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就没有什么自由的人生
繁体版

第八章 靳家的大政方针

    日子在忙忙碌碌中悄然流逝。

    永辉很喜欢这种日子,虽然忙碌,身体上还有点疲劳,但是心不累,身心是舒畅的、愉悦的。

    父慈母爱,兄友弟恭。

    现在吃得饱,吃的还相当不错,虽然不是很名贵的,但都是绿色天然的东西,味道鲜美。

    穿得暖,姐姐和母亲还穿上了的确良布做的衣裳,很体面。

    不再一年到头穿通了后跟的鞋子。

    住的话,已经在计划翻盖新房了。

    生意也是越来越大,每次赚的钱也还是越来越多,以至于有时母亲感觉到了害怕。

    有三个大队12家人在跟着永辉做这个生意,主要还是要好的亲戚朋友。

    周叔说不能再多了,他需要的量也不是无限的,何况,他也不能把这些量都给了永辉,他还有很多关系户要照顾。

    到了8月1号。

    永辉送完货回到家,仔细理了理手上的钱数。

    他手上居然有了1万5千块,这还是一半,另一半在母亲那里。

    “难怪母亲害怕了,看来要少给点母亲了。”

    日月荏苒,光阴如梭。

    时间到了8月20号。

    一家人在外面春凳上吃晚饭。

    父亲喝过一杯小酒,母亲去给他盛饭时,他说。

    “上面正式通知了,9月1号我们大队就要正式丈量土地,分田包干了。”

    “外面早就开始了,最早的去年就开始了,据说收益比在生产队里高得多。”永辉说。

    “各家各户在9月1号之前都要把队里的超支补上,否则耽误事的话可能分不到好的田地。”

    “队里还有几乎人家差队里的超支?”永辉问。

    “七户……其中五户是可以补上的,就是想占点便宜罢了,有两户确实困难啊,七头家和传宝家,孩子太多了。”

    “超多少?”永辉问。

    父亲是生产队长,当然知道这些。

    “七头家累积超支了209块钱,传宝家更多,413块。”

    “这么多?”母亲说,其他几个也抬起了头。

    “我们家要不是永辉做这个生意,还上了,否则也差不多!”父亲说。

    “倒也是。”

    “爹,这个钱我来借给他们。”永辉说,主要是这两家的大人都是老老实实勤勤恳恳的本分人,就是生养的太多了,所以穷。

    凡是家里孩子特别多的,都不好过。

    再过几年就会出现这样的口号:要想富,少生孩子多栽树;要想富,少生孩子多修路。可见多生孩子基本就是穷的代名词了。

    “你想好了?就怕你借出去了就收不回来了,他两家还不知道能不能翻身呢。”

    “没事,我愿意的。是我忽视了,应该带着两家大孩子做黄鳝的活的,我不知道他们这么穷的。”

    “不怪你,我去问过了,七头和传宝都不愿意,说是进生产队挣工分才是正途呢……其实他俩是脑筋笨,没想过来,你把钱借给他们就行了,也不要想着让他们做生意,否则连钱都借不出去的,他们会以为你害他们。”

    “七头不知道,传宝绝对是这样的,永辉,不要吃苦不讨好。”哥哥说。

    “那好吧,我这就去一下。”

    帮他们是本能,同时也是赚好人点的好机会。

    永辉目前已经有了302点信息点了。

    去了一趟回来。

    获得了6点好人点。

    收拾好以后,一家人在门前纳凉,永辉家在村子的最后面,跟前面一家还隔着50米。

    门前有一块差不多50平的平整地面,以前是砂石子铺的,最近才用水泥铺好。

    父亲母亲原先是准备拉个院子的,被永辉劝住了,永辉说等以后翻盖房子时再圈院子不迟,父亲觉得在理,也就同意了。

    其实父亲也不是觉得非要弄个院子,就是以前一直穷,想弄什么都弄不起来,现在有钱了,就是想弄,没理由的。

    大夏天,一家人习惯了在门前纳凉,会很晚才回去睡觉,很多事也是在纳凉时说说议议决定的。

    “等分田到户的事忙完了,秋收后准备把房子翻一翻。”父亲像自言自语也像是在跟大家说。

    父亲的大男子主义特别严重,之前家里的事都是一言堂,母亲是没有话语权的。

    随着孩子长大,哥哥和永辉慢慢有了话语权,他也能听一听两个人的意见。

    至于母亲和姐姐依旧没有话语权,不是他重男轻女,而是根深蒂固的大男子主义作怪。

    永辉考上了县中,最近赚了钱,父亲也更愿意听一听哥哥和永辉的意见了。

    一听这话,永辉立即就发了言。

    “爹,等分好田地再说吧……我的意思啊,房子后面的一亩地和那个池塘我们能拿下来就好了,到时候前后都围起来,那才方便、畅快。”

    “池塘是活水,八道湾过来的水,电灌得水也能到这里,干净,整治一下可以养鱼。”哥哥说。

    “那块地也好,种菜种豆方便的很,还可以在东北角上建个鸡鸭鹅舍。”姐姐说,她现在眼见也高。

    “爹,房子就不要建成老式的了,我去弄个图来,要建就一步到位,大点,洋气点。”永辉说。

    父母亲看着三个,一时不知道说什么。

    “孩子长大了。”母亲说。

    “是的……好,那就听你们的,等一等,但是要用青砖,自己烧,过几天我就把窑口开了,等闲了就烧砖。”

    “这个好,大气、漂亮,最好弄上洋瓦,黛色的,就是偏红的那种。”永辉说。

    “乡里的冷窑厂有。”哥哥说。

    聊着聊着,靳家建房大政方针就定了下来。

    然后又有了另一个话题。

    “哥,等分田到户了,就不好到人家田里和水塘、沟渠里去放黄鳝、抓泥鳅、抓鱼了,以后就专门收购吧,这个生意估计最多一年就没有什么做头了,以后再想其他办法。”永辉说。

    “我也想了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去八道湾放黄鳝,抓鱼,就是泥鳅不好弄了。螺丝和河蚌也会少不少。”哥哥说。

    “哥,不要了,八道湾那边危险,另外,收购也不少赚,最主要的是,收购的话能节省时间,我开学后,你俩也要把主要精力放到学习上来了,这是长远的大计,马虎不得。”

    “那好吧,可惜了。”

    “哥,不可惜,没什么比你的前途更重要,以后你就知道了。”

    “永辉,野毛栗子和野柿子的事不停吧?”姐姐问。

    “姐,这个不停,可以一直做下去,不过,姐,你也不能在上面消耗太多时间,你也要好好读书,考大学。”

    “知道的,放心吧。”

    “永辉,真的可以考?”父亲依旧有点担心,现在条件好了,他是最希望子女读书的人。

    “我问过周叔,他很肯定。”永辉说。

    “那就好。”父亲说,目前周炳坤的话在靳家还是很有可信度的。

    这事也就谈妥了。

    “我30号就去学校报道了,以后每个星期才能回来一趟。哥、姐,生意上的事就辛苦你俩了,我每天都会去与你们汇合的。”

    “放心吧。”哥哥说。

    “我尽快把教材和资料弄回来,你俩要在第一时间开始学习、复习,哪怕影响收获也不能耽误了。”

    “怎么变的比妈还要唠叨了……哎呦,妈,别打我,我错了。”姐姐说错了话,跑开一点。

    “就是因为重要,所以一再强调。”

    “这事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父亲说了话,回屋睡觉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