得手,

    急忙出去,

    抱来柴火扔进坑里去。

    然后从灶里取出燃烧的柴火,

    扔进坑里,

    不一会大火燃起,

    连厨房都着火了。

    张氏站在院子里并不着急,

    等火势不可救,

    才喊人呼救。

    乡民都来了,

    兵乱本来村里人就少,

    等大家来了火势一大,

    时间不长,

    人们面前就剩一片焦土,

    只不过空气里头,

    弥漫着浓重的烤肉。

    张氏给大家解释道:

    “家里的两头猪,

    藏在屋里,

    没救出来被烧死喽。”

    没有人怀疑她的话语。

    (三)

    这以后,

    张氏更是痛恨清兵士卒,

    她就来到村外大路旁处,

    假装做针线活,

    养家糊口。

    兵荒马乱,

    路上根本就没有行人,

    只有偶尔路过的清兵,

    对张氏挤眉弄眼,

    言语挑逗。

    由于是大路,

    天气炎热,

    没有的地方,

    再加上人来人往较多,

    就是有心思的士卒,

    也不好动手,

    毕竟还要顾惜些脸谱。

    他们常常过过嘴瘾就算球,

    这样一连几天,

    平安无事故。

    转眼日头偏西下山去,

    从远处跑来一匹快马,

    马上坐着一个清兵士卒,

    长得尖嘴猴腮,

    一脸猥琐样模,

    一看就是个色中饿鬼之徒。

    他全然不顾身边来往的兵卒,

    也不怕在烈日下暴晒,

    凑上前去。

    当跑到张氏跟前的时候,

    他勒住马,

    路上的艳遇,

    他不想错过去。

    于是乎,

    跳下马来,

    就要对张氏下手。

    张氏还是那么不慌不忙,

    她手拿锥子,

    趁清兵没看到,

    用锥子扎马屁股,

    马痛嘶鸣尥蹶子,

    清兵担心马跑掉,

    他把马缰绳,

    捆在了自己的大腿上头。

    清兵又来抱张氏,

    这时张氏用锥子使劲的扎马脖子处,

    第一次说轻扎,

    这次是狠狠地扎了马脖子处。

    马疼痛难忍,

    一声嘶鸣撒腿就跑走,

    倒霉的清兵被马拖在地上头,

    随着马跑出几十里后,

    才被其他清兵拦下停住。

    这时马缰绳上头,

    只有一条人的大腿足,

    可这位兵卒的头,

    和身子,

    早已不知去处。

    这就是智勇双全张氏妇,

    屡用计保贞洁身躯。

    自古“巾帼不让须眉”,

    张氏虽一介弱女,

    却心思缜密,

    有勇有谋,

    比起许多男儿也不遑多让,

    令人佩服。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建筑,

    清兵终于还是知晓了此事务,

    意欲报仇。

    100多清兵士卒,

    来到张氏的村里头,

    意欲将张氏抓住。

    张氏见躲不过去,

    本想投井自亡去。

    你和黄英现出,

    你自然毫不犹豫,

    出手将清兵灭除,

    将张氏夫妇解救,

    带到菊花山区。

    (四)

    除了清兵嚯嚯百姓,

    还有很多土匪流氓,

    土豪劣绅官属,

    打家劫舍,

    横征暴敛,

    将整个聊斋域,

    折腾得像个人间炼狱。

    其中,

    就有一个土匪流氓叫尚仁,

    此人是独霸一方的流氓龙头,

    经营着庆州城里头,

    半数以上的赌场、烟馆和青楼,

    掌控整个庆州的烟土和生漆贸易交流。

    20年前的时候,

    红衣戏班来到庆州,

    指望在尚巫的关照下,

    在庆州搭台,

    告别过去风餐露宿的流浪生活。

    尚巫嘿嘿一笑:

    “这好办,

    先照以前的约定,

    给我唱天大戏曲。”

    三天大戏唱完后,

    尚巫指使下属,

    一把大火将戏班烧成废墟。

    老班主跑不动,

    被烧死亡故,

    幸存的人还没回过神来,

    就被一顿棍棒,

    撵出了庆州。

    尚巫门下土匪流氓五百人数,

    个个如狼似虎,

    心狠手辣,

    整个庆州,

    被尚巫和他的青云堂,

    折腾得如同人间地狱。

    人们敢怒不敢语,

    只有乞求,

    神灵早点儿将他灭除,

    还庆州一片净土。

    一天,

    庆州来了一个剃头师傅,

    人称王剃头。

    此人一手剃头的绝活,

    拿捏按摩功夫一流。

    不仅如此,

    他还会说故事,

    剃头时,

    他手里操持着活计,

    嘴里呢喃细语,

    声音清新悦耳,

    如黄鹂,

    似画眉,

    说到精彩处,

    就像唱大戏样模。

    剃头的客人,

    正听得如梦如幻,

    突然耳边一个清脆的巴掌声语——

    头剃完喽。

    这时候,

    王剃头一边收拾东西,

    一边给故事结局,

    故事的结局总是出人意料,

    令听者拍手叫绝,

    鼓掌欢呼。

    尚巫问下属:

    “真有这样的剃头师傅?”

