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之文豪驸马
繁体版

第二卷 第十一章 李靖问询

    这时候的西北青海地区,正直入冬,天气并不好,再加上吐谷浑境内多沙地和无人区,比起关中,甚至是之前的突厥草原,环境还要差。

    望着荒芜一片,萧瑟寂廖,长孙淹也觉了无趣味。还记得这个地方好像是有着西羌人的,可能是畏惧大唐雄兵,退走了,反正长孙淹并没有看到一个羌人。

    “少爷,有人来找,说是大帅李靖派人来请少爷。”护卫进入长孙淹帐篷禀告道。

    哦,这个时候李靖来找我干嘛?不会又整出什么妖吧?长孙淹摇了摇头,去看看不就知道了。

    “报告大帅,医务官长孙淹请见。”来到李靖大帐,长孙淹唱门道。

    “进来吧,少在那假惺惺地报门。”帐内传来李靖的声间,显得很是不客气。

    我又没得罪你,如果我不报门而入,如果你要把我拉出去砍了,那不就太冤了。同一时间传来的,还有很多人的笑声,看来,此时帐中人还不少呢。

    长孙淹推帘而入,只见帐中站着不少人,有很多长孙淹他认识的。除了李靖,还有侯君集、段志玄、李大亮、李道宗、薛万均、薛万彻、樊兴、高甑生等将,大部分对于他长孙淹都算熟识。

    “不知大帅唤我来,有何事?”见过礼,长孙淹问道。

    “这次对于出征吐谷浑之事,有何见解,且说出来吧。我知道你,是有所想法的。现在众将都在,但说无妨。”上首的李靖身着盔甲,对着长孙淹直接说道。

    长孙淹抬起头,看了众将一眼。李靖老头,你是不是搞错了,这么多领兵大将在,还问我一个医务官,这也太看得起我了吧。

    “不知大帅想问哪一部分?是全局呢,还是局部?”

    “全局吧,局部你也说不出什么好话来。这次出征吐谷浑,其王伏允,可是一只油滑的貂狗,不好抓呀。”

    “全局呀。淹认为,不应对于伏允赶尽杀绝,打怕他就好。”

    “为何?”

    “伏允虽可恶,但却不是我们大唐所必杀之人。这次之所以出征吐谷浑,实是伏允一再对于我大唐挑衅所致。但吐谷浑其国甚小,旁边有众国环绕,恐灭其国后,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之忧。其中吐蕃,更是在一旁观之,不可不防。故吐谷浑此行不必赶尽杀绝,以几战灭其有生力量,震慑即可,吐谷浑自然会降。吐蕃其国,我大唐不可不防。其赞普更是野心之辈,在旁虎视眈眈,如我大唐将吐谷浑打残,那我大唐失一缓冲之国,将直面吐蕃矣。”

    本来唐朝时征吐谷浑之事,后世毁誉参半。只因这次西征军,太苦。据记载“盛夏降霜,经破逻真谷,其地无水,人龁冰,马啖雪。”“碛中乏水,将士刺马血饮之。”可见此仗打得艰难,而且此战之后倒被吐蕃捡了个便宜,被吐蕃将吐谷浑,党项,羌人之地,占为己有,这一战,实际上是为别人做了嫁衣。

    李靖听完长孙淹所说之后,环顾众将,不由面面相觑。长孙淹所说,倒是第一次听人说起,咀嚼下,说得也有道理。众将知道,这一战并不好打,但倒也没想到那么多。帐内众将都是久经战阵之人,对于吐谷浑仍存轻视之意。如此情况,说实话,长孙淹并不看好此战结果,大唐有着极大可能会得不偿失。众将在心里思量,如果真如长孙淹所讲,吐蕃在旁观此战,那么真有可能被吐蕃给摘了桃子了。

    “那局部呢?”李靖定定神,又追问道。

    “至于局部嘛。我们大唐需明细目标,不与其它部落之人起什么冲突。比如吐谷浑旁的羌人和党项人,不必扰之,以免引起众部族不满,增加变数。”想了想,还是说吧,长孙淹只好说道。

    “羌人与党项,此等小族,也敢与我大唐顶牛不成?”李大亮大着嗓门,对着长孙淹反问道。

    长孙淹看了李大亮一眼,对这个粗人一样的人,没有什么好话说,只是沉默,不理。长孙淹只是直直的看着李靖,由他决断此事,就可以了。至于旁人,长孙淹才懒得理呢。

    李大亮见长孙淹不理它,也有点火了,指着长孙淹待要再说,李靖连忙制止。

    “此次相商,本就只为集众人之意,定出征之事,口舌之辨,就罢了。”李靖摇了摇手,制止李大亮道。

    “长孙淹,这些话,你可对陛下讲过。”李道宗在旁问道。

    长孙淹摇了摇头,说道:“陛下未问及,淹怎随口道出。原委详情,到此方在众人口中知晓,淹不是未卜先知之人,如何能在陛下面前说出。”

