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齐往事
繁体版

第四十三章 齐桓公始霸,楚亦始大

    解决了遂国和鲁国后,齐国开始把目光对准宋国和郑国。

    宋国是大国,还是公爵,在诸侯中爵位属于第一等(楚国的王爵不被承认),如果齐国和宋国共同参加活动,《春秋》一般会把宋国列在齐国的前面。直到齐桓公正式成为霸主后,齐国才排在宋国前面。

    正是依仗着自身强大,宋国才在北杏之盟时心里不平衡溜了。

    而郑国比宋国还难收服,首先郑国以前是名副其实的小霸,齐桓公的父亲齐僖公在郑国的郑庄公的光环下黯然失色了不少,所以,从心理上来讲,郑国归服齐国,自己那关就很难过。再者,齐国虽然强大,但毕竟离郑国远,对郑国的伤害值不足。

    对郑国真正有震慑力的国家,就是正在向北方大力扩张的楚国,楚国离郑国,比齐国近得多。

    对郑国是近在咫尺的直接威胁,郑国在强大楚国北进的压力下,不得已归服了楚国,自然也不肯给齐国好脸色。

    一时间,面对宋国和郑国这两个国家,齐桓公和管仲无法打开局面,然而,机会很快就来了。这个机会是杞国带来的。

    据《管子》记载,宋国攻打杞国,杞国立刻派人去向霸业初成的齐桓公求救。

    齐桓公也正恼火年初齐国第一次举办诸侯会盟之时宋桓公逃盟,现在机会和借口都送上门来,搞定宋国的时机终于成熟了。

    公元前680年,春季,齐桓公终于腾出手收拾宋国的背盟,于是齐桓公约请曾参加“北杏会盟”的陈、曹二国一起出兵伐宋。这次伐宋,齐桓公还派遣使者到了洛邑,请天子支持伐宋。

    此时的周天子,是周桓王的孙子周僖王,即位才两年。面对齐国使者,周王室真是百感交集。

    自平王东迁以来,“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就成为了一句空话。周王室的实力一天不如一天,如何用“礼乐”约束诸侯,又如何用“征伐”教训叛逆。诸侯之间你打我,我打你,谁又把天子放眼里。

    尤其是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御驾亲征郑国,却在濡葛被郑庄公打得溃不成军,周桓王本人也被射中肩膀,差点把命丢在了战场上。自那以后,王室对于“征伐”二字就不再作任何指望。公元前688年齐襄公讨伐卫国的黔牟,护送卫惠国回国,王室是支持黔牟的,即便如此,也只能壮着胆子派了一小支部队前往声援黔牟,结果丝毫没有影响战局,仅仅起起到了保护黔牟从卫国撤离的作用。

    现在,齐国要讨伐宋国,居然前来请求天子恩准,王室受宠若惊之余,王室经过衡量后,决定支持齐国,因为配合齐国伐宋毫无风险,因为齐国经过了管仲的治理,已经国富民强,军事实力大增,所以周僖王也有底气支持齐国,不怕齐国被宋国打败后王室颜面受损。

    于是周僖王不仅同意了齐桓公伐宋的请求,还派大夫单伯带兵配合。

    于是,这次讨伐宋国,形成了名义上周天子牵头,齐、陈、曹三国合兵伐宋的态势。

    陈国位于宋国的南方,曹国位于宋国的北方,鲁国和宋国的关系也不是很好,可以说此时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了,宋国必败无疑。

    当打得赢别人的时候,是否一定要用武力,管仲给出的答案是不一定。

    管仲清醒的认识到。要想成就霸业,就要在诸侯之中树立威信,不能再走齐襄公时期只靠武力的老路,而要团结可以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所以尽管联合部队师出有名,兵强马壮,齐桓公向宋桓公主动递出了一根橄榄枝,派出使者,跟宋国和谈。

    所谓的霸道,是依靠强大的武力来维护秩序。并不是自恃武力强大就滥用武力。

    宋桓公并不是不懂事的君主,其实一看人家来真格的了,早就心虚了,和谈对他来说当然是最佳的选择,马上决定低头认输。这样,齐桓公再一次把宋国纳入倒了自己的会盟中。

    宋国归服了。这也向诸侯宣告,齐国召集的会盟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如果没有正当理由,千万不能逃会。

