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沙盘演练,黄河决堤!
繁体版

第二十七章 如是粮商,一律不卖!

    他当然不会怕百姓造反,他要做的,就是逼百姓造反!

    因为他背后站着的人是宁王朱宸濠。

    这是一个机会。

    即使宁王知道百姓现在也掀不起什么大风浪,但只要发生了,那就是当今圣上的一个污点。

    到时候他要张榜造反,就能多一个理由,来蒙骗一些无知的百姓。

    招数不怎么高明,但必要的时候却也能有奇效。

    其他掌柜听许宏这么说,那铁定是要涨价的了,都是同一根绳的蚂蚱,你不涨,他也会涨。

    别人大把赚钱,你不赚,那不是傻子吗?

    而且你不涨价,还会得罪这些同行,所以没有别的路可以选。

    至于百姓造反这事,他们也并没有太担心,生意做到了他们这个地步,谁还没一两个后台,只要花点钱,就是多死点人的事。

    “许掌柜,那就这么说定了?”

    “我在这祝大家财源广进,生意兴隆啊。”

    “哈哈哈哈......多谢许掌柜。”

    许宏见达成协议,心里的一块石头落地了,开始和众掌柜把酒言欢,不醉不休。

    ……

    三日后。

    开封粮价已经上涨到七百文一斗,合价三十八文一斤大米。

    这和最初的两文半一斤,整整相差十五倍之多。

    此刻已经民怨沸腾,就差拿着菜刀冲进围攻府衙造反。

    许宏站在城门口,看着满大街的饿殍遍野,嘴角出现了一丝阴森的笑容。

    只要再添把火,这个反百姓是造定了!

    忽然。

    城门口出现一支运粮队伍,而且还有官兵保护,四周的百姓开始指指点点。

    “你们说这是运的啥,不会是粮食吧?”

    “难道朝廷来解救我们了?”

    “放屁,这都半个月了,朝廷要有粮早运来了,肯定是哪个奸商的运粮队。”

    “呸......这些奸商吃人不吐骨头,朝廷还帮他们,还有没有王法了。”

    许宏听着百姓的议论,心想不对啊,要是有运粮队进来,我能不知道?

    可话说回来,朝廷应该也没有粮了啊……

    江南几个粮仓空空如也,他也是知道的,并且那是宁王的手笔,不然自己也不敢抬高粮价,来逼百姓造反。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运的到底是不是粮食?

    如果是,那这粮食是哪里来的?

    许宏带着疑问,迅速的回了大宅,并把之前那些掌柜的都找来商量对策。

    就在他们讨论的时候,官府贴出了告示。

    告示大概的内容是说,圣上恩谕,粮食的问题朝廷已经解决,让百姓们不用慌张。

    所有百姓都可以前往指定的地方购买,粮价三文钱一斤,粮食充足,但为了防止有人囤积,每人每日一斤口粮,每家每户按人头数购买。

    这个告示一出,全城百姓欢欣雀跃,奔走相告,他们可不管你什么规则,只要价格适当,能吃饱饭就行。

    很快,全城百姓聚集在告示前,一是为了确认消息的准确性,二是为了感谢圣恩。

    当他们确认告示上盖着皇帝的大印后,齐刷刷的跪下朝北边大喊。

    “恭祝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山呼海啸的声音震动着全城,在大宅里密谋的许宏他们都被吓了一跳。

    接着,院子外面就传来了一个管家的声音。

    “老爷,不好了……不好了!”

    许宏一听,心中的猜测有种要被证实的感觉。

    “慌什么,说,怎么了?”

    “朝廷......朝廷真的送来了粮食。”管家颤颤巍巍的回答道。

    其他掌柜一听,蹭的一下站了起来,集体惊呼。

    “什么?”

    “怎么可能?”

    “你确定没看错?”

    “.....”

    许宏见他们慌成这样,脸色也有点难看,但他必须强装镇定。

    他看向了管家,问道:“你真看见粮食了?”

    “看见了,告示一出,城门口就搭起来窝棚,开始售卖了?”

    “多少钱一斤?”

    “三文。”

    “什么?”

    许宏看着管家竖起三根手指,他以为是三十文。

    结果没想到是三文。

    这不可能啊!

    如今粮价这么高,就算你能搞得到粮食,那收购价也不会低于十文。

    要知道,当初他们也是五文一斤收购的。

    五文一斤收购的都卖了三十几文一斤,你十文收购的,就算不牟利,也不能卖三文吧。

    这不是倒贴嘛。

    纯粹有病。

    据宁王的消息,如今的朝廷可没有这么多钱来倒贴。

    “你当真看清楚了三文一斤的粮食?”许宏坚决不相信。

    “这......我算看清楚了吧。”

    管家有点犹豫,他也不知道该怎么说。

    “你这小厮,看清楚了就是看清楚了,没看清就是没看清。”

    “老爷,您别生气,三文钱一斤绝对没错,主要是,那个粮食我也不知道算不算粮食?”

    “你什么意思,粮食不就是大米小米吗?”

    “不不不......他们卖的是一个叫红薯的粮食。”

    “红薯???”

    许宏等人集体傻眼了,大明还有叫红薯的粮食?

    他们干了粮行几十年,简直是闻所未闻,什么乱七八糟的。

    “对,老爷,这个红薯形状不规则,有长的,有圆的,似乎和挂藤上的葫芦是一个物种。”

    “葫芦......这能吃?”

    “可以的,我见有士兵当场洗了生吃,听说还是甜的。”

    “去去去,快派人去买点来。”

    “这......”

    管家又犹豫了。

    一见管家这幅样子,让许宏心里更是愤怒,但又不能爆发,厉声说道:

    “有屁快放,别吞吞吐吐的!”

    “老爷,咱买不到,买红薯需要户贴,如是粮商,一律不卖。”

    “....”

    这么狠吗?

    许宏差点想掀桌子,户帖就是后世的户口本,但比户口本更详细。

    自从洪武帝严格划分士农工商,这户帖就会标注清楚家里有几口人,都是干什么的。

    商籍,则一户都是商籍,要改很难,除非有关系,或者立大功。

    “要不多给点钱,或者用大米去和百姓换?”一个掌柜的出了个主意。

    “你还愣着干什么,没听到吗?”

    “好的,老爷……”管家听了许宏的话,立马跑出去了。

    很快他吩咐下人出去换,结果跑了十几二十家,都没人愿意换。

    原来买红薯的时候,官府有特意说了,红薯严禁私底下交易,一旦被发现下次再也买不到了。

    来年春天备种,官府也不会再卖给他们,更绝的是,官府让百姓互相监督,一旦举报成功,下次购买红薯可以打折。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不让那些粮商去囤积红薯。

    一旦他们又囤积了足够的红薯,大明就失去了这个筹码,等于白忙活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