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婆胡大嘴
繁体版

十二、媒婆西游(1)

    胡大嘴让家里人急忙收拾收拾,他男人牵着毛驴驼大件行李,她和孩子们拿着小件行李,一家人连夜过涡河,随逃荒的人群,来到淝河临时码头。眼前的情景吓了她一跳,这里虽然是夜晚,却是灯火通明,人头攒动,等待过河西逃荒的人滞留在码头上,整个河堤上或高岗地都挤满了人。卖粉鸡的、胡辣汤的、烩面的和大烩菜的,各种小吃的应有尽有。叫卖声、喊人声连成一片。

    胡大嘴带着家人正准备寻一个安身之地的时候,突然看到保安团的人正在人群里到处搜查、抓人,吓的连忙躲到驴的身后去,她以为是贾团长派人来抓她呢。于是她躲在暗处不敢出来,她让男人去找过夜歇脚的地方。过了一顿饭的时间,她男人才垂头丧气、慢吞吞的走了回来。原来是根本没有能够避风挡雨的住处。所有高岗地上和堤坝上没一寸空的地上都搭起临时窝棚,没有下脚的地方。有些本地人建起了草棚做旅馆,一个床铺居然要十个铜板。

    胡大嘴还是狠狠心去租了张床铺,她担心再到处走,会被保安团的人发现。全家挤在床上,坐在那里一起吃烙馍,一文钱从老板那里买一壶热水,烙馍就热水算是晚饭了。胡大嘴看着忙碌的草棚的老板,其实她是认识的,老板媳妇就是自己给保的媒。如果平时,胡大嘴来住店喝水肯定是不用付钱的,今天她的特殊打扮老板没有认出来。

    胡大嘴一家人在租来的床铺上坐了一夜,困了就打个盹。第二天东边地平线上刚泛起鱼肚白。大群大群的人流开始走东起来,一条条木筏上挤着逃难的人群,经由沙岗下往西边撑着过河。也有顺着河堤向南走的,据说涡母河口有了新的渡口。过去涡母河口就是通往许昌和洛阳的大路。

    亳州惠济河东侧的李家村,因为涡河的洪水倒灌到惠济河,整个村里全部被洪水冲没了。寡妇李彩云前两天就劝大家逃荒去,可是大家都不吭声。早晨,陈柱子家两口搭上一家亲戚的筏先走了,李彩云又劝大家说:“等是没指望了。看起来今年这地里干旱是长不出庄稼了,就是以后下了雨,等种上晚季庄稼,一时也难有收成,要走咱们赶快走,趁现在还能走得动。再耽误两天,人饿透了,说走不动就真走不动了。有腿就能顾嘴,没有腿就完了。”

    就这样,李家村人在李彩云的带领下,浩浩荡荡的来到淝河临时渡口。他们看一时搭船过河无望,就动手排起木筏来。

    胡媒婆认得李彩云,她就偷偷的靠近李彩云,她小声的和李彩云打招呼。李彩云看到胡大嘴也在逃荒的人群里,感到莫名的意外,她刚想问什么。胡大嘴耳语着把她的情况都和李大婶说了。李大婶平时就痛恨贾富贵狗仗人势,靠着日本鬼子欺负乡亲。听胡媒婆一说,就让她们一家上了她们村的木筏上。一起过河。

    过了河,胡大嘴一家混在逃荒的人群里,一路向西逃去。逃荒的队伍延绵不绝,走在前面的人家还能讨要到一个头或半碗粥。后来因为灾民太多。没有人再愿意给施舍。一路上,风餐露宿,看到两旁的荒地,还有走不多远就能看到有人饿晕倒在路边。等待的只有死路一条。

    历经千辛万苦,经过三天的长途跋涉,胡媒婆一家终于到了开封,这个曾经的千年古都如今变得一片狼藉。曾经的清明上河的风景已不再现。取代它是萧条破败的景象。满大街的垃圾发散出刺鼻味道。死耗子,杂物随处可见。

    大家都清楚,虽然黄河的溃坝,暂时能抵挡日本人的侵略步伐,但日本人终归还是要打过来的。国民政府和军队都在忙着西迁洛阳,运送财产的卡车,汽车往返穿梭在开封城里的马路上,被大雨淹没的街道,到处都是被汽车碾过泥泞的小水坑,汽车过去,泥浆溅到两旁行人一身,紧接着是怒不可揭的痛骂声。

    胡大嘴一家找到一个小旅馆临时安顿下来。一家人从饭店要了一大碗汤面条,就着从家带的烙馍,狼吞虎咽的吃起来。

    第二天一早就打听部队住的地方,她想去碰碰运气,她听说刘寨村的刘文忠的弟弟在部队上做军官,并且刘文忠为了躲避自救会的批斗,也逃到开封来找他弟弟了。胡大嘴希望能找到他们,看看在开封能否找些事做,只少一家人能活命。她胡大嘴怎么说和刘地主都是同道中人,他们都是自救会批判的对象。

    胡大嘴让孩子们在旅店等着,她一个人来到军营,看到营房门口有五六个当兵的在站岗,戒备森严。她踮起脚向院子看。不敢走近半步。

    这时一个身穿军装的大高个子,从她身边路过。胡大嘴大着胆子喊道:“军爷,军爷,我能向您打听个人吗?”

