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郢爰
吕宋舰队并没有继续跟元军过不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嘛,这个季节正是东渡日本的好时节啊。在九州岛转了半圈后,小帅觉得还是北部更合适一些,有足够的人力。之前九州地区的政府机构太宰府就在九州北部,但进入镰仓时代以来,九州各国的领主相对独立,贸易中心也转向了北部沿海的博多。
宋日之间的贸易,此前是出于太宰府管理之下的官方贸易,而此时已经是博多纲首的时代,博多纲首就是定居日本的宋商或后代,与日本当地的权贵门阀之类的合作,最初是负责宋货在日本国内的分销,后来索性直接买船来中国开展贸易,进入镰仓时代,幕府对于海贸比较放任,民间贸易反而占了多数,交易场地也不在只是局限在博多,以前不允许宋商进入的濑户内海也放开了,所以不止九州,其他各岛也有了宋商的交易点,尤其是在至元十一年蒙日战争后,博多受创颇大,而大宋自己也陷入了战乱之中,宋日之间的贸易大幅减少,原本的时空中,在第二次蒙日战争后,中日之间的贸易基本就停滞了。
同时,宋人也大量的因为躲避战乱而迁居日本,日本这些年原也欢迎宋人去侨居,所以此时在日本的宋人反而比之前更多,其中就包括李信的亲家。
李信的亲家叫谢明,日本名字叫谢明太郎,就是一名小小的博多纲首,在四海公司加入后,骨瓷、玻璃和香料正好填补了宋商减少的市场空缺,这些货物让谢明很快成为了九州地区颇有影响力的纲首。
博多纲首在日本的合作伙伴,通常是寺社、权门之类,日本的此时大概有大大小小有六十几个小国,镰仓的军队是事实上的官军,各国的守护和地头名义是幕府的御家人,地头同时还要向其上级的领主或京都的朝廷纳贡,目前的执权是得宗系的北条时宗,两年前非得宗系的北条义政辞去连署的职务后,代表御家人议政的评定众便失去了权力,以北条时宗的御内人为主的寄合成为了实际的决策机构,然后北条时宗又将御家人的任命和封赏抓在了自己手中,可以说是北条时宗借助蒙日战争完成了集权,怎么样,如果把御家人当做德里苏丹国军事贵族的四十人团,北条时宗是不是和德里苏丹巴勒班有点像。
所以,四海公司现在面临的选择是和现在日本的实际控制者北条时宗做朋友,还是和那些御家人做朋友,当然,也可以去和天皇或将军做朋友,在德里苏丹国,四海选择了和孟加拉省站在一起,因为矿在那儿。
石见银矿的位置就在石见国,本州岛的北部,佐佐木家定纲系的地盘,此时的银矿还没人发现,但估计很快就会发现,因为四海的勘探队已经去了。
吕宋舰队进入博多湾时商船很少,鼎盛时期的这个时候,最少上千条宋船来此贸易,此时已经成了过眼云烟,不知道是不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日本人脱离了中国的商贸和文化圈子,那可不行,小老弟还是要攥在手里的,小帅觉得。
一下子百条大船出现,让原本就处于战备状态的日本人很紧张,大船古怪的模样既不像高丽船也不像明船,好在有博多的大纲首谢明同志一路引导,顺利到达博多时,小帅颇有些唏嘘,看来上次鞑靼入侵的创伤还没修复。
李信此时并不在博多,估计是还在金洲或是吕宋或是来此的路上,谢明看起来一点都不精明,胖乎乎的一副人畜无害的模样,未见开口先见笑,憨笑的笑,还长着一副很憨厚的厚嘴唇,说话也是慢吞吞的,和能言善辩完全不搭边,这样的人做生意,更容易取信于人啊,小帅和对方寒暄了半天,到了谢明颇具佛教风格的宅子中,才终于开始谈正事。
原本谢明是做茶叶的,瓷器主要是压仓的,回程则是硫磺、漆器、折扇,总之得把船装满,其实日本的漆器基本都是宋商在日本做了再卖回大宋的,后来被李信拉过来,干脆就断掉了明州的航线,留在了博多,负责日本国内的分销,先用玻璃和骨瓷打开局面,后来拿到了香料的货,又搭上了寺社的线,在日本,除了皇室和贵族,就是寺庙、神社之类的地方用香料最多,或者说,很多权贵和寺社之间本来就黏黏糊糊的分不清,沉香、檀香就是联络高层的敲门砖。
“这么说安达泰盛和平赖纲很快就会翻脸?”
“北条用御内人做事,有点像咱们太监干政的样子,只是他们的御内人不是太监而已,御家人们现在没有评定众,官帽子在北条时宗手上抓着,只能听话,现在是鞑靼大军在头上压着,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再来,所以相对还比较团结,一旦失去了鞑靼这个外敌,两边肯定会翻脸。”
“所以,如果我们和鞑靼人全面开战,日本就可能就会乱起来?”
“非常有可能。”
“石见国的情况呢?”
“还在佐佐木家定纲系的手上。”
“地头呢?”
“地头很多,要看我们需要的地在哪。”
“我们能把地买下来吗?”
