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心论道
繁体版

第一百一十节 三言志乾心论道(5)

    “毅然敢行,物信其志……”

    王承先没有太过在意董志张的突破。

    他因为陈仲之前的点拨,而隐约感觉到了任文公留在他身上的手段。

    但是又总是无法彻底抓住那种感觉。

    尝试片刻后,终是压低嗓音,借着陈仲明确向众人提出,修行之“体”在于个人志向的观点,再次向陈仲请教。

    “陈公,孔劭、谢弼等人,固然心思不纯、品性不端,但彼辈坚斥五行论为不足,必欲推行新学、新政之心,当也称得上毅然敢行,其志亦不可谓不坚定,然而我等不耻其行者,何也?”

    王承先没办法去直接询问自己身上有什么不妥。

    因为他自己甚至无法描述那种不妥。

    他还是要借助论道这种方式,通过内心的疑惑获得解答,从而侧面地感应自身细微变化。

    而关于檀德台上,引发斗争的最根本问题,便是他自己思考了很久,同时许季山没能给他满意的回答,谢弼、孔劭等人又用行动给出了另一种,让王承先非常不屑的回答。

    所以,他现在想知道陈仲对这件事,到底怎么看。

    王承先为了不打扰董志张突破,声音很小,却也没有瞒着在场的其他人。

    于是乎,许季山、高获、杨凤、叔孙无忌、徐干、谢鲲、丁夏等人,全都转回了目光。

    “呵呵!”陈仲笑了,问众人:“诸位皆欲知我观点?”

    不约而同。

    点头。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陈仲缓缓吟诵。

    此是《诗经》中的一句。

    在场众人要么是儒家传人,要么是博学之人。

    就连叔孙无忌平日里酸儒、酸儒的骂着,但为了找寻他自家道统出处,也曾遍读儒家典籍。

    大家对陈仲吟诵的诗句,都很熟悉。

    诗句的含意直白,就是以石头、草席为比,表白自身心意坚定、平直,绝不会因为外来的诱惑、威胁众多,而有所屈从。

    “我等之中,崇德兄、庆德贤弟还有杨小友,志心出于太玄。”

    “伟长出于乔氏之学。”

    “我与幼舆出于道家一脉。”

    “承先小友则为阴阳、体用一说。”

    说到这儿,陈仲看向叔孙无忌、丁夏。

    “兄长嘛,出自《论衡》。”

    丁夏自己接口道:“我从《管子》之学。”

    这么一圈数下来。

    众人不由得恍然。

    原来之前檀德台上,根本不止是形名说与五行论两方!

    随意一数,已经是六七家传承了。

    若是再把法会上人数最多的儒家弟子仔细分一分,礼儒、艺儒、治儒、五行儒,治儒中更有孟子一支、荀子一支,总的分下来,十余家传承都是有的!

    这么多人,所学所思各有不同。

    谁没有自己的坚持?

    谁的志心不是如石头一样坚固,如席子一样平直,同时又不会如石头一样容易被搬转,如席子一样容易被卷曲?

    如果志心那么容易被改变,那必定不是真志,修士也不可能凭借“伪志”突破感应。

    “我辈志心各异,彼等欲使众志归一,岂是轻易之事。”

    陈仲这话,没办法不赞同。

    王承先也恍然明悟,怪不得孔劭、谢弼同为大修士,也都是学问丰洽之人,为什么行事时,遇到阻碍便显得卑鄙无耻。

    那不是他们本质就愚蠢,也不是他们心思本来就肮脏。

    而是他们在心中设下了难度过高的期待。

    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而他们又不肯放弃,于是只能寻求歪门邪道。

    这才使得谢弼嫉贤妒能,行事近乎颠三倒四,想要维持风度,却不知他那一点可鄙的小心思,早已人尽皆知。

    也使得孔劭不能公正,明知形名说的内核是法家之学,而法家最重的便是公正、立信,偏偏他为了全面压倒五行论,自己挖空了形名说的根基。

    想到这里,王承先意识到。

    形名说在此次论道法会上的失败,也不是形名说本身的失败。

    而是形名说推行者的失败。

    假若推行之人不是孔劭、谢弼,恐怕局面便大不相同。

    “可是!陈公,倘若世间修士当真能够志归一处,岂不强于各自为战?便是后汉时,白虎宫论道,朝廷不亦是欲使天下之志归一么?”

    王承先很激动,他、何晏、王弼继承体用,看重的正是体用说能合诸家之妙。

    而且,他们此前研读、切磋,对何咸遗稿的领悟出现偏差。

    经过今日陈仲指点,体用说的未来,已经依稀可见!

    五行论、形名说,或许都还没办法使众志归一。

    但是,体用说,很有希望!

    陈仲知道王承先在激动什么,在陈仲游历天下的数十年间,类似的人、类似的表情、类似的时刻,有很多!

    但何咸早夭,诸葛陨落,荀悦隐退,刘伶醉酒……

    往事如烟。

    多少俊杰音容已远。

    今日,是王承先这样的少年弘毅志向的时候了!

    “梁王有志于一,问于孟子。”

    陈仲没有正面回答王承先,而是讲起了故事。

    “孟子对曰,天旱而霖雨,苗渤然而兴则人莫能御。”

    这是孟子见粱襄王的故事。

    粱襄王想知道怎样才能统一天下。

    今日,王承先所想要的不是天下十三道洲归于一统,而是十三道洲的人心归于一统。

    道理,是相通的。

    “天旱,而先有雨,则苗渤然无可御。”

    “今道途中断,亦当先验通途,则人心归之,何愁不由水之就下,沛然莫御?”

    不止王承先,在场众人全部不由自主重重点头。

    孔劭、谢弼之所以难,之所以做不到。

    是他们把顺序搞反了!

    任何一门道统,或者学说,想要人心归一,只需向天下修士证明自己,确确实实突破了当前阻障,届时何愁人心不归?

    反过来,意图凭借武力、利益强行推动。

    只有失败这一种下场。

    王承先希望人心归一,那就不能走上孔劭、谢弼等人的老路。

    志向欲得伸张,唯有从自身开始!

    “诸君!乾为首卦,其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唯得自强,唯得乾心不改,方得伸我志向!”

    陈仲转回身来,目视众人。

    “今日,当借伟长《中论》一言,与君等共勉——君子不恤年之将衰,而忧志之有倦!神龟虽寿,犹有竟时,愿吾辈虽老,此志,至死方休!”

    “至死方休!”

    众人听得附和,原来是董志张已经完成突破!

    正要恭喜他时。

    羊坛才像是终于舞剑舞累了,气喘吁吁将他造型怪异的大剑拄在地上:“谁?谁要至死方休?”

    “哈哈哈哈!”

    众人不由大笑。

    笑声中,王承先露出恼恨之色。

    他终于明白了!

    任文公原来是在他心底埋下了“疑惑”之念!

    一旦王承先修行遇阻,升起疑惑念头,便会怀疑自己,失却自强之心,唯有去寻任文公解惑,届时自是“龟骨与遨游”之结局。

    此自强之心,便是乾心。

    持之,何愁志之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