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兴亡二百载
繁体版

第八十八章 九龙夺嫡(一)

    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蒙古人称为恩赫阿木古朗汗,西藏方面尊称为“文殊皇帝”。

    康熙帝绝对算的上是聪明英武,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执政初期,清朝国内国际形势非常严峻。面对严峻局势,他坚持大规模用兵,以实现国土完整和统一。康熙帝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开始真正亲政,后又肃正朝纲,恢复内阁制度,颁布《圣谕十六条》。成年后平定三藩之乱,澎湖海战统一台湾,挫败沙俄侵略军,签订《尼布楚条约》确保中国对黑龙江流域的主权,三征噶尔丹荡平朔漠,创立“多伦会盟”联络蒙古各部。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标榜仁政,笼络汉族士人,同时注意休养生息,发展经济,有学者尊之为“千古一帝”。

    她还曾五巡五台山,六巡东南。巡幸五台山的缘故,有人说他是出去省亲,因顺治皇帝即位十八年,看破红尘,到五台山削发为僧,康熙帝屡去探视,每到五台,必令从骑停住寺外,单身进谒,直至顺治帝已死,方才不去。

    若讲到巡幸东南,确说因为治河的缘故,康熙命靳辅、陈潢等人,专管河务,并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调任靳辅河道总督。对黄河水患进行了全面勘察,提出了对三大河流进行综合整治的详细方案,并积极组织实施,终使堤坝坚固,漕运无阻。靳辅治河十余年的成就,陈潢也有极大的襄助之功,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靳辅、陈潢遭诬告革职入狱。随后康熙因数年河道未决,漕艘无误,查实后发觉是起冤案,处理了诬告官员,靳辅虽复出,但心力交瘁,当年病逝,而陈潢已病死狱中。靳辅生前著有《治河方略》,为后世治河的重要参考文献。靳辅之后,于成龙、张鹏翮先后主河,基本上沿袭的靳辅治水之略。他的许多方法,至今还在沿用。

    康熙帝确是明君,但恰有一大失着,弄得晚年懊丧异常。康熙帝有二十多个儿子,长子名叫胤褆,就是初征噶尔丹时,作裕亲王福全的副手。古语道:“立嫡以长”,论起年纪来,胤禔应作太子,但他乃妃嫔所生,是庶长子。皇后赫舍里氏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诞下胤礽后崩逝,隔年康熙帝立时年两岁的二阿哥胤礽为皇太子,下谕礼部择吉日举行册封大典。

    册封大典于太和殿举行,授予胤礽皇太子册、宝,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并颁诏天下,下诏说:“自古帝王继天立极,抚御寰区,必建立元储,懋隆国本,以绵宗社无疆之休。同时,设立专门为皇太子服务的詹事府衙门,并为其配备官员。后授胤礽的外祖父赫舍里·噶布喇为一等公,世袭罔替。

    到了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准噶尔既平,东西南北,都已平靖,万民乐业,四海澄清,康熙帝春秋渐高,也想享点太平洪福,有时习算,有时把酒吟诗,选了几个博学宏词老先生陪侍左右。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康熙第一次册封诸成年皇子,包括皇长子胤禔为多罗直郡王,皇三子胤祉为多罗诚郡王,胤禛、胤祺、胤祐、胤禩俱为多罗贝勒。受封的诸皇子参与国家政务,并分拨佐领,各有属下之人。分封皇子,相对削弱了太子的力量,对皇太子是一次考验。同时,诸年长皇子有权有势以后,加剧了与皇太子的矛盾,诸皇子及其党羽的共同打击目标是皇太子及皇太子党。于是,在皇帝与储君、诸皇子与皇太子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日益加剧。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郑成功的孙子郑克爽上奏康熙帝,乞请将祖父归葬家乡的祖茔。康熙准奏,派御林军护灵归葬,并赐以挽联:“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关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还褒封郑成功为“忠臣”。郑成功的灵枢终由其孙郑克爽带回故里安葬。

    到了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帝南巡,皇太子胤礽随驾,至德州,皇太子胤礽病重。康熙皇帝留驻,召索额图自京师来德州侍皇太子胤礽疾,索额图留居月余,皇太子胤礽病愈,一同返回北京。康熙帝突然召索额图到德州表面上是令探视皇太子,其真实含意并非如此。索额图为太子生母孝诚仁皇后的叔父,太子与索额图关系很密切。后来康熙帝逐渐对太子行事不满,索额图也被牵连在内。其次有人告发索额图,康熙帝没有处置。倾陷索额图的人,首先令人注目的是高士奇。

    高士奇家道贫困,但长于诗文书法,被推荐给索额图。索额图将其召之幕下,颐指气使,“以奴视之”。以后高士奇被康熙帝破格提拔,高官显贵,但见索额图时,“犹长跪启事,不令其坐。有不如意处,则跪之于庭,而丑诋之”。索额图有时还“切齿大骂,辱及父母妻子”。为此,高士奇怀恨在心,后高士奇投靠明珠,明珠与索额图“权势相侔,互相仇轧”。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索额图因参与皇太子之争被幽禁于宗人府。后康熙帝下旨赐死索额图,索额图的同党或被杀,或被拘禁、或被流放;其二子格尔芬、阿尔吉善被处死。康熙帝对索额图一生所参与的重要军政大事,除与沙俄在尼布楚的谈判外,全面给予否定。

    康熙帝杀索额图,使其与胤礽之间的父子关系更加趋于紧张。再加上诸皇子亦私结党羽,构造蜚语,吹入康熙帝耳中,使康熙帝渐渐动了废立太子之心。宫中后妃人等,越发摇唇鼓舌,播弄是非,你唆一句,我挑一语,简直说到胤礽蓄谋不轨,窥伺乘舆。

    直到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五月,康熙帝巡幸塞外,命太子、长子、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子随驾。在巡幸期间,发生了几件事,促使康熙帝与皇太子矛盾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