“不行,御家人的土地只能在御家人中流转。”
“好吧,等找到位置再说。”
陈庆之并没有在钦州久留,也没有去岘港,而是直接回了吕宋总部,这会和陈老头、蒲老头哥仨一起喝茶,茶桌上放着几摞硬币,没孔的那种。
之前,四海在各地贸易,基本是用大宋的铜钱和金块。现在嘛,大宋不在了,就不要造人家的假币了,桌面上的就是四海现今准备使用的货币,分成三种,金银铜,其中金币和银币都是一两重,嗯,这会的一两,大概37克上下,都不是纯的,否则太软,金币的正面是四个字,四海、一两,背面是只凤,大概九成的金,再加了一点银和铜;银币的正面一样,背面则是艘帆船,九成三的银,其余的是铜;铜钱则小多了,和现在的铜钱差不多,只是中间没有了孔,重一钱,四克多点,正写四海、一钱,背面则是木棉花。它们的重量就是他们的兑换比例。因为都是压制的,边缘像现代银币一样做了锯齿,既能防伪又能防止切削,三人都挺满意的。
四海目前控制的几个地方,金、铜比较多,银少,所以才会这次连金币也弄出来了,主要怕银币不够用,又不想直接拿着金块去交易,每次验证对方金块纯不纯还要倒腾半天,标准化的好处就是效率高。
其实基地内使用其实好说,公司印一堆票都能拿来当货币,但要和各国商人做贸易,纸币就得慢慢来了,以现有的交易量,金银铜足以支撑。
聊完了钱,就接着聊战局,原本的计划是先灭掉元军的水平,正好骑兵也差不多能有一千人了,配合陆军和舰队的火枪兵,直接上海河,干大都,不过,有几个意外的状况。
一是没想到宋廷选择了岘港后还能有不少的军事力量,大部分是到了温州以后沿路募集的义勇,虽然打仗不怎样,但练一练也还是一两万的,这部分兵力不可控,如果武装他们,就大宋朝堂那操行,分分钟会和四海翻脸,不武装吧,怕他们干不过安南人。
二就是当时在广东各地招募的那些义勇,有些在崖山遣散回乡了,还有些没家可回的选择了继续和鞑靼干到底,加入了四海,这会正在崖山训练呢,这部分人肯定是想打回家乡去的,是用这多出来的陆军去打大都,还是干脆先打广州,再一路北伐?
北伐的好处是并不难打,因为大多没有城墙,但难度也在这,意味着元军的骑兵随时也能南下,打下来容易,守住的话,需要足够的兵力,这是四海目前的瓶颈,如果打下来,就地招募一些义勇,简单训练几天,那和让他们送死没啥区别,四海的火枪可没这么大的量。
而先把广州夺回来,好处就是附近还是有不少反抗者,广州在,就能聚人,坏处是广州城已经拆了,想要守住,最少西、北、东三条江都要守,会牵制太多的兵力去防御,在大陆没有城池,就没有负担,完全可以沿着海岸玩游击,可以反过来牵制元军的大量兵力。
三就是从天竺到西域的这条线,初一走了一趟,沿途路是通的,是不是派使者还是骑兵过去找找海都和都哇,把西北搞得更乱点呢?派使者,什么名义?派骑兵,多少?少了不起作用,多了,补给跟不上。
“我的意见是宋廷的那些人,用贸易手段来拉拢。”
“哦?二哥详细说说。”
“目前宋廷过来的人,其实还都是些有钱人的,找些生意,拉他们入伙,把小皇帝和这帮文武官员的利益和跟咱们的生意绑在一起,军饷都在咱们这,还怕那些兵哥哥?”
“我觉得可行,老四?”
“我也觉得行,这些宋人多少算半个自己人,这个办法最好,那这事三哥你跑一趟?”
“没问题,不过咱们拉他们做点啥生意呢?”
“哈哈,那就看安南和真蜡有啥了。”
“另外崖山的那三千人,老四你怎么想?这事不好办。”
“我的想法是北伐,但不走广州,直接去耽罗岛。”
“我看行,老三?”
“同意。”
“那说说天竺那边,我的意见是不派使者,现在不是时候,而且,海都和都哇的地盘,那也是我们的,还不知道什么时候翻脸呢,就派陈强带着骑兵营去,一人双马,到了费尔干纳再买多一些马,带全套甲胄,就算火药跟不上时,防御先点满了,拼刺刀都不怕。
去了让他们去找海都,就以三佛齐的名义,就说忽必烈正准备派船队南下打我们,所以我们也要打哈拉和林。”
“哈哈,好,就这么办。”
陈庆之没觉得自己是去忽悠海都,反正他以后也会打,现在三佛齐的旧都自己占着,桑尼王那边配合一些文书工作而已,而且,忽必烈以后也真的会打爪哇。
聊完了正事,三人又开始聊八卦,黄小娘子的,改了名字了,叫黄小崖,为了纪念自己的崖州生活吗?她和文相公的家人们混得很熟,陈庆之回来就安排了送他们过去岘港,正好有一批玻璃要送到大占海口,欧阳夫人等不及,就决定搭顺风船过去,黄小崖知道了,也要过去,嗯,要去缠她的张道兄还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