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兴亡二百载
繁体版

第十六章 广宁之战

    明天启元年、后金天命六年(1621年)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辽东重镇沈阳、辽东首府辽阳相继失陷,袁应泰自杀,辽河以东全部沦为后金所有。河西军民全都奔逃而去,自塔山到闾阳方圆二百余里,荒无人烟,京城大为震惊。此时,朝廷里大臣们又想起了熊廷弼。

    刘一燝奏道:“假使廷弼在辽,想来不会弄成这样。”

    御史江秉谦上书追叙熊廷弼以前防守辽地的功劳,并且把排挤有功之臣说成郭巩的罪过。

    明熹宗对过去弹劾熊廷弼的人加以治罪,冯三元、张修德、魏应嘉、郭巩各贬三级,将姚宗文、御史刘廷宣削职,仍召熊廷弼还朝,出任辽东经略,并且提拔王化贞为巡抚。

    同年六月,熊廷弼入朝,提出分三方布置的策略:“广宁用马步兵在河上设立壁垒,凭山川形势打击敌人,牵制敌人的全部兵力;天津、登、莱各港口建置水军船队,乘虚打入敌人南方的驻地,动摇他们的军心,这样敌人势必有内顾之忧;并在登、莱设立巡抚,由陶朗先充任;而山海关特设经略一人,管辖一方,统一事权。

    熹宗准奏,于是任用廷弼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驻守山海关,经略辽东军务。廷弼借此请尚方宝剑,请调兵二十余万,以兵马、粮草、器械之类责成户、兵、工三部。

    七月,熊廷弼启程,明熹宗特地赐给他一身麒麟服,四枚彩币,且于五里外赐宴饯行。

    廷弼谢恩出朝,即日就道,出山海关,到了广宁,文武各司官员,皆出城迎接,辽东巡抚王化贞亦来相见,寒暄既毕,共商战守事宜。

    王化贞拟分兵防河,沿河设立六所军营,每营设置参将一人,守备一人,各自画地分守。西平、镇武、柳河、盘山等要害地分别设立防哨。

    熊廷弼欲固守广宁,并说道:“河面狭窄不可靠,城堡太小难容驻兵,现在只应牢守广宁。如果分兵在河上驻守,部队分散力量薄弱。敌人用轻骑兵沿河偷渡,专攻一所营房,我军力量必然不支。一营溃败,其他各营皆败,西平等地的防哨也不能守住。河边只适于设立游击队,轮番出入,使敌人莫知浅深,不该屯聚一处,给敌人乘隙袭击的机会。”

    王化贞终不以为然,怏怏而退。熊廷弼申奏朝廷,请实行三方分置策,王化贞亦上沿河分守议。

    奏章交上后,恰好御史方震孺也说防河有六条不可靠的地方,明熹宗王依熊廷弼言,把化贞奏议搁起,王化贞的建议就此作罢。而王化贞因为自己的计策未被采纳愈加不乐,把军事全推托在熊廷弼身上。从此王化贞与熊廷弼渐生矛盾,经略、巡抚不和睦的风声也随之传出。

    天启元年(1621年)八月初一,熊廷弼上书奏道:“三方布置策略的实施,需联络朝鲜,请之征发八道之兵力,在江面上设立连营,助我军声威。”

    并举荐监军副使梁之垣,梁之垣在海滨长大,熟知朝鲜的事情,可以充任钦差使臣。明熹宗朱由校准奏,并且按照行人奉使的惯例,赐给予一品官以示信任。梁之垣于是上书提出加强他们的事权、确定自己职责等八条要求,明熹宗也都一一同意。

    歇了数天,辽阳都司毛文龙,有捷报到广宁说,已攻取镇江堡,王化贞大喜,奏报朝廷,满朝皆喜。

    王化贞遂欲乘胜进兵,熊廷弼不允,化贞再次上奏;“东江有毛文龙可作前锋,降敌之李永芳,今已知悔,愿作内应,蒙古兵可借助四十万,此时不规复辽沈,尚待何时?愿假臣六万精兵,一举荡平,惟请陛下申谕熊廷弼不得牵掣。”

    此奏一上,熊廷弼已探闻消息,遂由广宁回山海关。王化贞专待朝旨一下,指日进兵。不多日朝使已到,令王化贞专力恢复,不必受熊廷弼节制,熊廷弼亦受朝命,令他进驻广宁,作王化贞后援。

    王化贞立即命令登、莱、天津派出两万水师接应毛文龙,又自率广宁十四万兵士,渡河西进,和蒙古军一起乘机进取,熊廷弼不得已,亦出驻右屯。此时廷弼兵只有五千,徒拥经略虚名。

    王化贞率领大兵渡河,满望得胜奏凯,第一次出兵,走了数十里,不见敌人踪迹,只得引回;第二三次,也是这般;直到五次,依旧不见一人。李永芳毫无信息,蒙古兵也没有到来,王化贞就这样安安稳稳的过了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