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齐往事
繁体版

第六章 大战前夕

    周武王姓姬名发,他即位后又在沣水东岸建立了镐京作为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丰京主要作为祭祀的场所。镐京和丰京并称二京。

    周武王不仅是周文王的儿子,还是吕尚的女婿。吕尚和周文王不仅仅是革命战友,而且还是儿女亲家,姜尚有个女儿——邑姜,嫁给了周武王,后来生下了著名的周成王和唐叔虞,唐叔虞是晋国的第一代国君。

    虽然吕尚的个人生活过得不错,但灭商大战在即的关键时刻,旧的领袖去世,新的领袖威望还没有完全建立,其他诸侯国对姬发的才能还不了解,这对周武王和吕尚这对君臣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为了试探各路诸侯对自己的态度,周武王九年,君臣进行了一次“孟津观兵”。

    《说苑》记载了“孟津观兵”前,周武王与吕尚的一次谈话。武王曾问吕尚说:“我一直想要达到这样的三个目标,仗还没打就能知道我有胜利的把握,不用占卜就能知道事情很吉利,不是我国的民人但能为我出力。能有什么办法做到吗?”

    吕尚回答说:“办法还是有的。您如果深得天下民众的拥戴,而去征伐倒行逆施的暴君,就一定能在仗没打之前就知道必然胜利;如果贤明的君主去征伐昏庸的坏蛋,不用占卜也能知道事情是吉利的;别国的民众,受到本国君主的涂炭摧残,而我们吊民伐罪去解救他们。虽然这些人不是我国管辖之下的民众,也会感谢你们,为我们卖力的!”

    吕尚在与武王对话中,继续向他灌输取得民心的道理。

    “孟津观兵”开始了,吕尚担任了总指挥,他左手拄持黄铜制成的长柄斧(黄钺),右手握秉白色牛尾为装饰的军旗(白旄)誓师,

    吕尚发出了用浑厚和极具穿透力的嗓音发出了不容置疑的号令:“苍兕苍兕,统领众兵,集结船只,迟者斩首。”

    军令如山,周军开始东渡黄河,当周武王的坐船行驶到河中间的时候,一条白鱼跳跃到了船的甲板上。武王俯身拾起用来祭祀。

    渡过河之后,周军开始安营扎寨,有一个火团从天而降,落在王的屋顶上,凝固成乌鸦状,它的颜色是红的,降落时声音轰隆隆(其色赤,其声魄云)。

    到了孟津,各国诸侯不召自来有八百之多。这是他父亲周文王一生努力的总结。周武王对此非常欣慰。

    诸侯们也是意气风发,他们说:“可以征伐商纣了。”武王说:“还不行。”

    于是周武王象征式地和八百诸侯搞了一个聚会,就班师回到了镐京。

    又过了两年,纣王肆意胡为、荒淫暴虐到了极点。商纣杀死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逼走微子。

    吕尚说:“佞臣压倒忠臣,这叫作戮;贤臣出走,这叫作崩;百姓不敢怨言,这叫作刑胜。动用酷刑来压制民心,殷商已彻底失控了。”

    这是吕尚从商朝内政来判断,玄鸟的子孙离灭亡不远了。实际上,从军事角度来讲,目前也处于灭商的最佳时机。

    纣王不是没有关注到周国的动向,但此时他还是被东夷缠住了,商军主力东调,打了几个胜仗,但是都城处于空虚状态。

    吕尚见时机成熟了,决定利用这个空档期。趁着商都空虚,直奔都城。占领都城。使商朝控制的区域和支持他的方国群龙无首之际,再依次平定。《诗经·大明》中称此事为“燮伐大商”,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周武王于是通告诸侯共同征伐。经过上次的演习,诸侯已经是轻车熟路,很快就被动员了起来。

    按照当时的惯例,做大事前都要征询上天的意见,从夏、商的兴起看,都是各有卜筮的吉祥之兆以为根据的。大禹娶涂山氏之女卜兆得吉,于是夏启建立了夏朝;简狄吞飞燕之卵生契,卜兆吉顺,所以商朝兴起。

    武王万事俱备,只欠一个卜算出来能够支持自己名正言顺出师伐纣的理由了。于是武王就开始占卜,可出来的卜兆却不吉利,这让武王和大臣们心里犯了嘀咕。

    因为在当时人们认为灵龟预测未来的本事往往比人的预测更准确,连圣人都比不上。

    如果仅仅是这样还就罢了,偏偏这时候,狂风大起,电闪雷鸣,突然一道闪电从天而降,直接击中了周武王的坐骑,武王的马被雷劈死了。

    此情此景,让大臣们从伐纣前的“无二心”,转眼便成了“群公尽惧”,刚才的雷电很明显就是对周国君臣的警告,如果执意要伐纣,说不定下次劈死的就不仅仅是武王的一匹马了。

    连周公都说,“天不佑周”。周公旦可是后来再造大周的人。是成王早期的无冕之王。从更长远的历史来看,周公旦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调,被称为“元圣”(圣人中的圣人)。想必此时周公旦就已经展现除了非凡的才能和过人的胆略。在周国内部肯定有一大批的追随者,他都这么说,其他人更提不起精神来。

