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时空的奋斗
繁体版

第二十八章 温特沃斯庄园

    邢承恩问了下两家公司的情况,苏雨涵说两家酒厂还没有合并,如果有想法的话咱们可以委托瑞银帮忙收购一部分股份。

    邢承恩交代有闲钱的话可以委托收购一些,合并的时候咱也做个顺风车。

    这两天优先清点英国金边债券,这个变现快。

    发现的5英镑和10英镑居然是伯恩哈德钞票,二战后就不在流通了。

    这些伪钞在收藏品市场上反而很受欢迎,可是量太大也不能放出去。

    现在只有把清点出来的债券变现,没有全通过瑞银,华美银行有自己的办法。

    伦敦金边债券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变现很快。

    欧美小说中经常出现主角的亲戚给主角留下的一笔遗产很多就是这种金边债券。

    苏雨涵保守估计这批债券价值在2亿米金,并不比黄金价值低多少。

    而且目前发现的不少地契是英国的。

    邢承恩这才找到二战第三帝国不灭了英国就去打苏联的原因。(臆测)

    感情英国是第三帝国的后路之一啊,毕竟当时英国还是霸主。

    真要败了换个身份去英国当地主也不错啊。

    假钞把英国当提款机,买下土地当后路,玩的挺花啊。

    一战之前英国政府为了支持工业化,也收紧了对本土农副产品的价格保护政策。

    这导致,到了19世纪末的最后三十年,以小麦为代表的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并连带着土地的价格也随之疯狂贬值。

    此情此景下,前阵子疯狂囤地的贵族们的产业,开始不断缩水。

    更悲催的是,英国贵族们的政治地位也大不如从前,新出台的《秘密投票法》、《重新分配席位法》等法案,不断削弱着贵族权力。

    也正因如此,贵族们再也无法通过立法的手段,从国家层面维护自己的利益。

    但他们为了维持“体面”,又不肯改变老辈子传下来的奢侈排场和生活习惯。

    这导致,20世纪初的英国贵族圈子,负债破产的老爷们,比比皆是。

    为了挽救祖产,一些走到了破产边缘的贵族们,开始放下身段,迎娶漂亮国富豪家的女儿——拿妻子的嫁妆继续着自己“体面的生活”。

    漂亮国人富起来以后要追求地位和声望,但共和制的美利坚没有贵族——这时候,英国政体的“优越性”就及时体现出来了。

    于是,大量从小被按照贵族淑女教养的漂亮国富家女出现在了英国上流社会的各种社交场合,来帮家族实现“漂亮国人的贵族梦”。

    以至于王尔德曾经辛辣地点评道——“对伦敦社交界来说,漂亮国人都是女的,我们就没见过男漂亮国人。”

    比如,后来大名鼎鼎的丘吉尔首相的老妈詹妮,就是漂亮国大富豪,《纽约时报》股东之一的伦纳德·杰罗姆的掌上明珠。

    更何况,漂亮国的富家女,数目也是有限的,眼光普遍都不低,光指望靠找女人结婚来改善生活状况重振家业,机会并不是随时有的。

    所以也有贵族女子下嫁漂亮国富豪,换的一笔丰厚的嫁妆来挽救家族。

    怎样?泰坦尼克的感觉有没有?