    “确实有这样的剃头师傅。”

    身边的人语,

    “我原来也不相信,

    昨天专门去领教了一下,

    非常坦舒,

    跟神仙样模。”

    尚巫挠挠头:

    “这些日子连绵阴雨,

    脑袋像长了苔藓,

    不舒服。

    你去告诉王剃头,

    要真像传说中的那样模,

    有能耐让大爷我畅舒,

    赏个元宝物。

    要是徒有虚名,

    赏他三刀六眼,

    看他有没有胆量来此处。”

    王剃头来喽!

    他是个精干的小伙子,

    眉清目秀,

    双手白皙,

    不像个剃头匠,

    倒像个文弱书生之流。

    尚巫问语:

    “你会剃头?”

    “回大爷的话语,

    小的5岁起,

    就跟江浙有名的剃头师傅——

    金剃刀学艺,

    八年出师,

    如今走南闯北已有10年度。”

    “金剃刀?

    你师傅这名呼,

    还真有点儿靠谱。”

    尚巫笑了,

    “说说来由!”

    “我师傅,

    原本是大清内务府的人物,

    专门给皇帝理梳。

    因为伺候皇帝舒服,

    皇帝赐他金剃刀,

    所以人以金剃刀称呼。”

    王剃头,

    拿出一把金灿灿的剃刀,

    夸耀语,

    “我师傅门徒无数,

    却只把平生绝学传授给了我,

    还有这把金剃刀宝物。

    平常我给人剃头,

    用的都是普通的剃刀,

    今天听说大爷要赏我一个元宝,

    特意拿出这把金剃刀伺候,

    还指望大爷多多照顾,

    让我在庆州这块地盘,

    混出点儿名呼。”

    尚巫哈哈大笑,

    要过那把金剃刀,

    仔细打量踹度。

    该刀确实是纯金锻造,

    宽有三寸余,

    厚有寸五余,

    长有一柞余,

    檀香木做的柄,

    刀刃散发出温润的金光之流。

    “确实是把好刀。”

    尚巫语,

    “大爷我今天倒要瞧瞧你有多大的功夫。”

    他把金剃刀还给王剃头,

    脱下衣衫,

    仰面躺下去。

    王剃头语:

    “照规矩,

    我要给您说一段故曲,

    不晓得大爷要听什么故曲,

    古代的还是当今的故曲?”

    “废话少语,

    拣好听的说就行喽。

    说得我高兴了,

    赏你元宝,

    说得没意思,

    赏你大嘴巴子招呼!”

    “这是当然之举。”

    王剃头,

    拿起洒了桂花水的热毛巾,

    给尚巫洗了脸,

    搓了脖子和前胸后背处。

    虽然他还没拿出金剃刀,

    可就凭那洗脸擦背的手段,

    就已经令尚巫很是坦舒。

    “大爷,

    今天见您高兴,

    我就给您讲个发生在庆州的故曲。”

    王剃头,

    系上围裙,

    撸起衣袖,

    拿出那把金剃刀,

    在围裙上蹭蹭,

    一边慢条斯理地说故曲,

    一边利落地剃头。

    (五)

    “18年前的时候,

    在庆州城东有一王姓人家,

    男主人曾经是朝廷的官属,

    后来病退,

    在庆州定居,

    娶妻生子,

    一家人过得非常和睦。”

    王剃头说话的声语,

    如同他剃头的手法一样温柔,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

    就在这家儿子5岁那年度,

    庆州来了一个恶棍,

    此人表面和善,

    骨子里却如蝎狠毒。

    他假借给男主人看病疗伤之故,

    混进了这户人家里头,

    并在药里下了毒,

    男主人中毒后,

    动弹不得,

    如植物人样模。”

    王剃头的刀在尚巫脸上游走,

    好似春风拂面,

    惬意之巨。

    尚巫如腾云驾雾般享受时候,

    忽听王剃头说到这处,

    不觉一怔,

    挣扎着就要起身躯。

    王剃头轻轻地拍拍他的肩头,

    说:

    “大爷且莫为故事里的事生气,

    我不过是说闲话语,

    并不一定就是真的,

    好好躺下,

    安心享受。”

    看着王剃头,

    似笑非笑的表情,

    再看看他手里闪闪发亮的金剃刀,

    尚巫迟疑了一下,

    慢慢躺下去。

    “这家女主,

    虽然知道那家伙下了毒,

    却丝毫没有策谋。”

    王剃头接着讲述,

    “这天,

    女主看着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的丈夫,

    潸然泪流,

    又见那狠毒的恶徒,

    在门厅里一边喝酒,

    一边得意洋洋地掂量着,

    两把寒光闪闪的尖刀,

    心里更是害惧。

    她搂过儿子,

    告诉他门厅里的那个恶徒,

    看上了他们家的金银财物,

    想要动手,

    将他们全家杀害,

    让儿子赶紧从后院的狗洞里逃出去。

    那孩子虽然只有5岁左右,

    却很懂事,

    他看着娘,

    抹着眼泪,

    凑到耳朵边,

    问娘可不可以帮忙相助。

    娘看着儿子,

    迷惑不解,

    孩子拿出一个他平常最喜欢的玩具,

    竟是梅花镖之物。”