    大个子军人停住脚步,问道:“你是喊我吗?”

    胡大嘴忙冲大个子军爷鞠个躬,道:“麻烦军爷,我想跟您打听个人,他叫刘文义,是安溜镇人。”

    来的早不如赶的巧,这个大个子姓杨,是留守开封部队的一个团长,刘文义是留守人员中负责军需的军需官,两个人平时工作上有交集,还很熟。大个子杨团长还挺热情,亲自带她进去找刘文义。

    刘文义一看,并不认识来人。忙问:“你是不是找错人了?”

    胡大嘴道:“没有,我是您哥哥刘文忠的好朋友,我从长像就能看出,您就是刘文忠的弟弟吧?”

    刘文义听说是找他哥哥,就和大个子杨团长道了谢,带胡大嘴回屋了。

    二人喝茶聊天,刘文义对老家的事情很感兴趣,他打听村里的一些趣事和认识的老人。了解村里斗地主、打土豪、分田地运动情况。

    约摸一袋烟功夫,刘文忠从外面回来了,他看到胡大嘴,很是惊奇,没想到她会来开封。“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都是豫东人,也是熟人。刘文忠对胡大嘴非常热情。

    刘文忠和胡大嘴寒暄后,问道:“您怎么来开封了?我们两河口现在怎么样?自救会还闹的凶吗?”

    二人聊起村里最近的情况,包括田明拐走翠儿的事情,大旱庄稼绝收的事情,当然还有贾富贵要娶日本娘们逼自己保媒的事情。

    胡大嘴想请刘文忠帮忙,能否帮忙找一个让她和家人能安顿下来营生。胡大嘴除了说媒,什么都不会做,做生意更是门外汉。刘文忠想了半天,也没有什么好建议。到了吃饭时间,刘文义就留下胡大嘴一起吃午饭。

    刘文忠是个勤劳的人。在老家时,每天都会到自己的庄稼的地里去转悠,虽说是大地主,却没有在家里坐享其成。自从来到开封,一天到晚没事干,就是坐吃等死。另外这里的饭菜也没有老家的可口,所以一到吃饭就为难,的确没有胃口。他突然灵机一动,提议胡大嘴能否开一个小饭馆,就卖豫东特色的家常菜,虽然只有一两百里路的距离,开封的饮食习惯和安溜镇真的还不一样。胡大嘴一听,这是个好主意。她自己在家从来不下厨房,都是她男人给家里人做饭,日子久了,还练就了一手好厨艺。

    胡大嘴回到旅馆和家人商量,大家一致同意开个小饭馆。虽然开封现在不如以前繁荣,但还是有很多留守的政府人员和部队,开封的百姓也大多数没离开。有人总是要吃饭的。所以,现在的开封还只有饭馆的生意能做下去。另外,如果开个饭馆,一家的吃饭问题也就解决了。

    胡文义让部下给物色几个地方,现在的开封生意不好做,找起房子来非常容易,房租也很便宜。最后胡大嘴看上离军营不远的一个房子,前面开饭馆,后面有个院,留给家人住。就这样算是在开封安顿下来。

    饭馆开张大吉那天,刘文忠过来帮忙,他这个在家油瓶倒了都不知道扶的老爷,如今闲得实在无聊,就居然跑过来当免费的伙计,对他来说,全当作是散心了。

    杨团长和刘文武也都过来捧场,一时间小饭馆红红火火的。很多豫东地区的人都过来品尝家乡的味道,以解乡愁。

    饭馆的生意热闹起来,留守部队的军官都过来吃饭。有些都是杨团长和刘文义的部下,大家熟悉了。索性就像以前一样,吃过饭就挂账,然后月底军饷拨下来一起结算。第一个月底到了,没等军饷拨下来,刘文义就让人用上月的余存,去把胡大嘴饭馆的账给结清了。盘点完账目,除了房租和一家人的吃喝。居然还挣了五十多块银圆。这让胡大嘴感到未来充满希望,虽然开饭馆很辛苦,这比她保媒拉纤挣的要多。她拿出十块大洋,包上,从店里拿一些小酥肉和粉鸡去军营感谢刘文义一家。

    但随着第二个月底到了,军饷没有到,又等了一个月,军饷还是没有到。原来是国民政府也是国库空虚,各地方的部队都是要有所属的政府就地征收解决。整个中原省本来就是灾害不断,洪水过后,又是旱灾。老百姓家里都给榨干净了,所以军饷一直拖延没到位。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没有钱结饭钱,军官们也不好意思再去胡大嘴饭馆去吃饭。最后,胡大嘴的饭馆开的是不死不活,除了一家人吃喝,连房租都挣不回来,把第一个月挣的钱也都贴补进去了。幸亏胡大嘴兼职保了两庄媒,才算勉强支撑两个多月。胡媒婆感觉开封不是久留之地,一家人没有再停留在开封的条件。

    在开了几个月饭馆后,胡大嘴变卖财产,退了租房。带领家人继续随逃难大军向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