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中兴之主
繁体版

第六十六章 跳出皇室争斗,对付五姓七望

    酒楼之中。

    两人直上三楼。

    进入了一个最好的雅座之中。

    看着眼前这环境。

    李世民突然开口。

    “老大,这一间你收取多少?”

    话语询问,带着一份好奇。

    而听着李世民的询问。

    李承乾微微停顿了片刻之后,还是开口回答。

    “这一间甲子特等,其包厢费用为五十贯,服务费十贯,卫生费用一贯,不管是多少人,哪怕是两个人,只要落座饮酒,都会点十碟小菜,三五碗水菜,其费用应该在八十贯以上。”

    酒楼的模式是他设置的,费用也是经过了他的手,他自然清楚其费用。

    而哪怕有了心理准备,李世民这一刻还是不由内心抖动了一下。

    八十贯。

    而且还是八十贯以上。

    那可是八十贯,不是八十文。

    武德九年之时,城北一座大庄园其价值也不过两百多贯而已。

    这一顿饭直接就吃了一小半庄园费用。

    哪怕他作为皇帝,好像都没有奢侈。

    甚至远远不及。

    可在这里似乎是常态。

    看看那门外拥挤的人群,就知道这里的火爆层度到底有多大。

    甚至李世民难以想象这里每日的收入到底有多大。

    “父皇,这是特等座,一般不招待外人的,需要提前三天预定,且需要通过资质审核的。”

    似乎觉得李世民震撼不够,李承乾再度加了一句。

    在这个时代一个东西要卖的贵,可不仅仅是东西好,还要与身份挂钩。

    这里,单单包厢费用就是五十贯,还有着十贯服务费,要是无法体现身份,再好的地方恐怕也未必有人愿意。

    可当这玩意和身份挂钩,这性质就不一样了。

    至于如何的身份才算符合规矩,那就得审核了。

    低于国公的,或者三品以下的基本就没有什么希望了。

    这样一来,这样的价格无疑就有了支撑点了。

    听着李承乾的讲述,李世民无疑再度有了一份新奇的体验。

    甚至有种感觉,那就是只要自己的这个儿子想要,这天下就没有他聚拢不了的财富。

    甚至比他满朝文武更为合适。

    “老大,户部尚书果然更适合你!”

    良久悠悠的声音从李世民的嘴中传出。

    话语开口之中,目光看向了李承乾。

    “那个!”

    “这个!”

    听着老爹突然的话语,李承乾不由愣了一下,随后赶紧不左右而言起来。

    开什么玩笑。

    他可当习惯了甩手掌柜。

    少府卿还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可户部尚书,他是真没有啥兴趣。

    不然之前他就当了。

    也不用等到现在了。

    而看着李承乾那闪烁的话语,李世民脸部有些抽搐。

    最终还是摇摇头没有继续开口。

    虽说他内心的确有着这一份悸动。

    可太子为户部尚书,自古未有。

    就算储君都没有过,让李承乾成为户部尚书终究有些不妥。

    这样的念头也只能按捺下去。

    而也就在两人交谈之中。

    菜也逐渐上了上来。

    在吃饭过程中平退了左右。

    李承乾想到历史上的皇室争斗,以及五姓七望对于父皇的干预。

    就对着父皇李世民说明,自己的计划,自己想要跳出棋盘。

    自己是太子,不管做什么事,好的,坏的,都会被放在显微镜下放大,很多事放不开手脚,反而会成为他人攻坚自己的工具。

    为了跟好的辅助父皇,打击世家,儿臣希望父皇可以放儿臣出宫,以及百姓的身份帮助父皇。

    父皇李世民听了我的话,回想到了一年以前的那一次夜间谈话,以及这一年来我所做的一切,悻然同意了我的计划。

    接下来就是找一个由头,把本太子贬为庶民。

    酒楼之中的一顿很快结束了,李世民带着激动的返回了自己的皇宫当中。

    对于李世民来说,这一次于太子李承乾的谈话收获甚至比酒楼所带来的好处还要巨大。

    作为大唐的太子,储君,他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别人,这一点是没办法的。

    “殿下。”恰在这时,一个太监急匆匆的来到了书房门口。

    书房门没关,看到太监行色匆匆的样子,便问道:“怎么了?”

    “殿下,亲卫操练的时候出了岔子,好些都受了伤。”太监说着看了看李承乾的脸色,见李承乾反应不大,又加了句,“听说,都伤的不轻。”

    其实,这种小事儿,一般来说,用不着李承乾亲自处理,但是这个太监和那些亲卫有些过节,这会儿,就是故意来上眼药的。

    一入侯门深似海,别说朝堂,就东宫内部,各种斗争也是屡见不鲜。

    听这太监说完,李承乾倒是眼睛一亮,有办法了。“走,去看看。”说完,李承乾就走出了书房。太监一听,更是一喜。

    原本只打算上个眼药,谁知道太子殿下尽然真的亲自过问了,当下就很狗腿的在前面带路。

    在路上的时候,李承乾仔细的回顾了一下那个倒霉催的记。

    唐朝的时候,军队的操练其实是很严格的,让他都没想到的是,朝堂上对于军队的操练还给了一定的伤亡比例。

    也就是说,在一定比例内的伤亡,朝堂是不追究的。这一点,他以前看的书上倒是没提及过。

    不过也能理解,自从父皇李世民一上位就被逼着签下了渭水之盟后,他那股子憋屈,就指望着什么时候能找回场子,而要找回场子,自然需要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

    总的来说,李世民的报复心其实是很强的。

    “不去校场,去看看那些伤兵。”李承乾吩咐道。

    太监应了一声,也没多说,当下就带着李承乾去了伤兵营。等李承乾到了伤兵营的时候,几个检校病儿官(唐时军医)正在给伤兵检查伤势,有眼尖的看到李承乾,当下就停下了手里的活,行礼道:“见过太子殿下。”

    其他人一听,也是如他一般。

    “不用多礼。”李承乾摆了摆手,说道,“他们的情况如何?”

    说着,李承乾还近前看了看。

    有好些家伙这会儿都昏迷不醒了,更多的,这会儿疼的哼哼唧唧的,行礼也只是强撑着。

    “轻伤的还好,那些重伤的只要伤口不溃烂,兴许能捡回一条命。”之前说话的那位检校病儿官说完,摇了摇头。

    李承乾却是心中大喜,他已经想到办法离开这个太子府了,不过,还是需要做些准备,当即,就说道:“不管怎样,先保住他们的命,其他的我来想办法。”

    那些伤兵一听李承乾这么说,一个二个顿时来了力气,嘴里也是不停的喊着要为太子殿下尽忠……

    而李承乾其实并不在意这些伤兵的反应,或者说,这些伤兵的死活他都不在意,他在意的是这件事儿给了他一个机会,一个名正言顺出走皇宫的机会!