    尚巫听到这里,

    额头上开始冷汗直流。

    他躺在那里一动也不敢动,

    过去的事情,

    像蛆虫一样涌上心头:

    当年度,

    尚巫立下誓语,

    要在庆州打下一片天宇,

    成为人上人物,

    可他一无权二无势,

    要想实现这个目标何其艰巨。

    经历过最初的苦闷后,

    他发现庆州城东区域,

    住着一位从京城搬来的朝廷官属,

    身患疾病,

    经常出入药铺,

    寻医问药物。

    于是乎,

    他将自己打扮成郎中人物,

    略施小计,

    就将他们给骗喽。

    就在尚巫准备痛下杀手的时候,

    发现这家人的小儿子不见踪处……

    (六)

    “莫非,

    他就是……”

    尚巫打了个寒战之抖。

    王剃头手持金剃刀,

    顺着尚巫的咽喉,

    慢慢刮到胸腹,

    继续讲故事:

    “大爷,

    您肯定想知道那个孩子,

    拿出梅花镖干什么事务。

    说起来您或许不信,

    那个5岁的孩子告诉他生母,

    他想长大以后报仇。

    他怕到时记不住仇人的样模,

    因此拿出梅花镖,

    问他娘有没有办法,

    在恶棍身上留下一个显眼的印记物,

    日后他好凭着印记物,

    找到敌仇,

    雪恨报仇。”

    说到这里,

    王剃头轻轻一收刀,

    一拍巴掌,

    “好了,

    大爷感觉舒坦不?”

    尚巫见王剃头,

    背过身子收拾东西去,

    于是趁此机会探起身躯,

    将手伸进裤腰,

    那里别着一排锋利无比的飞刀之物。

    旁边的人早听得痴迷,

    此刻见王剃头不往下说去,

    着急了,

    要他赶紧说说后来怎么样喽。

    “后来?”

    王剃头,

    瞥了一眼身后的尚巫,

    “后来怎么了,

    还是等大爷来讲述。”

    就在此时,

    尚巫猛地将飞刀抽出,

    手一扬,

    但是飞刀没出去,

    他的胳膊却飞了出去。

    王剃头一把抓住,

    飞向自己的胳膊,

    像丢柴禾一样丢在地上头,

    冷笑着看着尚巫。

    尚巫大惊,

    刚要站起身子,

    突然觉得下面使不上力气,

    低头一瞅,

    一只胳膊竟然没有,

    而自己的怀里头,

    也滚落了一样资物,

    细细一瞅,

    竟是一只耳朵之物。

    王剃头上前去,

    捡起那只耳朵,

    指着耳垂上的梅花印记物,

    落泪语:

    “这就是那孩子的生母,

    给他留下的印记物!

    这就是那个故事的结局!”

    他的话音刚落,

    尚巫的脑袋骨碌碌滚下来,

    像西瓜似的在地上滚了好远处,

    四周的下属,

    看得魂飞魄散去。

    王剃头语:

    “尚巫不义,

    已经毙命亡故。

    你们如若不思悔改,

    也会落个跟他一样的结局。”

    袍哥们“扑通”齐声跪下去,

    向王剃头作揖磕头,

    请他接管青云堂,

    给大家指一条明路。

    年轻的王剃头,

    也不拒绝,

    将尚巫的半个身躯,

    踹下椅子,

    自己坐了上去,

    宣布了青云堂的新法令:

    不得欺压百姓,

    不得恃强凌弱,

    不得惹是生非……

    “如若不然——”

    王剃头将手中的金剃刀,

    凌空一挥,

    只见他身旁的神案,

    “哗啦”一声成了两截之物。

    而你是王剃头的师父,

    他的一身功夫,

    正是你所教出。

    青云堂,

    成了菊花山在庆州的分支机构。

    (七)

    一个月前,

    面对越来越残暴的清政府,

    你决定掀起起义之举。

    你在菊花山区,

    秘密召集相关下属,

    商议相关事务。

    会上,

    你吟诵起了唐末黄巢的诗句,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众人鼓掌欢呼。

    谢道揾这小丫头,

    吟诵出《水浒传》里头,

    宋江的《西江月》诗句:

    “心在山东身在吴,

    飘蓬江海谩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

    敢笑黄巢不丈夫。”

    这首诗的意思是:

    我人虽然在吴地(江州)蹲牢狱,

    但心却在山东(梁山)地区,

    飘零江湖,

    常常感叹蹉跎岁月,

    怎么可以长期这样下去!

    如果以后,

    我实现了我的凌云壮志,

    我可以嘲笑黄巢的行为,

    不是大丈夫所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