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大唐做咸鱼
繁体版

第一章 不关我的事!

    武德九年,唐高祖李渊退位。

    其嫡次子李世民登基为帝,改元贞观。

    不过数年,天下大治,大唐威慑四方,初显帝国气象。

    贞观十年,正月初一。

    虽正值寒冬深夜,长安城内却是一片灯火辉煌,火树银花。

    鞭炮声,欢笑声,喜庆声,此起彼伏。

    这是唐人一年之中最为重要的节日,元正。

    夜深,太极宫两仪殿边的皇家大道上,车辚辚,马萧萧,冠盖相望,羽旄飞驰。

    殿内更是钟鼓喧天,丝竹震耳。

    偌大的宫廷之中,数十名身袭广袖流仙裙的女侍正翩翩起舞,宛若天仙。

    场间的青铜排钟奏乐而起,与之交相辉映。

    时而低沉,时而清冽,时而缓,时而急。

    围坐在案边的数百名大臣,有起身而和者,有赞不绝口者,而更多的人,则是朝着大殿正北,正襟危坐的那位,深躬之后,这才敢将杯中之酒一饮而尽……

    大臣们躬身拜服的,不是别人,正是整个帝国的掌权者,唐皇李世民。

    此时的他,正端坐于整个两仪殿最威严的正中台阶之上,欣赏着场下这一曲——秦王破阵乐。

    半晌之后,曲终,舞女散尽。

    “宣太子承乾,四皇子李泰,九皇子李治,晋阳公主李明达,觐见!”

    一旁的内侍监监正全万机用尖锐的嗓音,大声喊道。

    他是李世民身侧伺候的宦官,随着这数年的伴君起伏,如今早已稳坐内侍监两名监正之一,是目前唐皇宫之中,职衔最高、权柄最大的大太监。

    话音未落,几名紧挨着龙椅下首的年轻男女站起身来,站在殿中。

    每年的元正之日,皇子们都要表达出自己新一年的愿景,或是对帝国的美好展望,或是对自己父皇的溢美赞颂,又或是诸如‘儿臣必当呕心沥血,发愤图强’之类的雄心壮志。

    无形之中,这也成了几位皇子的暗中较量。

    今年也不例外。

    众人瞩目之下,四人依次排开。

    唐人以左为尊,是以站在最左边的便是帝国未来的继承人,兄弟姊妹之中的最长者,太子李承乾。

    他从拢袖之中抽出一副画卷,躬身拜服道:“父皇,儿臣欲献出一副‘大好山河图’。”

    无需多言,寓意从画作的名字便可窥见一斑。

    而站在一旁的四皇子李泰,却听出了不一样的意味。

    所谓的大好山河,怕不指的是你李承乾这几次监国有功?

    拐弯抹角地吹嘘自己的功劳?

    他面无表情,但却丝毫不甘示弱。

    很快便也从拢袖之中掏出另一副画卷。

    “父皇,儿臣此次恰好也带了一副画作,此乃大家吴道子执笔——鱼跃图。”

    李泰先声夺人,急忙展开画卷,只见波涛胸涌的浪潮之中,一只散发着夺目金光的鲤鱼,跃向天际……

    而久观此画,却能发现那只鲤鱼的下半身,竟化作一只金龙!

    实乃隐有超凡入圣之意!

    不仅如此,卷旁还提有一行大字:鱼跃此时海。

    此图一出,唐皇李世民的脸上便堆满了笑意。

    他难掩心中激荡,拿起酒樽,一饮而尽。

    “好!好!泰儿果真有心!”

    “好一副鱼跃此时海!”

    李世民看着那副画,越看越觉得爱不释手。

    想起多年前历经的风雨与生死,仿佛自己便是那一条化龙的金鲤。

    然而,当他把目光右移,转向自己最小的儿子,九皇子李治时,脸上的笑意却骤然消失无踪。

    李世民面无表情,极为威严。

    他凝滞了一会儿,却是连过问也没有过问一句,便一扫而过。

    直接朝着一旁的晋阳公主亲昵道:“小兕子,朕的宝贝女儿准备了什么好东西?”