    但是富豪也是有限的,或者家里女儿不够漂亮的,只能卖祖业了。

    这些土地应该被第三帝国捡了便宜了,现在成全邢承恩了。

    但是想拿到手有些麻烦,那些土地都签订购买协议的,这些名字的化名不可能是一个华人。

    现在事情有点僵,倒是苏雨涵比较了解英国的情况,说这些协议好在是永久拥有不是后来出台的租多少年的协议。

    慢慢想办法吧,要是有机会能在英国买个古堡庄园就好了。

    邢承恩把自己的想法和苏雨涵沟通了一下,苏雨涵说她现在有办法解决这件事了。

    菲茨威廉家族的汤姆伯爵,因为温特沃斯庄园里的煤矿被收归国有毁了庄园,正和英国政府打官司。

    他认为温特沃思—伍德豪斯庄园和豪宅遭到的损失应该由政府负责。

    他还说,由于挖掘煤炭造成地基下沉,导致厅堂房间开裂,全部要由曼尼.欣韦尔负责。

    曼尼·欣韦尔是工党激进成员的代表,仇视拥有特权、占据能源资源的封建贵族,赞成废除爵位世袭制。

    1946年4月欣韦尔颁布的命令称,为获取国家急需的燃料,他们要一直挖到庄园主宅的后门。

    就这样,庄园入口处那些300多年的古树被连根拔起,壮观的林荫大道消失了,庄园里宽阔的草坪被一片片掀开。

    泥土、碎石、植物在庄园主宅前堆成一座高达15米的小山,“山顶”正好与彼得卧室的窗户相平。

    为保护家园,彼得不甘示弱,发起反击。他委托一批地理学家和采矿工程师向政府证明,庄园地下的煤“不够优质”,“没有开采价值”。

    同时,约克郡的矿工们、劳工组织、甚至当地一些工党领导下的政府机构,都自发站到彼得这一边,抗议能源部门破坏庄园。

    然而,欣韦尔不为所动。他不相信这些请求和抗议是发自人们内心,反认为这是彼得在“蓄意兴风作浪”。

    最终,一切努力均告失败。庄园美景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英国最大的露天煤矿。

    BBC拍过纪录片《揭秘乡村别墅》(TheCountryHouseRevealed,2011)第四集说的就是这个庄园。

    这个彼得和凯瑟琳·肯尼迪,两人的恋情也是闹得满城风雨。

    1948年5月,彼得和凯瑟琳在一个雷雨天乘坐私人飞机前往法国南部,结果飞机坠毁,这对相爱两年的情侣不幸身亡。

    看看有了这个先例,肯尼迪家族魔咒诞生了,同时某人前妻的车祸也被英国民众揪住不放,大家都觉得巧合太多了吧。

    名人的事先不管,苏雨涵说可以联系汤姆伯爵,咱们入手这个庄园引入漂亮国传媒打这个官司。

    作为交换,可以把地契和汤姆伯爵交易,让他当引路人咱们才好拿地。

    英国执政党现在很不得上议院贵族的心,但是没办法下议院才有权利。

    但是有引荐人,就算贵族不支持,地契在手,起码拿地不会被贵族反对。

    咱们有了进入的机会,要知道英国人可是很不待见漂亮国人的,何况还是个华人。

    这件事情倒是能先联系接触下看看情况,如果能成最好不过。

    英国这事儿也是之前圈地圈狠了,一战之中大量贵族精英死亡,给一些民众掌权趁机报复贵族。

    也就是资产阶级清算封建贵族阶级,等收拾的差不多了,又开始轰轰烈烈的私有化,玩呢?

    文特沃思—伍德豪斯庄园只是双方较量下的牺牲品之一罢了。

    1909年,下议院通过了对富人征收重税的条例,由贵族们组成的上议院拒绝通过这项法案。

    不过到了1911年,上议院失去了否决权,从此贵族们再也不能说不,最多只能把下院通过的法案推迟两年执行。

    被剥夺了权力的贵族,被迫分享的财富越来越多,除了收入税,遗产税也越来越高,1940年时竟然达到了65%,也就意味着每传一代财产就要减少一半。

    庄园从往日权利的象征变成了老牌贵族们的烫手山芋,除了高额的遗产税,庄园的日常维护也开销庞大,很多贵族不得不出售庄园宅地、家藏艺术品,以弥补财政亏空。

    而选择坚守庄园的继承者们往往苦不堪言,守着豪宅与满屋珍宝,却背负着巨额债务,过着清贫的生活,有的甚至自称比乞丐还穷。

    1900年起,光是英格兰就有1200座庄园被拆毁。

    1950年,庄园被拆毁的速度达到了历史之最,全英国每五天就有一座庄园消失于人间。

    有些幸运的庄园主把自己的物业全权移交,改装成了博物馆、学校、医院、或者监狱,算是对祖上有个不太糟糕的交代。

    起初英国的文物保护意识也不强,民众对庄园被拆毁并不觉得可惜,可能还有种旧地主被打倒的喜悦。

    然而在1974年,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的一次名为“毁去的庄园”的展览,让英国人开始意识到庄园的历史意义。

    在这种舆论氛围下,保护英国文化遗产的慈善机构国家名胜古迹信托成为英国庄园的避难所。

    邢承恩也准备入手后已毁去的庄园做借口,联合贵族打官司。

    同时把基金会或者公司引入庄园管理,基金会一直存在,怎么收遗产税,或者公司不倒闭,你还是收不了遗产税。

    其实关键是维护费,遗产税反而不重要了。

    庄园是被基金会或者公司买走了,后世英国就开始这么做,让你收遗产税,我换玩法了。

    或者我干脆城堡废弃了,或者就卖了,我只留土地在手,没有城堡维护费,我还有土地收益在。

    遗产税解决了,城堡维护费要想办法通过官司解决,能不付最好,反正是你执政党的问题。

    说我家有矿你要挖,可以,挖坏我家你还让我每年掏钱维护,强盗逻辑如此明显,看我后世键盘侠怎么喷你。

    把当年的报纸,影像资料收集好,我就咬死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不是你们基本共识。

    虽然知道是扯淡,可也要喊啊,后世毛熊多少富豪资产被冻结,这是遮羞布都不要了,明抢啊。

    后世感谢我们的党和政府让你生活在一个和平家园吧。

    把媒体拉进来,就是炒作你执政党的问题,英国的投资风险极大,看谁敢来投资。

    你买了资产就扒你家,看你敢不敢。

    其他国家肯定高兴啊,资本都跑你家我们怎么办,你家投资风险高,快来我家吧。

    都来参观你家的热闹,看看有没有机会,拉资本来我家,70年代哪个国家好过,都是一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