    “大帅,长孙淹言之有理,不如,我等将此情况,以军报呈于陛下,由陛下定夺。”侯君集与长孙淹早就打过交道,更知道长孙淹不是那种无的放矢之人,在旁向李靖提议道。

    “此等小事,我等即可决之,怎可再去劳烦于陛下?”段志玄在旁阴阳怪气的反对。

    长孙淹什么都不说,摆明了不想争辩,反正自己意见已经提出,全靠李靖意念之间定夺,至于要不要军报呈给李世民,更是无所谓。反正自己这次出征,只是作为医务官随行,仅此而已。

    李靖沉吟了下,看了众将一眼,再将眼睛定在长孙淹的身上。

    “长孙淹,你所讲,是否真的会发生,目前尚不可知。以你之见,把握几分?我等是否应呈于陛下?”

    长孙淹愣了下,没想到李靖竟然直接将这个问题丢给自己。想了想,“回大帅,淹之所讲发生的几率几近八成,至于是否应呈于陛下面前,由大帅定夺就是。此行,淹只是作为医务官随军,本不该对军伍之事,多加插手提议,请大帅定夺即可,淹莫不敢受。”

    “那好,此间所说,我会实情呈报于陛下,待陛下确定是否将吐谷浑灭之,再行商议。长孙淹留下,其它人等,自可散去。”

    “诺,遵大帅令。”众将鱼贯而出。侯君集更是在出来的时候,拍了拍长孙淹的肩膀。其它人,如李道宗,薛家兄弟等,都对长孙淹微笑点头。

    等这些人都走出帅帐后,长孙淹找了一个地方,直接一屁股坐了下来。站了这么久,有点累了。自来到这里后,长孙淹总是日显困倦,总想睡觉,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李靖看长孙淹一副惫懒的样子,摇了摇头。

    “长孙淹,你方才所讲,是否真的没有跟陛下讲过?”

    “真没有,大帅,我可不敢诓骗于你。”

    “行吧。还有,你好像把吐蕃看得极重,为何?”

    “吐番之国,占据高原之利,一直以来,不服我大唐,屡有侵扰之意,不可不防。淹观吐蕃,必将与我大唐终有一战,成功而否,尚未可知。”

    听到长孙淹说大唐与吐蕃终有一战,不由惊噫了一声,看来,这个长孙淹不仅聪明过人,且目光更是长远。这样的人,长孙家是怎么教出来的。看来,这次还真需要呈报给陛下来定了。

    “你为什么这样说呢?”

    “吐蕃处在高原,我们平原上的人,到了高原,并不能适应,会有高原反应,严重的会有性命之忧。所以,短期内,对吐蕃进行反击,并不可行。尤其现在我大唐已对吐谷浑用兵,不管最后结果如何,必然是让吐蕃这位看客得利,一切就看大帅你或者是陛下如何取舍了。”

    李靖点了点头,挥挥手,示意长孙淹可以离开了。

    长孙淹拍了拍身上沾上的土,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帅帐。

    那次之后,长孙淹又恢复了自己无所事事的状态,整天要么睡觉,要么到处溜达,日子过得那是潇洒得很。

    此时的大唐长安,李世民正在看着李靖加急传来的军报。

    放下军报,李世民起来围着桌子,转了好几圈。脑中思量着,李靖军报中长孙淹所提及的那几点,不停地在脑中回响。不知过了多久,李世民长叹了口气。

    这个长孙淹,还真是生了个七窍玲珑心,眼光更是毒辣。朕还真没有考虑到吐蕃这一点,而且,这小子好像对于吐蕃防范之意很重。这次自己如此兴师动众,难道就真的只是战个几场,就回师不成?

    李世民又想起之前与长孙淹的几次问对,结果还真果如长孙淹所说。

    “德康,你去将辅机唤来,就说朕有要事相询。去吧。”

    “诺。”德康在旁应道,自去三省请长孙无忌去了。

    “微臣长孙无忌,见过陛下。不知陛下唤我前来,有何事相商?”

    “辅机,你来了。这里有份军报,你看下。看完,再说出你的意见来。”说着,示意德康将桌上的军报给长孙无忌拿过去。

    长孙无忌疑惑地拿着军报看了起来,看完后,惊讶的抬起头,望着李世民。

    “陛下,这是李靖的军报,淹儿所说,如果真的如实,那么这次征吐谷浑之事,还真不能一次就打死了,半残即可。”

    “是啊,朕之前也没想到吐蕃在旁环视,只是被伏允的挑衅给气着了,才准了李靖所请。看来,确是自己有些意气行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