    齐桓公君臣正准备让郑国归服的时候,郑国的政局突然出现了变动,郑国又换了国君,在栎地(今河南禹州)和郑子仪对峙了十四年的郑突成功复位。

    在侍奉了五代国君(郑庄公、郑昭公、郑厉公、郑君子亹、以及子婴本人)的郑国元勋重臣祭足的全力辅佐下,郑君子婴有惊无险地当了十二的国君,周庄王十五年(前682年),在郑国朝堂发挥了五十多年影响力的祭足,终因年老体衰而病逝。

    祭足死了,子仪失去了最大的倚仗。没有绝对的权威和过人的能力来面对变幻莫测的内外政局,对郑国的掌控力逐渐减弱,这就给了已经蛰伏于栎地边邑十五年的前任国君——郑厉公绝佳的翻盘机会,公元前680年,郑突从栎地带兵入侵郑国国都,很快攻打到大陵,俘虏了郑子仪派来抵抗的大臣傅瑕。郑厉公和他盟誓,便把他释放了。六月二十日,傅瑕回国,杀死郑国国君子仪和他的两个儿子,接纳厉公回国。郑厉公第二次当上了国君。郑国长达二十三年的内乱至此结束。

    本年(公元前680年)秋天七月,楚国攻入了蔡国都城。抓走了蔡哀侯献舞。

    这对中原诸侯的震撼很大。蔡国的北面就是郑国、陈国。这样,下去,整个中原就得跟着遭殃。

    公元前680年冬天,齐桓公在鄄(juān)地(卫地,山东鄄城县西北)举行诸侯会盟,周王室特地派出大夫单伯以示支持。

    郑国的状况对齐国来说有喜有忧,郑厉公当了国君后,需要国际承认,于是他审时度势,派人向齐桓公请盟,答应归顺。郑国有了这个态度,齐桓公当即痛快答应,因为这正式他朝思暮想的结果。

    公元前679年春,为巩固盟友关系,齐桓公再次举行诸侯盟会,齐国、宋国、陈国、卫国、郑国国君都参加了。《左传·庄公十五年》就此评价:“齐始霸也。”

    这意味着齐桓公和管仲已经建立了以齐国为核心的霸业组织结构,以后遇到困难,就可以带领大家一起面对,去解决问题,

    齐恒公也成为了中原诸侯团队的主心骨,有他在,便能组织大家一起战斗,诸侯就能心安。从这一年开始,混乱不堪的春秋乱世终于迎来了新的秩序。

    到这里,齐桓公虽然正式成为霸主,但此时齐国的霸业也仅仅有个有个雏形,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齐桓公和管仲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楚文王十一年(公元前679年),齐桓公始霸,楚亦始大。(来源于《史记楚世家》)

    这一年,楚国开始昌大。楚国开始成为一个不能被忽视的力量了。在齐桓公未来的称霸之路上,注定要有楚国这个坎。

    在齐桓公剩余的三十六年的执政生涯中,楚国,是一个他不能掉以轻心的对手,也是一个霸主相当的对手。

    说起来,楚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楚人本来也居住在中原附近,后来被商朝赶到了南方。到了商朝末年,楚人先祖鬻(yù)熊举族投周,服侍周文王,并参加了灭商战争。

    周朝分封诸侯的时候,楚国被封为子爵,位列“公侯伯子男”爵位体系中的第四等,仅比男爵高一级。地位很低。在周公旦摄政的第六年,在岐阳搞了一次“大蒐(sou)礼”。(谓大蒐礼是指大型的围猎活动,围猎到的猎物则成为祭品来祭祀。)当周天子和诸侯们一起入席的时候,楚国的国君熊绎只能与鲜卑等蛮夷一起默默地看守“燎祭”的火堆。为了让大家瞧得起,楚国开始了筚路蓝缕野蛮发育,在南方迅速发展,很快就成为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大国,但是随着楚的强大,越来越不满于做周的诸侯国。这引起了周的警觉,周昭王御驾亲征讨伐楚国,不幸溺死在汉水。周夷王时,楚君熊渠发出了“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的口号,在江汉间征讨庸、杨越、鄂等国,扩大领地,甚至封三子为王。周厉王时,楚畏周伐,取消王号。周宣王动用3000乘大军伐楚,才取得了对楚的再一次压制(《诗经·小雅·采芑》)。周宣王以后,周王室日益衰落,然而楚国更加强大,此消彼长,楚逐渐有了代周的野心。公元前706年,周桓王14年,楚君熊通35年,熊通自僭为王。相当于后世的自立为帝。这可以看出楚国的野心,要和周天子平起平坐,甚至想像周取代商那样取代周,主宰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