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小师妹一起旅行
繁体版

第四十一章 南锣鼓巷

    从中国美术馆回来,李云的眼中不时闪过徐悲鸿的墨色奔马、齐白石的鲜红寿桃、吴冠中的大气鲜活的江南水乡。

    回到了现代的酒店,李云反而有点不适应。

    他怔怔地看着酒店房间的墙壁,依然时不时的闪现奔马、寿桃和江南水乡。

    “怎么啦?丢魂啦。”雨菲笑着对李云说。

    李云揉了揉眼睛,说:“第一次看到这么多大师的作品,有点晕。”

    “那你看到什么啦?”雨菲凑到李云面前,问。

    “鲜活,精髓,”李云结结巴巴地说,“鲜活的精髓。”

    雨菲笑着说:“那叫经典。”

    “不能简单的说是经典,”李云依然结结巴巴地说,“有一种深厚的…深厚的体悟,体悟。”

    “你还懂这个?”雨菲问。

    “不太懂,”李云回答,“但是想多懂一点。”

    “哼,现在人的生活节奏那么快,”雨菲说,“你想多懂一点深厚的经典?”

    “愿望呗。”李云无奈地回答。

    “晚上,我们去一个好地方。”雨菲俏皮地提议说。

    “哪儿?”李云问。

    “南锣鼓巷,朋友推荐的。”雨菲说。

    “你以前去过吗?”李云问。

    “没去过,”雨菲回答,“就算去过,也没和你一起去过。”

    “那倒是。”李云开心起来。

    傍晚时分,两人坐着地铁到了南锣鼓巷站。出了地铁口,就看到密集的人流朝着南锣鼓巷涌去。

    李云和雨菲跟着人群走了过去,只见门口站着几个敦厚的保安。

    灰墙古檐,店铺林立,有的是小吃,酸奶、豆汁、京味糕点;有的是文创,搪瓷、京剧脸谱、贴画;还有的是纪念品,陶瓷、琉璃、玻璃罐……

    两人走走停停,不时地看着店面的各种招牌、摆设。

    不多时,天就黑了,各样的灯亮起来。

    这巷子里,最多的就是红灯笼,各种红灯笼挂在街上,大圆的、长肚的……在各种灯的照耀下,玻璃罐显得格外晶莹、透明。

    周围的人很多,来来回回的,在每一个地方,都呆不久。

    墙上不时闪过“名人故居就在巷内”,雨菲拉了拉李云,说:“要不我们进巷子里,看看名人故居吧?”

    李云看着身边拥挤的人群,点头说好。

    两人沿着指示牌朝着小巷子深处走去,这里的人果然少多了。

    只是巷子里有些黑,走了一会,才发现名人故居已经关门了,附近的人家正在门口聊天。

    “可惜了。”雨菲说。

    “没关系,或许将来还有机会再来。”李云乐观地说。

    “这小院子,让我想起了小时候住的四合院。”雨菲轻轻地说。

    李云看着这灰扑扑的巷子,找不到感觉。

    “你知道吗?这巷子已经好几百年了。”雨菲说。

    “确实有点年代了。”李云回答。

    “我知道你对这里没有感觉。”雨菲看着幽深的巷子说。

    “也许就像古琴吧。”李云回答。

    “你说得对,这里就像古琴。”雨菲说。

    “你这么说,我反而有感觉了。”李云感受着古朴气息中清凉的空气。

    “这话可是你先说的呀!”雨菲提醒说。

    李云笑了,说:“时光就是那琴师,我们就是那曲子。”

    “什么意思?”雨菲问。

    “相聚在古琴里。”说着,李云就把雨菲搂在怀里,深情地望着她。

    雨菲挺立在李云怀里问:“你说的是‘琴瑟和鸣’吗?”

    “什么琴瑟和鸣?”李云反问,“那——我们谁是琴,谁是瑟呢?”

    “说你不懂吧,你又懂一点,”雨菲摇了摇头说,“说你懂吧,你又懂得不深。”

    “没听懂。”李云直白地回答。

    “现在的人呢,喜欢读唐诗宋词,却不爱读诗经。”雨菲振振有词地回答。

    “诗经里又说什么啦?”李云好奇地问。

    “诗经有云——妻子好合,如鼓瑟琴。”雨菲一字一顿地念。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李云饶有兴趣地重复着,“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说得好!”

    “好什么呀!你还得多学几年才行。”雨菲撒着娇,数落着李云。

    “有你在,学一辈子都行。”李云搂着雨菲,深深地在她脸颊上吻了一下。

    “想得美!”雨菲浅浅地笑了,虽然这么说,心里确是美滋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