    这次临战前的占卜对军队的打击是致命性的,军事行动还没有开始,士气就先下来了,士气对于战争的重要性事不言而喻的,虽然士气高涨不一定能赢得战争,但没有士气必定会输掉战争。

    在这种关键时刻,吕尚站了出来,把占卜用的龟甲兽骨扔到地上跺了几脚,又说:“顺天之道未必吉,逆之未必凶。若失人事,则三军败亡。且天道鬼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智者将不以为法,愚者将拘泥之。若乃好贤而能用,举贤而得时,则不看时日而事利,不借卜筮而事吉,不祷祀而福从。”

    吕尚的大意是说,人们看不见鬼神,也没有听到过鬼神的声音,聪明人都不信鬼神,而是信人事。

    吕尚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人把他神化,实际上他却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如果占卜吉利,他或许会用此来鼓舞士气。占卜不利,他同样可以激励士气。他做到了左右占卜而不是被占卜左右。有着超出时代的自信心,这在于他有一双洞若观火的眼睛。能够根据自己对形势的判断,来分析问题。

    太公强之劝武王!于是武王便勉强领兵前往孟津与各路诸侯汇合,忐忑不安地开向朝歌。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真是怕什么来什么,这一路上怪事连连。仿佛都在印证出征前的卦象。

    晋《古今注》(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还记载了一个事情:武王伐纣,大风折盖,太公因折盖之形而制曲盖焉。他能避凶趋吉,把糟糕的遭遇变得对自己有利,大风把车盖吹折,他就顺势做了曲盖(仪仗用的曲柄伞)。

    乘舟济河,兵车出,坏船于河中。武王担心不能取胜,商朝追击的时候不能乘船顺利撤退,太公看出了武王的担忧,他对武王说:“太子为父报仇,令死无生。”你为文王报仇,得有赴死的决心,所以把经过的渡口和桥梁都烧了。

    到了邢丘,可不巧的是在路上大楯突然断了三截,遇到了三天不停息的瓢泼大雨,大旗损毁此为凶兆,好多将士们士气低沉,没有了作战的士气,周武王又犯嘀咕了,他找吕尚来商量。

    吕尚说道:“这大楯断成三节是老天爷指引我们要兵分三路,下雨是为我们洗去兵器上的灰尘,我们当然要继续前进。”

    他这番话说完,坚定了姬发伐纣的信心。于是武王再也没有反复,率领300辆战车,虎贲3000人,4.5万的士兵(关于武王率领的军队人数有很大争议)就冲向商王朝。如果说前面吕尚都是为武王解决的硬障碍,后面遇到的事情可以说是软障碍。

    武王、吕尚继续率军前进,遇到了两个人,让他们停止进军。这两个人是伯夷、叔齐,他们是亲兄弟。伯夷是兄,叔齐是弟。

    据《史记·伯夷叔齐传》记载,孤竹国君非常喜欢小儿子叔齐,对他寄予厚望,曾在不同场合暗示,死后要把王位传给叔齐。老国君死后,王位继承问题摆在兄弟俩面前。叔齐认为,按照常理哥哥伯夷应继承王位,而伯夷却说:“父亲的意思是让你继位,你就不要推辞了!”为了拒绝弟弟的再三推辞,伯夷便效仿文王的儿子太伯、虞仲的做法,偷偷离开了孤竹国。叔齐知道后,更不想落个“不义”的名,也悄悄隐居,孤竹国的大臣们无奈,只好另立国君。伯夷、叔齐互让君位一事被后人传为佳话。

    听说武王亲率大军讨伐商纣,并陈师于盟津(今孟津境内)。伯夷、叔齐兄弟俩认为周人的作为实为犯上作乱、不忠不孝。于是,冒着生命危险,跑到黄河岸边周兵经过的地方,拦住武王的马头说:“先王尸骨未寒,却大动干戈,这能算孝吗?你是臣子,却犯上作乱,这能算忠吗?”斥责武王不忠不孝,这件事就是指着武王的鼻子骂。

    武王的侍卫们要杀掉这俩胆敢拦道的顽固派,被姜子牙止住:“不可。此天下之义士也。”令左右把他们叉出去,

    放了他们一条生路。

    可以说如果没有吕尚的坚持,给予周武王信心,未必有后来的牧野之战。

    如果说吕尚在周文王时期起到的是催化剂的作用,那么在周武王时期起到的就是主心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