    对于皇帝如此这般无视的举动,朝中的大臣却早已见怪不怪。

    这一切,还得从九皇子,李治本身说起……

    这几年的除夕之夜,无论是太子李承乾也罢,亦或是四皇子李泰也好,不是送庆礼,便是咏贺词,唯独这四皇子李治……

    实则一言难尽!

    贞观七年除夕夜,朝臣们都在翘首以盼着五岁的李治能够说出些什么不凡之语。

    他可倒好,站在两仪殿内,当着唐皇李世民和文武百官的面,极为认真地说了八个字:恭喜发财,红包拿来!

    不凡倒真是不凡!

    朝臣们一听,尽皆面露尴尬之色,或低头,或捂耳,或转身……

    只能权当做没听见了。

    本想当着外邦使臣的面,展现皇家威仪的唐皇李世民更是颜面扫地!

    而且随着年岁渐长,除夕夜的九皇子总能弄出些让人根本下不来台面的事情。

    贞观八年,六岁的李治在众目睽睽之下,顺走了吐谷浑刚进贡的一只鸳鸯莲瓣纹金碗。

    恰逢那个时候,吐谷浑的使者,便跪在殿中。

    堂堂帝国皇子竟是如此贪财好物之人!

    顷刻间,帝国威严,荡然无存!

    贞观九年,心血来潮的李治不仅堂而皇之地取走了一排党项进贡的金针,更是扬言要帮着李世民刺穴针灸……

    说着什么腰肌劳损类风湿这些谁也听不懂的胡言乱语。

    若不是有其母长孙皇后护着,怕不是李治便会被打得皮开肉绽!

    而今夜,知晓轻重厉害的唐皇李世民哪里还会多问一句!

    被称为兕子的小女孩是帝国最小的公主李明达,年仅五岁,极为可人。

    身袭白裙的她吐了吐舌头,小心翼翼地从怀中取出一块黄色绸缎。

    “儿臣……儿臣……”

    晋阳公主的声音愈发微弱。

    “儿臣……献给父皇一副刺绣。”

    刺绣?

    李世民一听,大喜过望!

    急忙下了石阶,一身威严尽皆化作笑意。

    蹲下身便将李明达抱在了怀里。

    “呶!给父皇看看,你到底绣了些什么!”

    “来来来!”

    “魏征,高士廉,侯君集……”

    “你们几个也来看看!”

    被李世民招呼的几名帝国重臣急忙从案中起身。

    躬身围拢在小公主的周围。

    “公主果真心灵手巧……”

    “蕙质兰心呐!”

    “实乃我大唐之……”

    然而,当刺绣展开的那一瞬间,大臣们的溢美之词却戛然而止!

    半张着嘴巴,瞪大着眼睛,神色极为古怪。

    刹那间,两仪殿内的空气突然安静了下来。

    半晌,他们似乎想到了什么。

    齐刷刷地目光看向旁边一直默默不语的九皇子。

    那种目光,仿佛是看见了犯案的凶手一般。

    “父皇,真的不关儿臣的事啊!”

    李治撇了撇嘴,有些委屈地说道。

    可是,别说李世民不相信,就连魏征等一众大臣也绝不相信!

    不是你,还能是谁!

    恰逢此时,晋阳公主李明达似乎察觉到了一些不对劲,她试探着问道:“父皇……您不喜欢吗?”

    “这可是九哥哥的主意,他说您一定喜欢……”

    话音未落,李治突然一个趔趄,身形不稳,差点摔倒在地上。

    “父皇,儿臣知罪!”

    他缩了缩脖子,一脸惭愧地悔悟道。

    兕子!

    我的亲妹妹哟!

    害惨我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