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娶植物人公主,我赚麻了
繁体版

第61章∶魏征的想法,甘蔗苗利害!

    用过午膳的魏征,从李世民的书房告退之后,就赶向长孙无忌府上。

    半个时辰之后,他整个人都有些呆愣的从长孙府上出来了。

    提前预知北方粮灾?

    算到陛下要兴建竹园?

    有眼光有头脑,懂人情世故?

    是晋阳公主殿下的夫君?

    这样有能力而且有背景的人,陛下竟然甘愿让他当一名百姓,远离现在急需人才的朝廷?

    !!!

    魏征懵逼了,三观有些崩塌。

    究竟是人才不值钱,还是陛下太过于放秦驸马自由了?

    不过不管怎么说,魏征已经把秦文羽那些大大小小的事迹都问了个清楚。

    同时心里暗自有了主意,下次一定得去朱雀街看看。

    到时候试试看能不能让这位难得一见的年轻人,到秘书监来当差。

    魏征知道,陛下曾和长孙无忌说过不能强迫秦驸马当官。

    那么……

    就不强迫嘛!

    让秦驸马知道,眼下大唐正值用人之际,急需人才,说不定秦驸马就回心转意了?

    秦驸马能真正的说动陛下办事,这等影响力,在朱雀街里当个普通百姓多浪费啊,不如到自己手底下审阅中书省的公文,又或者闲来无事规矩一下皇帝的礼仪。

    至于什么兵部、吏部,那不应该是这种贤才呆的地方!

    抱着如此想法的魏征,登上了回家的马车,闭目开始思考起来。

    而对于自己无形中又影响了一位朝中重臣的命运,秦文羽本人是毫不知情的。

    秦文羽本人还在考虑,该怎么节流开支和挣钱呢。

    .…….…….……

    黄江街。

    一家石磨坊。

    “书生,你确定要买甘蔗苗?”

    罗大云正在磨着东西,此时都停下了动作。

    他上下打量着秦文羽。

    这书生他在街里听过,挺有名气的,但那些传闻可一点都和甘蔗扯不上关系。

    不会逗自己的吧?

    秦文羽也在打量罗大云。

    从蓝田县回来,他是回朱雀街一趟。

    问罗大云住处,找到住处没找到人,又被隔壁邻居说是在黄江街做活。

    之后又是东问西问。

    问了好大一圈,找了好久才找到的罗大云。

    结果是在这磨东西?

    外貌也是匪里匪气,还瘸了一条腿。

    这和能买卖甘蔗苗的商人,有半毛钱关系?

    “没错,你确定能搞来甘蔗苗吗?”

    秦文羽面不改色问道。

    罗大云收回打量眼神,点点头:“可以,你准备要多少?”

    “一株苗子是三十铜板?”

    秦文羽再次问道。

    他不太确定。

    一株甘蔗苗三十铜板,这还是他听闻的。

    实在是甘蔗苗流通极少。

    唐代中期还好,百姓们都富起来了。

    但是唐代初期,百姓群中基本看不到,只有那些世族有底气供养,所以价格秦文羽也不确定。

    而如果是三十铜板一株,那么还有的赚头。

    昨夜秦文羽特地就甘蔗的事情,以三十铜板一株,思索一夜,确定有赚头,这才开始又是买地又是买苗。

    “是啊,三十铜板一株,你确定要买?”

    罗大云满脸诧异。

    他还以为是不懂货的人,这才有闲心打探甘蔗苗,结果秦文羽是懂货的。

    “嗯,要买。”

    罗大云这下更诧异了。

    上下打量秦文羽。

    “书生,咱们都是街里的人,我可得劝你一句。”

    “那可是三十铜板一株,我这磨东西五六天才够一株价钱,甚至有些普通人家一个月开支了。”

    “而甘蔗苗又是很难伺候和养活,你买了,可是有可能打水漂。”

    “你有这钱,花到其他地方不好吗?”

    罗大云实在是不想自家街里人入坑。

    然而秦文羽却是意图已决,开口道:“先要五十珠,五十珠你能搞来不?”

    罗大云嘴角抽搐:“能…….不过你…….”

    秦文羽直接打断道:“那就五十珠先,五十珠总计要一贯钱又五百铜板,我先付五百铜板,等你货到后再付剩余的,如何?”

    说完,就从身上取出五百铜板,放到了罗大云眼前。

    罗大云满脸复杂:“看来,书生,你这是玩真的了。”

    “既然如此,那我罗大云也不劝你了,到时候盈亏你自付。”

    秦文羽笑道:“那是自然。”

    罗大云深深看了他一眼,随即一边收着铜板一边说道:“五十珠,明天就能给你搞来,你明天准备好一贯钱。”

    “好!”

    这边确定了买卖,秦文羽也不拖泥带水,从此处直接离开。

    路上。

    他又在复盘甘蔗生意。

    甘蔗是用来制糖的,这毋庸置疑。

    而一株苗子是三十铜板,按照后世提取糖分的机器,一株成熟的甘蔗假如是5斤,那么能提取百分之十五左右的糖,也就是差不多375克。

    而唐代生产力低下,纯手工,现代有机器加成,再加上买的是下等田,土地不好,往最坏处想,就比如提取百分之五吧。

    而土地不行,那么甘蔗成长也会受限,最差的甘蔗大概能三斤左右,就比作三斤。

    三斤1500克,百分之五提塘等于75克。

    唐代一两等于后世饿37克左右,相当于这一株甘蔗苗成长起来,能提取二两蔗糖。

    市面上,一两蔗糖是500铜板,那么二两就是一贯钱。

    一根甘蔗提塘后能挣一贯钱。

    那么成本呢?

    一株苗子30铜板,甘蔗吃水大户,而自家下等田靠近河流,这类支出等于没有。

    人工方面,阿峰叔一天10铜板,照料甘蔗至成熟的几个月工钱算进去,也不过一两贯钱。

    一株甘蔗提塘后卖出去都能一贯钱,如果自己再加工成白糖,能挣钱更多,而且一亩地能种百来珠呢。

    所以。

    这生意是大挣!

    之所以现在没什么人种,是因为大唐近几年天灾人祸极多。

    很多地方都遭蝗虫。

    种很便宜的粮食遭遇蝗虫,百姓们甚至有些世家都哭爹喊娘了,更别提种甘蔗。

    沉没成本太厉害了,可能颗粒无收,所以种的人少。

    这是其一。

    其二,买的人只有那些特定的世族。

    这糖多起来,那么世族只有那些,供大于求,那么就只能是降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