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就没有什么自由的人生
繁体版

第二章 考上重点中学,却被学费难倒了。

    中考在6月16、17、18号进行,考试科目为语文100分、数学100分、物理100分、化学100分、政治100分,英语100分(不计入总分)。

    这个时候每个乡镇基本上都有高中,所有想要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基本都能上高中,被淘汰的很少,除非自己不想上了或者家长不让上了。

    中考最主要的目的,当时是为了重点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选拔学生。

    这两类学校在同一批也是第一批招生批次中,就看考生你选哪一个了?

    当时看,应该是五五开。上了重点高中,上大学的机会就大大增加,当年有个说法,进了县中(这是一个县里唯一的重点高中)等于一只脚已尽跨进了大学,不过,还要在中学学三年。

    可是要是进了中专,那就可以直接农转非了,成为城里人,吃国家粮,到单位上班,这个在七八十年代的吸引力是很大的,相当一部分农村的孩子都会选择考中专。

    靳永辉不知道自己当时考了多少分了,只记得英语考了9分,幸亏不计入总分,要不然他绝对考不上县中。

    他记得自己考了全县的102名,勉勉强能进县中,当年县中只招110名重点生。

    这一次靳永辉知道不会差。

    重生回来,记忆力大大提高不说,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那不是同日而语的。

    果真。

    6月26号出了成绩。

    除英语外,靳永辉总成绩考了472分,全县第二,被县中录取,分在了两个重点班的二班。

    家里、亲戚朋友们知道了这事自然是高兴的不得了,都纷纷往家里送一些东西过来表示祝贺。

    吃的,穿的、用的都有。

    就是没有送钱的。

    父母亲自然是高兴的,比谁都高兴,见了别人说起这事,脸上能笑开了花。

    “大海,你家二小鬼可不得了,这是村里乃至于大队里头一份呢。”村民见到父亲通常会说。

    “这小把戏(小孩)自己争气,很用功,吃了不少苦。”父亲会这样回答。

    “曹村姥,你养了个好儿子啊!以后会做大官,你以后会享大福的。”妇女们会这样说。

    “哪晓得,哪晓得,以后的事谁说的好。”母亲会这样回答。

    不管怎样,父母亲的自豪和高兴是发自骨子里的。

    可是。

    高兴归高兴,自豪归自豪。

    通知书上写着的每学期20元学杂费和15元书本费可就把他两愁怀了。

    每个月还要带30斤米、1块钱加工费去换饭票,另外估计每个月最少要4块5毛钱的菜钱。

    别小看了这几十块钱,在79年,就是稍许宽裕的人家一下子也拿不出来的,何况永辉家这种年年在生产队里超支的人家了。

    就是现在哥哥、姐姐在生产队上工了,那也正好不用超支,连以前的超支钱还没有填上呢。

    晚上,两个人躺在床上,有这样一番对话。

    “他娘,生产队那边估计最多只能支到3块钱,不能多了,我自己是生产队长,多了真说不过去了。”

    “嗯。”

    “胜兵(大舅)那边估计……”

    “应该没有,就是有也借不出来,毛打里姥(大舅妈)不会答应的。”

    “连疤(二舅)那里能借个5块吗?”

    “他刚卖了只羊,能。”

    “小多(小姨)……”

    “差她5块钱还没有还呢……唉,那就5块吧,我去借。”

    “小海(二叔)那边就算了,邱邱(三叔)那边借个5块应该没问题。”

    “就是这样,也才18块,还差不少。”母亲声音很低。

    “要不,那几个老母鸡……”

    “平时的油盐酱醋都靠它们下蛋卖出钱来呢,你卖了,那就断了日用了……”

    “那算了,再想想办法,已经耽误了两个孩子,这个看着有出息,不能再耽误了。”父亲声音很沉。

    “我加把劲,把两匹布织出来,今年不要换新衣服了,能卖个10几块钱。”母亲说。

    “再说吧……”

    然后就不知道有没有再说了。

    靳永辉不知道这番对话,他也不知道原来的自己上县中的钱父母亲是怎么弄出来的。

    他拿到通知书后就立即开始了行动。

    不行动不行啊!

    家里哪里能拿出钱来供他上县中,一定是父亲夜里又去进山拖毛竹去了。

    每晚帮竹器厂拖一趟竹子给5毛钱。

    一车1000斤重,三个人拖。

    白天在生产队上工,晚上去拖竹子,深夜1点才能回来。

    太累了啊!

    难怪他落下了病根,73岁就早早去世了。

    “爹,我要3块钱。”

    一大早,吃早饭时,永辉跟父亲要钱。

    零用钱都在母亲那里,平时买学习用具什么的,要的是几分最多几毛钱,只要跟母亲要就行了,但是超过1块钱,必须父亲同意,而且要说明用到哪里。

    “老二,你的学费还差着呢。”父亲看着永辉说,没有反对也没有同意。

    “另外两个考上县中的同学都买了糖和烟给老师散散的,就我没有,我想着家里没钱……可是,章老师今年会调到县中去。”

    “他娘,给他三块钱。”父亲一听,同意了给钱。

    其实,并没有给老师散糖散烟这回事,永辉也知道父亲不会去问这种事,所以就拿来做了个由头。

    不过章老师去县中是真的,这是上一世已经发生的事。

    永辉拿着钱,找到了乡里的供销社。

    “听说考上县中的人有两包大前门的指标?”永辉问服务员。

    这事还是另一个考上县中的叫方建生的同学告诉他的。

    大前门香烟这个时候没有票是买不到的。

    “是的,靳永辉是吧,就差你了……拿来看看。”服务员说。

    靳永辉把录取通知书递了过去。

    “……嗯,这就对了,两包,1快零2分钱。”

    “阿姨,再买半斤糖吧。”

    “可以,大白兔,也是给你们的指标,半斤8毛钱。”

    靳永辉把钱付了,一共1块8毛2分钱,他还剩下1块1毛8分钱。

    急急忙忙赶到车站,真好赶上去县城的汽车。

    “永辉,永辉,过来。”

    这车是退伍回来的三叔开的,他在县里的汽车总站上班。

    “三叔,今天是您当班啊。”

    “永辉,你这是要去哪里?”

    “今天大家都约好了去县中看看,我也去。”

    “上来吧,我帮你买票。”

    其实驾驶员是有资格带一名亲属上车的,这里到县城票价是1毛钱,这钱靳永辉就省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