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1985
繁体版

第039章 救我一命

    我根本没有想到,八十年代中期在农村还有像宋运福这样的优秀农民。

    在我所了解到的情况当中,他既是一个普通农民,又是一个爱读书的文化人;既是一个普通菜农,又是一个爱心大使;既是一个致富能手,又是一个维护社会稳定的先进人物。

    现在他又多出了一个头衔——农民作家。

    我之所以这样称呼他,是因为他在此之前已经在不久前县文联和作协复刊的《白果树下》期刊上发表了三篇优秀散文和五首现代诗歌。他的作品朴素自然,没有半点矫揉造的痕迹,充满了地道的农民好味道,农村新气象和农业新变化。看到他连续不断发表的诗歌和散文,不少文友给他取了一个非常贴切的名字——本土赵树理。

    今天他给我的是一篇夹叙夹议的随笔,也可以看做是一篇杂文。一共写了七页多,两千多字。字里行间都是庄稼泥土的气息,反映了农村人积极向上的蓬勃朝气。

    等酒局结束以后,在他的要求下,我再次仔细拜读了他的文稿。他在文稿中列举了农民致富路上遇见的三大难题三大困惑,以及根据自己的认知提出的应对措施和建议。

    从文稿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农民创业的艰辛,以及宋运福对农村、农民和农业的深厚感情和全心关注,充分体现了一位普通农村人发家致富的急切心情和互帮互助的爱民情怀。

    回想起饭桌上老支书黄茂生的介绍,宋运福这些年来,致富不忘乡亲们,先后帮扶了七个贫困家庭,三个残疾家庭,四个五保户家庭。免费帮助这十几个家庭拉庄稼、翻地、种地等近百亩;提供低价化肥、种子、农药为这些家庭节省开支超过近千元;还为了万顺聪等家庭垫付电费、浇地费用四百多块钱;他还低价出手小型拖拉机、耕犁、车斗等农机具五套件。

    除了帮助和资助部分贫困残疾家庭,还为村里村外捐助特殊家庭捐助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等。

    在我心目中,这个爱学习的老同学的形象立刻高大起来,让我感动,令我起敬。想象他当年种菜卖菜那个时候,他一个人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带着玉米面窝窝头,背着一个水壶,推着一辆破旧自行车,带着两个荆篓,走街串巷卖菜的艰辛,他能够做到这个境界,那是何等的高尚啊!就连我本人也感觉望尘莫及。

    我看着他的文稿不觉留下了热泪。

    我甚至想,那些年我吃了老同学那么几次蔬菜,是多么不应该啊!我觉得自己与人家相比,简直就是一个渺小的小丑。

    于是,我决定挤掉写关于我的文稿与华部长之间故事的特别日记时间,来赶写一篇关于老同学宋运福的特别报道。

    这一夜我失眠了。只为这位爱心大使,只为这位致富能人,只为这位维稳先进,只为这位公益农民,只为这位农民作家。

    于是,我决定要把这篇文稿当做一篇树立致富典型人物的文稿来修改。也好用事实弥补我在华部长这里的缺憾,以便尽快赢得我这个顶头上司的心。

    这篇文稿的分量,正好可以填平我与华部长之间刚刚开裂的鸿沟,一旦愈合成功,我就不会再担心日后事业的发展和工作上的被动。

    于是,我决定把这篇修改后的稿件投向省级报纸。就像上一次县高官决定发表我的那篇文稿一样,在全省引起轰动。

    这样不仅可以化解与华部长之间的矛盾,更能够得到一把手的赏识和县高官的重视。

    如此一来,我就可以成为全县有名的大笔杆子,甚至还有可能被选调到县高官身边工作,果真是那样的话,我必须全身心投入到老同学这篇文稿的修改之中,必须修改成精品力作。

    经过认真补充、完善、调整、修改等一系列操完成老同学稿件的修改之后,忽然想起来应该在文中配发几张宋运福的在维稳、致富、帮扶等不同环境下的照片。

    于是决定立刻行动,尽快完成。这样极具代表性的先进人物,就应该大书特书,大树特树。这次的文稿才是华部长心中的主题样板文稿。

    一个人不怕有失误,也不怕有误解,更不怕有错误,最关键的是要在前进的路上善于发现和处理影响进步的各种不利因素,化被动为主动,化困难为动力,只有剔除绊脚石,才能更上一层楼。

    令人遗憾的是,世事难料,事与愿违。

    第二天一上班我就接到了华部长的电话。电话里说,需要我带上报道组的小燕和郭鲲到深山区去采访一位多年来一直隐姓埋名,资助多名贫困学生上学的老红军的先进事迹,以及深山区人民在发家致富方面的典型人物等等。

    华部长说,深山区人民生活条件比较艰苦,资源相对匮乏,致富方式也千差万别。既然你们到了深山区,那就多待上几天,五天不行,就带上一个礼拜。

    哇呀呀,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华部长这个现世报竟然来的这么突然,突然得令人胆颤,突然得令人吃惊,突然得令人窒息。

    接到通知就是命令,必须无条件服从。

    我现在谁都不能埋怨,我只恨我的老同学宋运福,我不是恨他跟我相处的不好,也不是恨他比我优秀,更不是恨他比我富裕,而是恨他没有早几天把他的文稿拿给我。

    这中间哪怕能早拿来三天,我估计华部长的“制裁”恐怕也不会到来。因为如果能给我三天时间,我估计这个优质文稿就会见诸报端,并且还一定是省级报纸。

    眼下剩下的活计可怎么办呢?这照片谁来拍?这稿件谁来寄?要是换过平时,我一定会向华部长说明情况,或许华部长也会通情达理,答应我把这件事处理完再进深山区。

    现在的情况则不同往日,因为前天和华部长的“争论”还有浓浓的余味。

    我的大脑有些懵。难道就这样稀里哗啦错过这么好的机遇吗?我苦思冥想,想得脑袋都要炸了,也没有想出什么好招来。

    这些日子太繁忙了,果然被宣传部的工作搞蒙了头。当我准备把一支烟头将戳进烟灰缸的时候,脑子里忽然冒出一股火花来。对了,我还有另一重身份呢。

    因为采访报道的任务非常繁重复杂,我居然只记得我是宣传部的人,却忘记了我在文联和作协的身份。这个身份一冒出来,我的心马上平静下来。

    对,我要委托我文联的老伙计去,或许他才能救我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